新闻导入 科学解读
田舒斌    
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

2014年7月,新华网与中国科协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于同年11月共建“科普中国研发与传播基地”,以此为新的起点,新华网积极投身科普事业,成为推进科普信息化、打造“科普中国”品牌的先行者(图 1)。

图 1 2014 年7 月2 日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徐延豪与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田舒斌共同签订网络科普合作协议书

作为互联网新闻传播领域的国家队和主力军,新华网一直把自身发展和国家战略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主动承担科普信息化工作后,新华网抽调精干力量,吸纳优秀人才,组建了专门的科普信息化事业部。我们将这一重要任务纳入自身发展战略中统一考虑、超前规划,投入大量资源,发挥自身优势,一手把握新闻宣传、一手传播科普知识,两者相得益彰,共同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在中国科协的有力领导和新华社提供的坚强保障下,新华网科普信息化建设迅速取得突破,实现了科普内容的有效传播和广泛覆盖,收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受众的积极反馈。新华网已经成为推进科普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刘云山同志在2015年科普日期间对具有新华网特色的“互联网+科普”创新之路给予了充分肯定。

工作过程中,新华网结合自身特点,在科普理念、内容和传播等方面大胆创新,形成了具有新华网特色的科普模式。这一模式主要由“魅力科学,权威表达”“强新闻导入、好奇心驱动、兴趣引领”和“多元分发,多方合作”三个要点构成。

1 创新表达方式,实现“魅力科学,权威表达”

新华网一直以“传播中国、报道世界”为职责,以“权威声音、亲切表达”为理念,在科普信息化建设中,我们兼顾传承与创新,提出了“魅力科学,权威表达”的理念。在内容制作方面,如果将科普内容的准确性和科学传播的趣味性结合在一起,就能让大众更好地感受到科技的魅力。为此,新华网不断创新表达形式,将“动新闻”、“数据新闻”、“听新华”、“时空新闻”等新闻报道形态应用于科普传播,有效利用视听、互动等技术,以喜闻乐见的形式为受众提供沉浸式的体验,增强了科普内容趣味性,使科学传播真正动起来、活起来。例如在2015年科普日活动现场,新华网展区汇聚了曲面弧形屏、球形屏、雾幕成像、纳米触摸屏、全息投影、虚拟现实等多种成像技术来展示项目成果,引入了沙画、科普舞台剧等表演形式,吸引了大量观众驻足观看、亲身参与,获得了刘云山同志“新颖直观,吸引力强”的称赞(图 2

图 2 2015 年科普日北京会场新华网展区
2 “强新闻导入、好奇心驱动”,实现借势发力、精准传播

在提升优质科普内容供给能力的同时,新华网着力创新传播方式,增加公众接触科学的机会,激发公众亲近科学的兴趣。我们充分借助人们对重大新闻和社会热点的关注度和好奇心,发挥作为中央重点新闻网站的强大优势,在新闻报道中附着科普要素,让科学知识借势新闻传播。新华网利用科普中国实时探针大数据技术和搜索引擎抓取技术,实现科普舆情监测和预警功能,及时挖掘新闻热点,主动策划科普内容,形成高效的“强新闻导入”模式。实践证明,在这一模式下科普情境更加自然,传播更加有效。2016 年2 月11日LIGO科学合作组织宣布人类首次直接探测到了引力波,围绕这一举世瞩目的发现,新华网第一时间组织权威专家进行科学解读,文章迅速覆盖媒体近千家,展现出“新闻+科普”的巨大影响力。2015年李源潮同志赴新华网调研科普信息化工作时,充分肯定了“强新闻导入”这一创新思路。

3 “多元分发,多方合作”,发挥资源聚合、合作共享的平台效应

在中国科协的指导与支持下,新华网秉承开放和融合的理念,充分聚集优质资源,动员社会力量,谋求科普效果的最大化。除了自己拥有的网站、微博、微信和客户端等渠道外,我们还与各地学会、协会、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机构、科普场馆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团结了一大批自媒体、公众号、科普网站,推动了科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实现了科普信息的广泛分发和全面覆盖。通过广泛和深入的合作,新华网成为了重要的科普平台,聚集了丰富的科普资源,建立了强大的科普网络,创造了更大的社会效益。

新华网已经踏上了科普信息化的征程,未来我们将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不断提升自身能力,汇聚各方资源,全力打造国际一流的科普平台,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做出更大贡献!

编辑 傅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