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界声音·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的步伐明显加快,一些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逐步呈现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世界正处在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交汇点上。

——中国工程院院士、 四川大学校长 谢和平
新华社 [2016-05-28]

中国将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以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为重点,进一步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一是加强国土空间管制,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二是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三是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发展绿色环保产业;四是强化生态保护修复,保护生物多样性;五是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认真落实减排承诺。

——环境保护部部长 陈吉宁
新华社 [2016-05-27]

创新是全方位的,不光是科技创新,还有体制和机制的创新、管理的创新、文化理念的创新,在这当中科技创新是重要的,因为科技创新是第一推动力、第一生产力。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路甬祥
新华网 [2016-05-26]

图片来源: 新华网

国家在科技资源布局和科研单位建设中,应坚持多元化原则,大而强和小而精的科研机构都要有。应避免“千所一面”,过于追求“大而全”的倾向,进而形成各具特色的科研格局。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 安芷生
新华网 [2016-05-26]

航天绝对是移动、大数据、云计算的行业。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高时间分辨率的卫星,帮助人们得到地表每一寸土地、每一棵树的信息。接下来,我们可24小时不间断地对地球进行全面的观测。遥感、通信、导航卫星联合在一起,把人类带入“天网时代”。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周成虎
新华社 [2016-05-30]

核裂变已经被人类利用发电,但裂变堆的核燃料蕴藏极为有限,放射性核废料的处理也是难题。相比之下,核聚变能与太阳产生的能量方式相同,原料丰富且不会产生污染,安全系数要高出很多。

——中国科学院合肥研究院等离子体所常务副所长 宋云涛
《中国科学报》[2016-05-26]

大数据安全与国家网络空间安全密切相关。大数据具有数量庞大、处理迅速、类型多样、高价值等特点,数据在集聚过程中由量变产生质变,集聚程度越高,其重要性和价值性就越高,安全保障的任务也会越来越重。密码技术是保障大数据安全最可靠、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应积极推进密码应用,切实保障大数据安全。

——国家密码管理局商用密码管理办公室副主任 安晓龙
《光明日报》[2016-05-30]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社会发展问题,要从社会经济层面寻求解决之道。只有社会经济发展了,才能改变“土里刨食”般对土地的严重依赖,解除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进而修复生态。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 蔡运龙
《光明日报》[2016-05-27]

面临日益严峻的国际网络空间形势,我们要立足国情,创新驱动,军民协调发展,解决受制于人的问题。坚持纵深防御,构建牢固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沈昌祥
《中国科学报》[2016-05-17]

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可以实现跨国界的空间立体协同观测,可以更快、更准、更广地认知“一带一路”。“数字丝路”计划将为“一带一路”提供空间数据、环境信息与决策支持,促进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科技及全方位合作。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所长 郭华东
新华社 [2016-05-17]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报》

深海是地球上为数不多的远离人类活动干扰的净土,我们希望研究天然条件下微生物与环境之间是怎样取得平衡的,这对于未来科学利用和保护深海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吴谡琦
新华社 [2016-05-26]

近年来科学家已经在太阳能光催化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一些进展,但还需要在基础科学方面做出更大努力。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李灿
《中国科学报》[2016-05-30]

科技创新是全面创新的决定要素,是国家全面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基础和强大推动力源泉。依靠创新驱动发展,充分激活并发挥全社会科技进步的创新潜力和创造潜能,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 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 曹雪涛
《科技日报》[2016-05-30]

发挥人才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必须深化改革,科学制定评价标准,规范和减少对人才的行政评价,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评价机制的作用。完善人才评价机制,首要任务是发挥市场主体在人才评价中的基础作用和主导作用,减少政府对用人主体的干预。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事教育局局长 张冠梓
新华社 [2016-05-27]

(编辑 祝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