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职场·

克服35岁后撰写科研论文的惰性

我感觉写论文、做科研的状态和科研工作者的精力有关。精力充沛时,才愿意去阅读、去撰写,才有创造力。我一般在早上或者午休结束时,才愿意撰写论文。如果精力跟不上,读论文都没劲,更别说写论文了。

人过了35岁,有很多因素(比如教学、家庭)会导致精力分散。而且单从科研来说,青年教师通常同时做着不同类型、几个方向的科研。精力下降,而且不能集中,使得个人的创造力远不如从前。

人过了35岁,写论文往往存在动力不足、缺乏好奇心、自我否定的现象。对于写论文感到没劲、没动力,却又舍不得放弃,就这样一日一日地耗着,内心充满了内疚感和自责感。

其实,即使自己头脑清醒、充满激情地完成一个课题的观测取样、测试分析,也需要投入许多个日日夜夜。之后写成一篇论文,然后投稿和修改,整个过程都是个细活儿,需要耐心,消耗大量的意志力,很多时候有种快衰竭的感觉。而且,论文从无到有,是一个需要自己反复思考、不断认识自我的过程,谈何容易。

那么,青年教师如何克服精力不济的困难,战胜“拖延症”,把论文整理出来呢?以下我简单介绍一些自己的心得。

首先是自己对论文的思路要清楚:一篇论文需要几个图和表,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将图表准备好后,进行简要的解释。然后,从几个方面对结果进行讨论。梳理完这些之后,论文也基本上就成型了。不能贪多求全,更不能追求完美,只需要知道得到了什么结果,结果是确定的就行了。

第二是找位学者合作开展研究工作,让同行敦促自己,推着自己前进。年龄大了,懒惰是必然的。但是,年龄大了,自尊心往往也上来了。有个人不断地提醒自己,也算是对自己的监督和鞭策。这样会促进论文从无到有,从有到发表的过程,而且还能收获友情和知己,这是多好的一件事情啊。

第三是合理利用时间。要根据个人每天的精力律动规律,开展不同的科研学术活动。在每天早上或者自己清醒有干劲时,一定要多写、多看论文。如果不在状态,就多做一些数据分析工作,准备一些图表。将初稿打印出来,在纸上开展研究,往往比电脑屏幕上开展更有效率。电脑是个双刃剑,往往看新闻、听歌、聊天,五花八门,太分散注意力,降低工作效率。俯首读自己写的文字,很多问题和缺陷,往往是一目了然的。

总之,青年教师随着年龄的增加,写篇论文不容易。要承认自己精力的有限,宽容和接纳一个不完美但真实的自己,尽量做好每项和科研有关的事情。焦虑、焦急、内疚、自责等负面情绪都不解决问题。

文/信忠保
作者简介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 副教授。
栏目主持人 马臻, 电子邮箱: zhenma@fudan.edu.cn。

(责任编辑 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