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纵横·
呼唤百花齐放的科幻创作春天
中国科幻小说发展到现在,已经十分繁荣。如何进一步繁荣,是一个新的课题,需要探索新的途径。如今一派热闹中,尤其需要保持冷静,仔细思考一些问题。
1 科幻小说的界定
科幻小说(Science Fiction)从定义上理解,要含有科学的元素。这里所说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鲁迅在其作品中指出:具备科学的元素,才符合“科学小说”的概念。如果作者要写一个科学问题,应该基本符合科学原理。当今中国科幻小说和奇幻小说、幻想小说的界线越来越模糊了,这是一个值得思索的问题。
2 科幻小说的流派
科幻小说一般划分为重科学流派(或凡尔纳流派)和重文学流派(或威尔斯流派)。流派不仅涉及创作方法、表现形式,也和相应的功能有一定关联。
从功能来说,重科学流派含义简单明确,重文学流派却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以威尔斯的《隐身人》为例,虽然读者不能从中学习“隐身法”,但是作者却在荒诞的故事里,提出一个严肃问题。一个人如果企图脱离社会,必将无法独立生存,甚至会自取灭亡。所以建议将原来的重文学流派,改称为“重社会学流派”,但是否需要从中再析出一个“文学流派”,需要进一步研究。道理很简单,没有什么作品能够离开文学,何必再另外独树一帜。
一篇科学幻想小说应该有一个主题。重科学流派必须有一个切实可靠,经得住实践检验的科学主题。我曾经提出“科学幻想是科学研究的直接继续”,其中包括科研项目的直接研究与通过文献材料的间接研究两种方式。
科幻小说的功能主要在于建立科学的理念,对科学的研究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如果作者本身就是某一个方面的科学工作者,或许在研究中已经有可靠的线索,基本可以预见到触手可及的结论,但是所掌握的材料尚不足以形成严谨的论文,就不妨延伸为科幻小说,宣示自己的科学见解;或者跳出具体的课题,从更高、更加广泛的认识空间,针对某些科学领域内故步自封的思想方法,提出新的研究途径,同样也具有科学研究的指导意义。这样的作品从立论到细节都是真实的,可经得住严格的科学检验,甚至可以列出参考文献,作为有力的支撑。当然,从事这种科幻作品写作,不能实行关门主义,也不一定非要论文或科研项目支撑,也不要求是否具备相应的研究基础。只要态度严谨,任何人都可以创作。
重社会学流派应该含有一个严肃的社会主题。我曾经提出“幻想从现实起飞”“荒诞的外衣里,寓有一颗严肃的心”,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以上的科学主题和社会主题,能兼而有之就更好。如果既无严谨的科学主题,也没有严肃的社会主题,只是天马行空、随意幻想、 “荒诞的外衣里,还是一颗荒诞的心”,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不妨称为娱乐流派。娱乐并非贬义词,它也是生活的需要,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我自己也尝试写过这样的作品,只是不要把这种随意的幻想,当作是严肃的科学就好。
其实娱乐流派写的就是奇幻小说。为什么不旗帜鲜明表示是“奇特幻想”的作品,非得说是“科学”幻想的作品?贴上“科学”的标签,不免会造成一些没有分辨能力的少儿读者思想混乱。一些作家应该从挖空心思、争妍斗奇的路子中解放出来,认真发掘现实生活与科学的深沉内涵,创作出有实在意义的作品。不要太“浮”,而是需要“沉”。
事实上,在科幻文坛中本来就存在这3大流派。流派没有高低之分,只有功能不同。这一点,需要特别申明。
3 中国科幻小说的4个不足
20世纪某个阶段,我曾经提出中国科幻小说似乎存在着科学性、文学性、民族性和现实性4个方面,不同程度的不足,尚未能十分完美。现在已经有很大改进,却多少还有一些残留问题,需要进一步注意。
科学性的不足有客观原因,和作家本身的条件有关。当今的科幻作家虽然有许多经验丰富的科学工作者,但是以在校和毕业不久的青年作者居多,其中还有许多文科出身的作家,接触自然科学会产生一些问题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作为一个堂堂大国,总要有一些科学性比较鲜明的作品,才能反映我们应有的科技水平才好。
文学性不足是另一个情况。尽管我国的许多科幻作品写得还不错,但是和主流文学作家相比,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特别是在塑造感人的艺术形象和营造深沉的意境方面,还没有太突出的作品。文学性不足,也有认识上的原因。文学性不完全等同于情节离奇的故事。情节离奇曲折固然很好,也是浪漫主义的一种表现,但是更加重要的是联系典型环境,刻画典型人物。要写出人的思想境界,也要联系社会生活背景,不能简单把文学性仅仅理解为故事情节。
民族性不足也是一个问题。特别是20世纪80-90年代,许多作品言必称洋人,似乎不“洋”不足以为科幻。使人高兴的是现在已经大大改观,中国人写的作品,基本是中国样子了。我们的作品应该具备本民族的文化特色,才能立足于世界文学之林。我们强调民族性并不是完全排斥外国的元素,一些题材的背景本来就是国外的,当然要写国外的环境和人物。但是不能过于泛滥,不能成为主流。
最后是现实性的问题。科幻小说是文学的一个门类,文学作品不能离开现实生活的原则,科幻小说也一样。科幻小说是一种特殊的浪漫主义,通过折射或者反射的方式来反映现实生活。遗憾的是现在一些作品,基本上是脱离现实的闭门造车,因此不会受到社会大众的关心。
有一次我和王晋康在武汉大学向武汉市各个高校的科幻迷演讲,听众提问:“为什么社会大众不关心科幻小说? ”我回答: “问题在于你不关心社会大众,社会大众怎么关心你呢?”
社会大众关心什么?全球变暖、环境恶化、雾霾、沙尘暴、反贪、下岗、留守儿童、空巢老人、耕地锐减、物价飞涨,以及住房、医药、教育新的“3座大山”等,许许多多社会大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几乎没有一个不能进入科幻的领域,可是却很少被科幻作家注意。只是奢谈外星人、机器人、外国人这些与现实生活无关的不痛不痒的问题,社会大众怎么可能关心你的作品。
回顾中国科幻小说发展历程,我国的科幻读者群从少儿逐渐转移到高中生、大学生。主要的作者群,基本上也是学生,或者刚刚毕业不久的年轻人,自然会造成这个“小众”现象,而非社会期待的大众文学。所以我认为我们的科幻看起来似乎非常繁荣,但是给人的印象,基本上还是一种校园文学,并未达到真正成熟和大众化的阶段。
我们不能忘记科幻小说说到底是浪漫主义的一个分支,通过折射的方式反映现实生活。科幻小说的奥妙就在这里。往而不返,失之于“浮”;能往能返,方可谓“沉”。如果忘记了这一基本点,仅仅放纵于不羁的幻想,忘记了联系现实,就不免有“无本之木”“断线风筝”之讥了。
文学作品成熟的标志就是脚踏实地联系现实,真正反映大众的心声。愿我们的作家继续努力。
科幻小说不能等同于未来学,也可以是过去式,或者现在进行式。未来是有根据的展望,过去是认真的总结和反思,但是这一切都应落实于为现在服务。所以最重要的是现在进行式,社会大众关心的作品才应该成为主流。科幻作家站在云端高瞻远瞩,放眼未来,总有写不完的宏篇大论。鲜有人总结过去,特别是俯视脚下的现实。我曾尝试写过房改、中国足球、打工妹与打工仔的恋爱等选题。平凡的生活中,平凡的人物也有幻想,几乎无一不能入题。呼吁大家不妨试一试,哪怕给出一点点空间,不必好高骛远,尝试一下这种贴近地皮和人生的作品。沾一点泥土不等于水平低,总比对着天空放空炮实际些。
4 科幻与科普
20世纪50-60年代,我们过于强调科幻作品的科普功能,仅仅作为普及科学知识的一个载体,固然失之片面,因而演绎为一场对科幻作品的大批判。当时我在北京的一个十分严厉的批判会上就抗争提出,科幻作品从本质上属于文学,只不过当时行政管理归属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而已。科幻作品可以有科普功能,也可以完全没有,不要设置界线。
彼一时、此一时。去年我在深圳参加了一个“大科普”会议,不问科幻作品的流派,统统视为“科普”范围。我提出当今科幻作品形形色色,需要慎重厘定,不能将近似玄幻的作品,也当作是“科普”。如果混淆界线,就不能真正达到提倡科普的初衷了。
所以我认为,科幻作品可以不涉及科普,也可以认真宣传科普。这需要相关部门重新制定计划予以提倡鼓励。
5 有关伪科学和不实在的命题
目前现代迷信广泛流行,其特点就是披着“科学”的外衣,大肆宣扬伪科学。所谓“北纬30度之谜”就是其中之一。北纬30度其实就是一条普通的纬度,没有任何神秘之处。谎言一再重复,不知欺骗了多少人。特别不能容忍的是一些地方有关职能部门,为了本地经济效益,居然也对此大肆宣扬,这应该严厉处置。
外星人、移民外星,尽管不属于伪科学之列,也是一种不实在的命题。我们不否认广阔宇宙中,有可能存在高智慧生物。但是迄今为止,并没有任何确凿可靠的证据说明外星人真的到达了地球,而神乎其神的传说却有一大堆。我们不能相信任何没有根据的传言。对于移民外星也一样。人类作为生物体,其实非常脆弱。赖以生存的大气圈或生态圈,即使有一点变化,就有可能导致整体灭亡。地球历史上几次生物大绝灭,就是实实在在的例子。个别宇航员在特殊情况下,短时间在外星环境中生存有可能,却绝对不能以此为例,认为人类可以整体移民外星。普希金写的《渔夫和金鱼的故事》非常动人,仔细想一想,金鱼是淡水鱼,真的可以生活在大海中吗?它可能一分钟也活不了。人类就像这种“淡水鱼”,真的可以像童话一样“移民”在虽然同样也是“水”而成分却完全不同的“咸水”环境中,却能如鱼得水般繁衍生存吗?我们应该宣传的是认真爱护环境,而不是把地球弄糟了一走了之的不负责任的态度。
6 商业化与作品模式化
商业化是一柄双刃剑,有利也有弊。商业化的成功操作,不仅给出版单位带来丰厚利润,也给科幻小说带来了空前繁荣,推出了一大批优秀作品和红透半边天的作家。可是商业化也产生一些负面作用,其中一个问题就是作品模式化。只要某种形式的作品容易推销,就组织人力成批制造,形成铺天盖地的气势,使读者以为科幻小说“只能”是这个样子,非此“不能”叫科幻小说,至少不是“正统”的科幻小说。作家们当然也沿着这条路子一直走下去,从而失去了多样化和“百花齐放”的景象,影响了当今中国科幻小说的发展。
我支持商业化,非常高兴看到商业化带来的正面效应,但我们也必须正视商业化造成的一些弊端。在合理推行商业化的同时,还要有效克服存在的问题,使我们的科幻小说不要沦为一个固定模式,成为成批生产的商品。流行一时可以,千古不朽就未必。流行小说和经典文学作品的区别,应该有所认识。
我们必须勇于求变、求新,勇于放弃,勇于开拓,从不同的时空层面施展我们的想象力,从不同的风格和形式探讨新的道路,同时营造不受任何框框约束的自由创作环境,推动不同流派顺利发展,从而促进我国科幻文学的繁荣与发展,促进科幻对国家自主创新的影响,使我国的科幻小说真正进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春天。
文/刘兴诗 作者简介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学教授, 中国科
普作家协会荣誉理事。图片为本文作者。
(责任编辑 王丽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