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共同体推介·

全面深化改革创新,开创学会学术事业发展新局面——访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部长、企业工作办公室主任宋军

本刊记者  刘志远

中国科协党组指出,学会工作是中国科协的主体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为进一步了解学会学术部负责的重要工作、开展的重点活动,《科技导报》采访了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部长、企业工作办公室主任宋军。

《科技导报》:学会学术部作为中国科协负责学会工作的重要部门,请您详细介绍一下本部门的工作职责。

宋军:学会学术部是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处领导下的职能部门,负责对中国科协所属的全国学会、科技类社会团体进行监督管理和服务,推动学会深化治理结构和治理方式改革;负责综合性重点学术交流的组织协调工作,指导有关学会的学术活动;负责有关学会学术类期刊的业务指导和管理工作;负责学会有序承接政府转移职能的协调工作;负责有关学会继续教育工作的组织和管理。

2015年,为进一步发挥学会在助力企业创新发展中的作用,根据科协党组的工作安排,学会学术部加挂“企业工作办公室”牌子。企业工作办公室负责组织和动员中国科协所属学会拥有的科技资源和智力资源为企业服务,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推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推动企业科协组织建设。

《科技导报》:科技社团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协同力量。为了提升学会综合能力,学会学术部开展了一系列的相关工作。请您介绍一下,在学会创新和服务能力提升方面,学会学术部开展的相关工作以及取得的成绩。

宋军:目前,中国科协所属207家学会总体情况是好的,在科技创新和经济建设主战场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发展不平衡,部分学会还存在“散、虚、弱”的现象,学会建设的当务之急,是整体提升学会的综合实力。《科协系统深化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强化学会主体地位”、“提升学会创新和服务能力”,把能力建设作为学会改革发展、进入科技创新和服务经济“主战场”的重要基础和核心目标。

2012年,中国科协联合财政部,启动实施了富有预见性和强基作用的“学会能力提升计划”,3年下来,成效显著,为学会深化改革打下坚实基础。2015年,实施新一轮“学会创新和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形成“1+7”工作格局,按照扶优扶强、奖建结合的原则,连续3年稳定支持50个学会提升综合能力,发挥优秀学会群的“火车头”牵引带动作用,开展创新驱动助力、学术交流示范、学科发展引领、承接政府转移职能、精品科技期刊、青年人才托举、学会发展基础培育等重点和品牌工作,为国家科技创新和经济建设提供智力与技术支撑。

学会创新和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以来,聚焦以学术交流、学术评价和学术规范为重点的学术建设能力,以服务创新发展、服务科学素质工作、服务科学决策为重点的社会服务能力,以会员发展和服务、办事机构支撑和社会资源动员为重点的基础保障能力,初步形成一流学会集群,学会改革创新活力进一步激发,学会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得到中央领导同志、有关政府部门、行业社会和科技工作者的高度认可。围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服务科技工作者,拓展了第三方评估、智库建设、创新创业服务、科技人才服务、团体标准研制、学术传播等工作,承接了两院院士候选人等优秀人才推荐职能,举荐中国科学家担任数十个国际组织重要职务,国际组织任职总人数同比增长71.4%。在项目支持下,中国力学学会打造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交流平台,在新加坡举办亚太地区青年学者交流,这是全国学会首次在国外举办学术交流活动;不完全统计,项目建设学会近年来发布60余个重点学科发展报告,主办10余个顶级国际学术会议,创办10余种英文科技期刊,创建10余个技术创新联盟。学会还新设立“亚太力学奖”、“中国城市规划青年科技奖”、“中国资源科学成就奖”、“黄家驷生物医学工程科技奖”等近20个奖励品牌,已有26个学会获得国家科技奖项推荐资格。在民政部组织的全国性学术团体评估中,科协所属学会成绩优异,最高的5A级学术团体均为科协所属学会;4A级学术团体中,科协所属学会占近80%。

《科技导报》:2014年10月,中国科协正式实施“创新驱动助力工程”,通过近两年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请您全面介绍一下,针对学会助力创新发展,学会学术部所做的具体工作,开展的典型活动以及取得的重要成果。

宋军: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以促进区域发展转型升级为目标,以中小企业为重点,广泛动员组织学会为地方政府和企业提供智力支持,中国科协于2014年10月正式启动实施“创新驱动助力工程”。在全国选择有代表性的城市或地区,设立创新驱动示范市(区),组织动员学会专家围绕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需求实施协同创新,促进科技成果、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深度对接,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助推区域发展转型升级。

目前,中国科协已确定19个创新驱动示范市作为“点”,14个全国学会示范单位作为“链”,6个省级副省级示范单位作为“面”,形成从点到链、结链成面,上下联动、各有侧重的“点状分布、链状延伸、面状辐射”工作格局。政府主导、科协主抓、企业主体、学会主力的“四方为主”的工作模式初见成效,科协服务地方和企业创新的新渠道初步打通,凝聚吸引科技工作者的新平台初步建立,服务创新发展的新领域初步明确。各地方科协积极创新工作模式,从服务单个企业,逐步升级到服务产业集群;从简单的牵线搭桥,逐步深入到创新的全链条;从引入一位专家,逐步拓展到吸引各类资源。全国学会举办的一些重大活动,采用与地方合作、邀请地方参与等方式,为地方产业发展打开国际视野、注入高端资源、搭建高层次平台。目前,创新驱动助力工程已经探索总结了服务(工作)站、会展推介、信息集成平台、产业协同创新共同体、科技金融汇聚、人才培养、项目攻关等10余种工作模式。探索成立全国学会科技成果转化联盟,拓展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渠道,进一步与相关专业机构建立不同形式的合作机制。依托中关村天合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等专业机构,共同建设创新驱动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在创新驱动示范市设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分中心。与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签署合作备忘录,搭建银行与社会性组织的合作平台。

国务院办公厅近期印发的《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发挥科技社团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纽带作用,以创新驱动助力工程为抓手,提升学会服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和水平,利用学会服务站、技术研发基地等柔性创新载体,组织动员学会智力资源服务企业转型升级,建立学会联系企业的长效机制,开展科技信息服务,实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供给端与需求端的精准对接。据不完全统计,已累计组织全国学会专家与地方对接432次,为地方提供科技咨询与服务,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分中心10个,促成签订各种合作协议1984个,目前参与助力工程的各类专家已达到6000余名,创新驱动助力工程得到了地方政府、企业的热烈欢迎,相关全国学会和地方科协服务创新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保定市是创新驱动助力工程第一个示范市,共与69个全国学会建立联系,签署各类合作协议117项,建立学会工作站56家,国家级企业技术联盟10家,成立联合实验室2家,建立中试基地、创新基地2个,引进建立实体公司10余家。工作成效得到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2016年初召开的市人代会上,创新驱动示范市建设工作被列为保定市“十三五”规划重要工作。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也对保定的创新驱动工作进行了专题报道。

《科技导报》:2015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成功举办,社会影响巨大。请您详细介绍一下活动周整体情况及2016年工作安排。

宋军:为落实李克强总理“为双创提供展示平台”重要批示精神,繁荣创业创新文化,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依托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每年举办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中国科协作为组委会副组长单位及承办单位,主动作为,积极配合,努力办好每年活动周,力争打造制度化、长期化、国际化的创业创新成果展示平台。

2015年活动主会场设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并在北京、上海等城市设立8个分会场。李克强、张高丽、马凯、刘延东、李源潮、杨晶等中央领导同志出席双创活动周,参观了主题展示,对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出重要指示。主会场主题展示共展出112个项目,吸引22000多人次前往参观,举办48场论坛和专题活动,组织开展投资对接活动28场,签署合作协议38项。各部委组织活动签署合作协议246项,达成合作意向429项,合计投资金额163.6亿元。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建立了长效沟通机制,活动周结束后联合印发《国家发改委和中国科协关于共同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的意见》。中国科协动员各级科协和学会积极行动,在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常态化工作中彰显科协地位。

2016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筹备工作已经正式启动,本届活动周将按照“政府搭台、创客为主,充分预热、亮点频现,广泛动员、全国联动,形式多样、紧接地气”的原则,以宣传贯彻部署、总结推广经验、厚植双创文化、优化政策环境为目标,以成果展示、会议论坛、文化沙龙、群众竞赛、专业服务等为载体,结合全国双创示范基地建设,采取逐步预热与集中展示相结合、线上宣传与线下互动相结合、政府搭台与市场参与相结合的方式,充分调动各地方、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在更长时间、更大空间和更深程度上,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喜闻乐见、务实高效的双创活动,以创业者为中心,对接政策、资金、成果、信息、服务等各类创业资源,进一步提高活动周的开放性、示范性、群众性和参与性,释放全民创业创新潜能,激发全社会双创活力。

《科技导报》:为了进一步提升学术交流质量,建立健全学术活动规范,在组织全国学会发挥学科和专业优势,推进学科集成创新和资源集成共享,引领学科发展方面,学会学术部都开展了哪些有代表性的工作和主题活动?取得了哪些可喜的成效?

宋军:开展学术交流是科技团体的基本属性。学术交流是科技工作者交流信息、发表成果、获得同行评价的重要途径。在团结科技工作者、促进自主创新、推动科技进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15年,根据国家科改领导小组工作部署,中国科协牵头起草了《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经过认真调查研究,吸收各方面意见,在科技部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历经一年多时间,文件逐步完善成熟,由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文件明确了优化学术环境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重点任务和落实举措,旨在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目前的学术交流工作重点围绕推动落实国办《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搭建不同形式、不同层次学术交流平台组织开展,力求提高学术会议质量和实效,提升学术会议的前沿性、战略性,满足科技工作者学术需求,服务国家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中国科协年会是中国科协重要活动品牌,是我国科技领域高层次的年度盛会。自1999年开始,每年举办一届,已成功举办十七届。年会由中国科协和举办地省级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主要活动一般在举办地省会城市举行,并覆盖相关地市。年会根据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科技发展需要和举办地的特点确立主题,举办学术交流、咨询服务、科普活动以及专项活动。经过16年的创新、发展,年会的社会影响力逐年扩大,凝聚力不断增强,受到中央书记处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年会集聚了全国乃至世界范围的科技工作者资源,针对举办地特点组织各项活动,为解决举办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性问题提供科学支撑和决策依据,并借此建立起促进举办地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得到举办地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在促进学科繁荣、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科学技术传播、促进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第十八届中国科协年会将于2016年9月在陕西省西安市举办。本届年会以“创新发展科技引领”为主题,将会议模式改为重点举办“会、展、赛”三项主体活动,及科普活动、专项活动。“会”即举办开幕式暨大会特邀报告会、陕西省党政领导与院士专家座谈会、学术交流分会场;“展”即举办军民融合科技创新展览会;“赛”即举办全国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大赛。目前筹备工作正围绕“规格高、活动精、效果实”的目标顺利展开。

围绕党和国家重大战略组织年度重点学术会议。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关于机器人产业发展的讲话精神,积极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我国机器人技术与产业的跨越发展,2015年11月,中国科协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北京市人民政府成功举办了世界机器人大会,实现了“一流专家、一流科研机构、一流企业”的目标。大会规模大、规格高、国际元素丰富,非常成功,社会效果超出预期。习近平向大会发来贺信,李克强对大会作出批示,刘延东参观展会和邀请赛,李源潮在开幕式讲话并参观展览,刘奇葆指示协调大会宣传,韩启德主持开幕式。53位世界机器人领域顶尖专家应邀参会,世界知名企业悉数参展,209家国内外机构展示了最新技术和产品,78家国内外一流科研机构参会,国际机器人联盟等12家国际组织担任大会协办方。现场发布新产品新技术超过500件。来自五大洲16个国家和地区的145支代表队参加机器人邀请赛,博览会参观人数超过5万人。参展企业达成合作意向217项,其中30%是跨国合作。大会主论坛一票难求,11个分论坛注册参会人员9000余人,许多人只能站在门口或过道参会,这在近年来的学术会议中较为罕见。大会得到了社会各界一致认可和广泛关注,引发了一场强劲的机器人旋风。

2016年11月,中国科协将举办生命科学领域层次最高、覆盖面最广的国际学术盛会——2016世界生命科学大会。大会由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中国国际科技交流中心共同承办,将围绕生命科学、医药卫生、农业及环境等领域安排大会特邀报告、学术专题报告,举办高科技展览以及青少年生命科学项目挑战赛等丰富多彩的学术、展示及科普活动,全方位展示世界生命科学前沿进展及我国生命科学所取得的辉煌成果。目前已邀请到16位世界顶级科技大奖获奖者,以及美国科学院院长、英国皇家学会会长等国际重要学术组织领导人参会,将是世界生命科学和中国生命科学界的一次盛会。2017年中国科协还将举办清洁能源方面的国际性学术大会。

引导、鼓励全国学会和地方科协,结合国家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的重大课题举办年会或论坛,结合学科前沿举办高端专题学术会议。目前中国科协代表性的示范学术交流活动包括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中国科技论坛、青年科学家论坛等,“十三五”期间将力争在国家层面培育100个学术会议示范品牌。结合提升在国际科技界的话语权向国际组织申办或牵头主办国际学术会议,结合促进学术成果应用转化举办集“学术会议、技术展示、人才举荐和竞赛”三位一体的学术会议。同时加强学术活动在主题凝练、氛围营造、成果应用等方面的示范引导作用,规范学术活动管理流程和实施程序,努力为科技工作者营造良好学术环境。

学术交流还有一项重要的学术基础建设工作,是引导全国学会充分发挥作为国家创新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作用,通过持续的学术创新引领学科发展、带动科技创新和协同创新。从2006年开始,中国科协建立了学术建设发布制度,希望通过对相关学科最新进展的梳理和分析,总结学科研究热点与重要进展,预测学科领域的发展趋势,明确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方向,传承学术文化,优化学术生态,推动我国学科发展。学科发展研究发布活动包括:学科发展研究、学科史研究、学科发展路线图研究,编纂出版学科发展报告、学科史研究报告,拟定学科发展路线图。举办中国科协学术建设发布会,向社会公开发布系列研究成果。10年来,中国科协先后组织110个全国学会,开展了220次学科发展研究,编辑出版系列学科发展报告220卷,有600余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约2万位专家学者参与学科发展研讨,8000余位专家执笔撰写学科发展报告,发布了一系列学科进展研究成果。因涉及学科众多、内容丰富、研究深入、信息权威,形成了一定规模和特色,逐步得到国内外科学界的广泛关注,受到国家有关决策部门的高度重视,为国家规划科技创新战略布局、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提供了重要参考,显现出重要的社会影响力。为引导学会与科研机构、企业之间的合作,培育开放协同、利益共享的运作机制和学科文化,集成学科力量进行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文化创新,2015年起中国科协启动学科协同创新项目,支持学会或学会集群,搭建以学会为主导,联合企业、院校、科研机构和其他机构共同参与的学科集群或创新协作联合体,构建科研协作网络和共享数据平台,实现科技信息资源互联互通、综合集成。计划2017年建成5个具有创新合作机制和模式的协作学科群。

《科技导报》:学会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工作已纳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在推进学会有序承接政府转移职能、拓展学会公共服务领域方面,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近年主要开展了哪些重要工作?

宋军:围绕简政放权、科技创新等中心工作,充分发挥学会独特优势,有序承接政府转移的科技类公共服务职能,对深化行政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和改进群团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科协在有关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开展了一系列调研和学会试点工作,得到中央充分肯定。201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中国科协所属学会有序承接政府转移职能扩大试点工作实施方案》,随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标志着这项工作纳入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

2015年以来,按照中央部署,中国科协会同有关政府部门,积极推进扩大试点工作。主要是围绕科技评估、工程技术领域职业资格认定、技术标准研制、国家科技奖励推荐4类科技公共服务职能转接,建立完善可负责可问责的制度机制,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努力做到政府部门、行业社会和科技工作者“三认可”。截止目前,这项工作已取得可喜成绩。中国科协联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质检总局等政府部门,分别形成联合工作报告并报送中央改革办。例如,科技评估方面,中国水利学会等参与完成17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评估,中国地理学会等承担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团体标准研制方面,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等研制发布了3D打印、工业机器人等39个团体标准;在职业资格认定方面,中国电子学会等参与职业资格认定工作;在国家科技奖励推荐方面,新增中国力学学会等10个学会为国家自然科学奖推荐提名试点单位。除试点工作直接对应的政府部门外,卫生计生、环保、教育、交通、文化等政府部门也积极支持,将40余项评价评估任务委托60多个学会承担。同时,试点工作也得到各地党委政府大力支持。北京、江苏、贵州等近20个省(区、市)启动实施相关工作,各省级科协指导710多个地方学会承接同级政府部门转移职能或委托任务1500多项。

《科技导报》:中国科协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和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请您介绍一下,学会学术部在这些方面所做的工作,以及取得的成效。

宋军:截至2016年5月,中国科协所属的科技期刊有1088种,约占我国科技期刊总数的20%,涵盖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各个学科领域,总体学术水平和各项学术指标居于国内同类期刊前列,已经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是我国科技期刊的代表性刊群,也是我国最重要的出版与学术交流资源之一。中国科协一直非常重视科技期刊工作,尤其是在提升期刊学术质量和影响力,推动期刊发展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首先加强期刊发展的顶层设计,统筹规划期刊建设。近年来,中国科协深入贯彻落实中央领导指示精神,紧紧围绕进一步发挥科技期刊在创新驱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提升中国科技期刊学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力为目标,以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和精品科技期刊工程为抓手,激发改革创新活力,初步形成了全方位推动科技期刊发展的新格局。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尚勇同志明确要求期刊突出学术导向、精品展示、创新促进、学术争论“四项功能”,强化精品、创新、责任、服务“四个意识”,切实做好期刊工作。结合中国科协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编制和中国科协学会学术工作创新发展“十三五”规划,进一步明确期刊工作思路,大力发挥学会办刊优势,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集中力量打造一批能代表我国科技发展最高水平、攀登国际科技期刊高峰的顶尖期刊,带动我国科技期刊的全面发展,推动形成以少量综合性科技期刊为高端、专业学术期刊为主体、推广应用性期刊为支撑、科普性期刊为辅助的中国特色科技期刊体系。

其次加大期刊支持力度,设立重大资助专项。为大力提升中国科技期刊学术水平和出版质量,更好地发挥科技期刊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在1996年设立自然科学期刊专项的基础上,从2006年开始实施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持续重点支持学术期刊发展,是目前我国对科技期刊特别是中文科技期刊支持范围最广、支持数量最多、业界影响最大的项目。该项目每3年为1个周期,目前已经进入第4个周期。第4期项目共入选199种期刊,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着重发挥学会办刊的学术和专业优势特长,以培育精品、打造品牌为核心,设立“中国科协科技期刊TOP50”,打造一批在本学科和专业领域内有较强影响力和专业辐射力的高端精品科技期刊,全面树立中国科协中文学术期刊品牌。同时对期刊开展学术质量提升、数字化建设、集群化建设、期刊出版人才培育等专项建设进行奖补,形成科协期刊发展的良好支持体系。

针对我国英文科技期刊数量少(仅占科技期刊总数的约5.6%)、国际影响力弱的现状,自2013年起,联合财政部、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共同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面向全国英文科技期刊进行择优奖补。该计划是国内迄今为止面向全国英文科技期刊支持力度最大、目标国际化程度最高、影响力最深远的专项支持项目。该计划分为4类项目,遴选支持105种现有优秀英文科技期刊进行奖补支持,支持创办30种代表中国前沿学科和优势学科或能填补国内空白的高水平英文科技期刊。可以说,我国国际化程度较高、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英文科技期刊基本入选该计划,同时在刊号资源紧缺的情况下新创办英文期刊30种,有效填补了国家相关学科领域的空白。得到持续支持的一系列中英文学术期刊,学术水平和影响力持续提升,已经成为中国科技期刊中的知名品牌。如《航空学报》、《机械工程学报》、《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等中文期刊,连续多年国内本学科排名第一;英文期刊被JCR等检索机构收录的总数稳中有增(增加3种),大部分期刊在本学科排名取得明显提升,18种期刊排名实现“跨Q区跃升”;部分优秀入选期刊已经达到国际顶级期刊水准,如《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光:科学与应用》(《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纳米研究》(《Nano Research》)、《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已进入本学科排名前10%。

再次加强政策推动和业务交流,积极营造良好环境。针对我国科技界学术论文过度发表,尤其是过度国际发表的现象,联合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出台《关于准确把握科技期刊在学术评价中作用的若干意见》,对引导国内学术评价导向、促进我国科技期刊和学术评价的健康发展提出相关意见,引起科技界和科技期刊界广泛关注和热烈呼应。积极引领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坚守学术出版道德,做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排头兵,组织举办《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关于加强科技期刊科学道德规范、营造良好学术氛围的联合声明》签名活动,组织了千余种科技期刊参加,强化科技期刊编辑出版队伍职业道德,为营造良好学术氛围,共同推动科技事业的健康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积极作用。联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共同举办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至今已成功举办十一届,每届论坛紧紧围绕当年科技期刊领域热点问题,组织顶尖专家汇聚一堂深入研讨,得到了期刊出版界和科技界的广泛参与和支持,规模与影响逐年扩大,已经成为科技期刊界的年度盛会,对推动科技期刊创新发展和相关政策制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围绕科技期刊发展的热点焦点问题开展系列专题研究工作,研究编制的《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发展报告》等成为科技期刊研究领域的重要参考。

《科技导报》:为了探索青年科技人才选拔、扶持和评价的有效路径和创新模式,培育和造就大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打造国家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后备队伍,发挥人力资源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国梦中的重要保障作用,中国科协实施“青年人才托举工程”,请您介绍下该项工作的进展以及取得的成效。

宋军:为引导、支持全国学会创新青年科技人才的选拔机制、培养模式和评价标准,培养大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补齐国家青年科技人才扶持的结构短板,中国科协从2015年启动实施“青年人才托举工程”,计划每年选拔200名左右32岁以下的青年科技人才,给予入选者连续3年、每年15万元的稳定支持。项目不设具体任务目标,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论文,资助青年科技工作者开展原创性研究,支持他们在创造力黄金期脱颖而出。项目充分发挥学会以及学会联合体同行专家的专业优势和托举作用,明确受助青年人才应由不少于3名同行专家进行评议并具名同意推荐,其中至少1名专家承担指导、扶持责任。项目是创新人才工作方式的举措,中国科协将跟踪整个项目实施过程,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对青年才俊的学术行为轨迹进行跟踪记录,采集分析他们的成长数据,形成创新人才成长的轨迹路线图,构建符合我国青年科技人员成长的工作模式。

该项目得到了学会和青年科技人员的积极响应,第一期共有100个学会参加了项目申报。有学会推举名额只有6个,候选人竟达到了318人;还有学会推荐的一位入选者,已经被猎头公司跟踪联系1年多,在几乎要放弃科研与公司签约时,得知自己入选“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毅然放弃高薪的诱惑,继续自己的“科研梦”。在评审过程中,“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的评审专家一致认为项目充分体现了中国科协主动服务科技工作者的改革精神和创新举措;项目目标清、任务明,抓住了当前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薄弱环节;项目设计思路新、可操作,符合科技人才成长规律;项目组织实施稳妥有序、定位准,很好地体现了中国科协的“托举”功能和智力优势,如能一直坚持下去,一定会形成品牌,影响深远。

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将力争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重点研发计划相衔接,共同营造培养国家急需高端人才的环境和土壤。预计到2020年,累计选拔资助1000名左右青年科技人才。

《科技导报》:针对学会凝聚力不够、活力不强、组织松散等突出问题,学会学术部在学会治理体系改革方面有哪些举措?

宋军:学会学术部以学会治理结构和治理方式改革为重点,推进学会会员结构、办事机构、人事聘任、治理结构、管理方式进行改革,强化学会依法依章程独立自主开展工作的能力,进一步发挥学会在学术发展和科技服务方面的主体作用,打造能负责可问责的中国特色现代科技社团,使学会真正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有生力量。具体措施包括支持所属学会重点发展个人会员,鼓励单位会员中的科技工作者以个人身份加入学会,突出科技工作者的主体地位;改革学会领导机构设置,设立规模适中的理事会及常务理事会、权责明晰的监事会、实体化的秘书处;建立办事机构挂靠单位动态调整机制,扩大无挂靠、无业务主管单位学会的试点范围;支持学会人事制度改革,扩大专职工作人员聘任制试点,实行理事会聘任秘书长制,推动秘书长职业化,通过社会公开招聘逐步建立一支专职工作人员队伍;优化学会领导人员构成,全国学会代表大会代表应主要为基层一线科技人员,学会理事会3/4、常务理事会之2/3应为基层一线科技工作者,提高中青年科技工作者比例;鼓励学科相近、联系密切的学会成立学会联合体,推动面向大学科领域或全产业链的学会集群发展,增强学术影响力,形成工作合力。

目前,2016年已经完成换届学会的领导人员构成、代表构成已按照要求进行了改革,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实施了理事长轮值制、理事会聘任秘书长制,增强了学会领导层的工作活力;中国数学会、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等聘任了专职副秘书长及办事机构专职工作人员,充实了办事机构的工作能力。

《科技导报》:目前,学会学术部在学会联合体工作方面取得了哪些进展?

建设非独立法人实体的学会联合体是中国科协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群团改革工作的意见,创新学会工作组织模式,响应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的一项改革举措。学会联合体将学科相近、联系密切的学会联合起来,发挥平台、集成优势,在创建学科和人才间有机互动、协同高效、资源开放共享的长效机制,形成共谋发展、联合攻关、协同改革的稳定体系。学会联合体所提供的大平台能够进一步突出科学家在科学研究及科技创新中的主体性,能够更好地发挥科技社团的组织和引导作用,促进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营造出一个很好的创新环境。

2015年底,生命科学领域的18个学会共同成立的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运转良好,评选了“2015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开展了青少年生命科学科普报告会反响强烈;开展的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筹建的生命科学领域高端智库,进展顺利;正在筹办2016世界生命科学大会,已邀请到10多位国际一流的科学家作报告。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的工作实践,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目前,清洁能源、军民融合、信息科技等重点领域已在筹备成立学会联合体。

预期到2020年,中国科协拟推动成立10个左右的学会联合体。

《科技导报》:“讲理想、比贡献”活动是我国科技工作者推动企业科技进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创举,请您介绍一下这项活动的实施情况。

宋军:“讲理想、比贡献”活动(以下简称“讲、比”活动)是中国科协联合有关部门发起的一项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自1986年开展至今,已有30年的历史,已经成为企业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的一面旗帜。目前由中国科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全国总工会5个部门共同组织实施。活动动员和组织以企业为主体的广大科技工作者,普遍开展科研攻关、技术创新活动,为企业发展贡献合理化建议。其核心就是号召企业科技工作者把发挥创造才能、实现自身价值同企业发展、国家振兴紧密结合起来,比专业水平和技能、比员工科学素质、比技术创新方法、比合理化建议、比技术专利、比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讲、比”活动引导科技工作者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以助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深化改革为引领,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以推动产业转型和升级为重点,引导科技工作者投入经济建设主战场,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企业及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普遍欢迎。全国平均每年开展“讲、比”活动的企业近3万个,参与科技工作者约200万人次,采纳合理化建议26万条以上,采纳合理化建议实现经济效益约180亿元左右,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仅2014年,就有31721个企业开展“讲、比”活动,有213万人次参与其中。截止目前,全国“讲、比”活动总结表彰大会共召开13次,评选表彰先进集体和个人4703个,其中,先进集体1723个、创新团队188个,科技标兵1608名、优秀组织者1184名。据近两次评选表彰,从各地上报的统计数据汇总看,各地及企业年均表彰奖励先进集体和个人总数1.5万个以上。目前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除西藏外都成立了“讲、比”活动领导小组及办事机构,基本实现了省级领导小组全覆盖。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在科协、发改委、科技部和国资委四部门基础上,增加了工信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12个部门。部分地市县及企业、园区也相继成立了领导机构,形成了网络密集的组织体系,探索出了一条基本覆盖全国、上下联动、行之有效的工作体系。

新形势下,将双创活动及其他服务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与“讲、比”活动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解决企业核心关键技术难题,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科技导报》: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部署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要求,准确把握中国科协学会学术工作面临的发展环境和总体任务,明确未来五年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工作重点,2016年4月发布《中国科协学会学术工作创新发展“ 十三五”规划》。请您介绍下未来5年,学会学术工作的规划。

宋军:《中国科协学会学术工作创新发展“ 十三五”规划》(科协发学〔2016〕26号)(以下简称规划),对今后5年中国科协的学会学术工作进行了整体部署,为下一阶段学会学术工作的全面改革与创新发展提供了行动纲领。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科协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学会学术工作要坚持改革驱动、强基固本、助力创新、协同开放的基本原则,实现以下任务目标:学会治理结构和治理方式改革取得初步成效,学术建设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和基础保障能力明显提高,科协所属学会占全国科技类社团的比例总体稳定,优秀学会占比大幅度上升,会员占全国科技工作者比例明显提高。科技工作者“短板攻坚竞突破,科技前沿竞领跑,创业转化竞实效,普及服务竞贡献”实效明显。学会发展活力、凝聚力、服务能力、影响力大幅提升。学术交流更加活跃,学术环境明显优化,原始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涌现出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优秀科技成果和杰出科学家,中国科学家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明显提高。学会助力创新发展、承接政府转移职能的领域进一步拓宽,科技成果转化率明显提高,在公共服务产品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形成适应创新发展需要的工作格局,使学会提供科技类社会化公共服务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大幅度提高,真正成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

规划明确了“十三五”时期学会学术工作创新发展的主要数据指标:打造20个优先建设学会,50个重点建设学会,30个特色建设学会;培育10~15个品牌学术会议、100个示范学术会议;打造50种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英文期刊,20种进入世界期刊学科排名Q1区;参与助力工程的学会达到100个,创新驱动示范市达到40个,学会牵头成立25个产业协同创新共同体,建立200个示范院士专家工作站;通过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遴选支持1000名青年优秀科技工作者。

规划提出了“十三五”时期学会学术工作的四大工作领域,全面推进学会治理体系改革、努力在科技创新主战场上奋发有为、积极进军经济建设主战场、稳妥推进学会有序承接政府转移职能。为如期实现各项目标任务,规划提出了加强组织协同,强化队伍建设,确保资源配置,建立监测评估和动态调整机制的四项保障措施。

“十三五”时期,学会学术工作要按照“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把学会工作作为科协主体工作,以扩大学会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提升学会创新和发展能力为导向,以深化学会治理结构和治理方式改革为主线,以积极进军科技创新和经济建设主战场为重点,构建学会学术工作新格局,突出代表科技界的重要功能,广泛开展“创新争先行动”,把科技工作者紧紧团结凝聚起来,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新胜利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