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职场·
博士后工作中可能遇到的“意外”

在国内、国外做了博士后,下一步是找到一份梦寐以求的科研、教学职位。但找工作并非简单的投递简历、应聘面试和签订合同,还有很多千变万化的情况出现。毕竟,找工作涉及人、办事流程和用人机制,有时候会有一些意外。有些状况会牵涉当事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造成职业发展和生活的不便,甚至会带来挥之不去的不快。但其实这些“意外”并非不可避免,事情发生之后,回过头想想,当事人或旁观者用一段话就能描述、总结问题之所在。以下我举几个例子,暂且不评判对错,而是通过例子,提醒读者做决定前三思而行,避免由于自己思考不周、仓促决定导致的麻烦。

案例1:A博士在国外一所大学做博士后。他们学校其他课题组的一位教授看中了他,多次找他,许诺要给他加薪,给他提供更长的工作合同期限。该教授催他赶紧把现在的岗位辞掉,再签新的合同。于是,A博士向自己的导师请辞,说要转课题组。终止合同后,A博士去找那位教授。但那位教授知道A博士没了工作,不但不着急签合同,反而表示,课题组不能一下子给他高的待遇级别,合同期限也不能太长,否则学校会要求公开招聘。A博士新岗位的待遇还没有之前的好,合同期限也只是和之前的一样。为了养家糊口,他不得不接受现实。

案例2:B博士在某大学快做完博士后工作时,联系了国内一所大学的一位教授。该教授同意他加入课题组,帮他申请到了讲师岗位,并帮他申报该校所在省的青年人才计划。B博士顺利通过了青年人才计划的答辩,并到这所学校人事处报道。但是,参加答辩之后,他没有找这位教授介绍工作情况,并且到学校报到后也没有主动联系这位教授,就匆匆忙忙回去接着做博士后了。他心想等博士后工作一结束,就去这所学校正式开展工作。很遗憾,B博士收到了那位教授的通知:以后不用到课题组工作了。B博士实在想不通,多方打听,才知道他去学校没有联系这位教授,教授生气了。

案例3:C博士在国外某大学做完博士后准备回国工作,联系了国内一所大学做特聘研究员。C博士经历丰富,且有几篇极具影响力的代表作。如果不是期望进入国内前几名的大学工作,找一个教授岗位不会太难。他依托这所大学申报了“青年千人计划”,并放弃国外的工作岗位回国等结果。不料,在家等了好几个月后,获悉没有申报成功。他依托申请的这所大学太强,如果应聘者没有申请到“青年千人”就不提供其他岗位。幸好,他在国外的导师知道了他的遭遇后,给他提供了一个新的岗位,他即将再次出国工作。

文/喻海良
作者简介 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机械、材料、机电学院,博士后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