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职场·

求职信和竞聘报告的3个要素

每到招聘季,有很多博士和硕士毕业生会针对研究所的招聘岗位提出竞聘申请。本人在研究所从事了多年管理工作,读过很多求职信,也听过很多竞聘报告。这些年来,竞聘者的PPT越来越花哨,但在如何说服招聘者录用自己的思路方面,还是鲜有进步。

一般而言,求职信和竞聘报告包含3个要素:竞聘者个人经历、自我评价、对招聘岗位的认识。不论这3个要素如何组织,它们彼此之间应该形成一个统一的相互依存的逻辑关系,进而得出一个终极结论,那就是这个岗位为我而设,我为这个岗位而生。

求职信和竞聘报告的起手处应该是对招聘岗位的认识。明确这个岗位需求,即竞聘者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满足各方面什么样的具体要求。如果具备这种能力的人来承担这个岗位的工作,会给这个工作带来什么样的期待。

逻辑关系中的第二个要素便是自我评价。说明具备什么样的有针对性的能力,这个能力或明或暗地与岗位需求相对应。针对这个岗位如果有不足,那么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去弥补。特别要突出所具备的那些独一无二的而又是这个岗位所需要的能力。

逻辑关系的最后一个要素便是竞聘者的个人经历,包括受教育经历、工作经历、社会经历,甚至家庭背景和个人兴趣。这些经历支撑着自我评价,使得自我评价不是无根之萍。

可是我看到大部分求职信、听到的竞聘报告的3个要素是离散的、缺乏联系的,没有逻辑的,甚至是不完整的。对岗位的认识多半会是岗位的简单描述,干瘪、普适、呆板,没有灵魂,看不到激情。而自我评价则会充满浪漫情怀,可完全没在实处,与岗位的认识根本没有关系。个人经历则是对以往工作经历总结性的叙述,啰里啰唆地写了或者说了很多,但这些经历支撑不了自我评价。这样的求职信或者竞聘报告通用性倒是极强,但缺少了个性和说服力。结果竞聘仿佛成了一个炫耀厨师经历的人来应聘裁缝岗位,并认为裁缝岗位需要的是会开车的人。于是有些评委把这样的求职信放在一边或者在面试评审时玩手机、打嗑睡。

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也许有很多,有部分竞聘是走形式的制度性因素;有评委水平低下的环境性因素;有竞聘者逻辑能力不够的结构性因素;或许还有传统文化马马虎虎的民族性因素。无论如何,要想成功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位,竞聘者应该问问自己:我的求职信写好了吗?我的竞聘报告有逻辑性、有针对性吗?

文/王成

作者简介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编辑 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