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事件·
科研人员评价将不再唯论文是举

中共中央近日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中国现行人才评价机制将有所改革。人才评价问题一直牵动人心,《意见》一经发布,立即引起各界热议。

亮点:应用型人才评价将不再“唯论文”

“制定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以及“不将论文等作为评价应用型人才的限制性条件”成为《意见》的一大亮点。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研究员杨立英对《科技导报》说,应用型人才的贡献并非通过发表论文体现。因此,论文在应用型人才评价中就不应是主体。但她同时指出,对于如何界定应用型人才,应该做出明确规定。分类评价结果应对基础研究类和应用开发类人才平等对待,不能厚此薄彼,不同类型的人才设置应与各单位的发展定位一致。

对此,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杨国梁也对《科技导报》表示,不能简单将某个人归类到应用人才或者基础研究人才,主要看这个人的兴趣和关注点在哪里。如果其研究对企业或者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应用价值并形成一定的影响,可以认定他属于应用人才。当然这两种人才类型是可以转换的,某位科研人员可以是基础研究型和应用型人才的结合。

“《意见》指出了对于应用型人才评价的导向问题。有的科研人员虽然论文发表的不多,但是却能够为企业或者地区设计出非常实用的管理方案或者区域规划,取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这样的人才,也要给予应有的奖励和荣誉。”他补充说。

尽管《意见》指出,评价人才时,要“克服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等倾向”,但这并不意味着论文从此在人才评价中变得不再重要。虽然一直招致非议,论文定量评价一直盛行自有其道理,论文对于人才评价尤其是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才评价仍然不可或缺。作为文献计量领域的专家,杨立英认为,论文之所以被用于人才评价,其本质在于论文是科研活动的主要体现形式。尤其是对从事基础研究工作的科研人才,论文评价是不可或缺的核心。

但她也表示,简单根据期刊的影响因子或论文的被引频次来评价学术论文的质量的确有很多不当之处。按照国际上基于论文评价的通行做法,可以由被评人列举其代表性成果而不是全部成果的定量评价,评价中要注意不同学科的特征及其可比性。但是由于同行评议对于评议人各方面的要求非常高,这也成为国内大范围推广同行评议的限制。

专家建议:不同类型人才评价应各有侧重

《意见》的基本原则指出,根据不同领域、行业特点,坚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增强改革针对性、精准性。对于人才评价,《意见》指明了大的方向,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很多细节尚待探讨。杨国梁认为,人才工作的核心就是“各司其职,各就其位”。人才的评价体系应该是多层次、多维度的评价体系,而不是单一依靠某个(些)指标。

在他看来,如果按照从事的工作类型可以将人才分为体能人才、技能人才和智能人才。智能人才又可以分类为管理人才、基础研究人才、应用研究人才、策划人才等。管理人才评价注重管理方式的效果和在多大程度上解决了现实中的问题;基础研究人才可以考虑研究产生的业界影响、同行评议的结果,以及在论文的水平和质量;应用研究人才注重发明专利和研究成果的转化价值,或者将别人的发明成果推向市场或应用与现实产生的效益;策划人才主要考察综合协调运用资源的能力,这些资源包括人财物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匹配、组合以及优化,从而达到资源利用的效益最大化。

他还特别强调,科研人员的评价过程和标准要非常透明化。在这一点上,一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首席科学家在接受《科技导报》采访时,也表达了同样的关切,他认为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各个单位具体操作过程会不一样,希望评价过程要经过足够长的公示期,阳光透明。

外语和计算机考试不作统一要求引热议

有人对《意见》中提到的“对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不作统一要求”表示担心,认为不作统一要求以后,职称评审的人为操作空间可能会变大。要消除这样的隐忧,同样需要评价过程的公平公开。

但是对于《意见》的这一规定,杨立英表示赞同。她认为,外语和计算机能力在不同专业中发挥的具体作用无法一概而论,很难通过统一的测度内容来评估。例如有的领域科研人员需要运用程序测算才能推进科研工作,而有的领域,只需要一般的计算机应用操作就可以。另外,外语和计算机水平不一定要直接测度,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间接反映出其外语和计算机水平。例如外语水平有限的人才,如何与国际同行深度交流?如何发布自己的研究成果?

杨国梁也谈到,应鼓励问题导向型的模式,根据科研人员的实际需要,自动激发其学习热情。如果从事前沿科学研究,那么科研人员就会自发地加强外语的学习,以接触国际顶尖成果。反之,很多科技人才在实际工作中并不需要很多的外语知识,不作统一要求使得他们不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死记硬背外语,而是将更多的精力用在思考、实践和创新上,计算机的应用也存在同样的情况。因而,他觉得对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不作统一要求,相当于给人力资源进行松绑。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尽人才培养之难。如何公正评价人才,使其得以尽展其才,是值得深思的问题。“栽好梧桐树,引得凤来栖”,希望这一份《意见》,能够真正指引中国人才评价体制变得更加科学有效。

文/王微
(责任编辑 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