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界声音·

科学研究不仅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我们不仅要关注原始创新,也要鼓励成果转化,为国计民生做些事情, 让普通老百姓享受科技带来的利益。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 潘建伟
《中国科学报》[2015-01-11]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报

如果说我的前半生是在为科研、为世界的科学界做事,我希望我的后半生能够为生我养我的故土、为中国的农民做点事情。

——美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长江特聘教授 邓兴旺
《中国科学报》[2015-01-13]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原动力,很多人不知道如何提出问题,或者很难提出好问题,这就需要科研人员具备批判性思维。在科学研究中,一味追逐热门领域的研究可能“有得有失”,因为重大研究的突破往往发生在冷门领域,跟风作研究虽然没有风险但是也很难有所建树。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 施一公
《中国科学报》[2015-01-05]

粒子物理学是人类认知宇宙必不可少的学问之一。科学虽然不会立刻改变人们的生活,但可以使人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这个未知世界。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 王贻芳
科学网[2015-01-07]

海洋科学是一门战略科学,是世界强国比拼实力的前沿阵地,也是实现我国“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重要支撑。目前,国家对海洋科技空前重视,投入也很大。我们应该在国家层面上为海洋科技的发展建言献策,为高效、快速地实现我国从海洋大国到海洋强国的转变做出贡献。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陈大可
《中国科学报》[2015-01-12]

科技期刊“开放获取”的概念本质是提倡资源应该由全人类共享。事实上, 瑞典和许多欧洲国家一样,很多科研机构与基金会也都在推动开放获取。但有一个问题是不得不思考的,“开放获取” 是“作者”(而非读者)的“买方市场”,论文的质量应该由谁来把关。因此,开放获取是一把“双刃剑”,它是一个对未来期刊发展趋势影响的一个重要因素。

——瑞典梅拉达伦大学和瑞典皇家理工学院教授、《Applied Energy》主编严晋跃
《科学新闻》[2015-01-12]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报

相比于普通医学只能在疾病症状出现后才能诊断,微能量医学只要捕捉到人体内能量磁场的微弱变化,就能够在症状出现之前,超早期发现人体异常状况,并能在诊断和治疗的过程中,将其对人体的损害降到最小。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男科病防治中心主任 郭应禄
《中国科学报》[2015-01-13]

新一轮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对粮农的补贴办法及粮食收储制度改革,要同时达到“抑制玉米替代品进口的任意增长, 不再增加库存,活跃各类市场主体,不让农民吃亏”的4 大目标。同时,还需要推动土地股份合作和土地托管、建设高标准农田、发展乡村旅游、发展农村电商等,拉长农业产业链与农产品供应链。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院长 陈锡文
《光明日报》[2015-01-14]

中国土木工程界传统抗震设计目标是笼统的3 句话,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但每一个地震成因和表现都非常复杂且不可确定。如何能设计建造出可以应对各种地震危险的土木建筑?这是世界地震工程界要共同攻克的难题。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 翟长海
《科技日报》[2015-01-10]

如果我们陷入“转基因安全问题”之争而止步不前,将失去难得的发展机遇。这不仅会让我国的生物育种技术与市场受制于人,农业生产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也将受到严重影响。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 许智宏
《中国科学报》[2016-01-06]

中国城镇化战略的实施需要综合发展多种制式城市轨道交通,而中低速磁浮交通是极具潜力的城市轨道交通方式。面向未来,我们应加大科研投入,建设创新平台。将中低速磁浮交通列入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促进中低速磁浮交通系统的技术创新和工程化示范,加快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建设。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南交通大学教授 钱清泉
《中国科学报》[2015-01-04]

如今,中国研发人员规模已经居世界第一位,形成了规模庞大、学科齐备、结构完善的科技人才体系,科技人员能力与素质显著提升,为科技和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科技统计与分析研究所副所长 玄兆辉
《光明日报》[2015-01-12]

科技体制真正的监督来自体制外,来自信息公开的力量。在统一、联合的科技项目信息共享平台建立之前,科技管理部门应该利用好自己的公共平台,及时向社会公开项目申报、审批、实施进度等信息, 以便于社会公众和其他政府部门对科技项目验收和资金管理环节的监督。

——北京科技周组委会办公室主任、北京青年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服务中心主任 高斌
《中国青年报》[2015-01-13]

(编辑 祝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