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

筚路蓝缕启新学,百载谁堪伯仲间

1 年前的某个冬夜,我在师伯申荷永教授的博客上看到了一段令人心酸的回忆。20 世纪90 年代初,他曾去北京大学拜访一位已处于隐居状态的老先生。对于这位年轻博士到来,这位耄耋老人激动地脱口而出:“竟然还有心理学界的人知道我活着!”老人的热忱出乎申的意料,“他在1949 年以后几乎没有发表过任何文章或著作,但拿出了厚厚一包手稿要交给我。我知道那是他一生的心血,担心自己有负所托,所以我并没有接受。”

庆幸的是,历史终究不会忘记这位老人及其为中国心理学发展作出的贡献。他就是早在20 世纪30 年代就享誉国际心理学界的实验心理学家——周先庚。近期,在中国科协启动的“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资助下,由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阎书昌教授等主编、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周先庚文集》(两卷本),对周先生所留下的宝贵学术遗产进行了首次系统的整理,展示了他整个心理学生涯的卓越成就。当然,本套文集的出版意义还不局限于此。诚如北京师范大学资深心理学家张厚粲先生评价的:“《周先庚文集》的出版是中国心理学界的一件大事,是对整个中国现代心理学发展的一次审视与见证”。这对于还原中国心理学先驱的历史地位,甚至为改变辉格式(whiggish)的中国近现代科学史研究范式提供了丰富的启示。


阎书昌,周广业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年10月第1版,定价:152.00元。

从文集(卷二)附录中对周先生生平的简要介绍与回顾中不难看出他坎坷又传奇的人生轨迹。周先庚于1903 年出生在安徽省全椒县一个偏僻的农村,幼年的他家境贫困,却养成了勤奋好学的性格,也为他考入清华学堂奠定了基础。在进入清华学堂的8 年内,他一直没有确定自己的专业,只是广泛地涉猎群书,在此过程中慢慢对心理学产生了兴趣。1925 年,周先庚考入了美国斯坦福大学生物学院心理学系,师从著名心理学家W. R. 迈尔斯学习实验心理学和生理心理学,先后获得硕士与博士学位。 1929 年,年仅26 岁的周先庚因在美国耶鲁大学举行的第九届国际心理学年会上宣读其借助自己发明的“四门速示器”进行的汉字阅读心理学实验而名噪心理学界。1931 年他回到北平任清华大学理学院心理系教授,1938—1945 年任教西南联大,1952 年院系调整后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心理学教授直至1987 年离休,1996 年病逝于北京。周先生的一生跨越晚清民国更迭、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文革动乱、改革开放等历史时期,而这一时期恰恰也是心理科学从一门“舶自西洋”的新学在中国生根萌芽、历经风霜、茁壮繁衍的过程。因此,周先生的学术生涯与相关研究工作可以堪称“中国现代心理学的一个缩影”。

这一点通过本套文集的丰富史料得到充分体现。长达近1400 页的两卷本文集几乎收集了周先生各个时期的代表性工作,其中包括诸多珍贵的原始文献与手稿。例如,《一种自动化的穿孔卡输入机与捕捉机制》(1927)、《汉字的阅读与可识别性研究系列研究I—IV》 (1929—1935)、《定县历年测验统计结果略述》(1935)、《实验心理学与教育》 (1944)、《伞兵选拔测验简述》(1945)、 《谈天才》(1957)等等。这些工作几乎涵盖了实验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心理卫生学、教育心理学、军事心理学、心理学史与理论心理学等当时心理学的各个分支与领域,可见周先生的涉猎之广。此外, 编者还通过考证周先庚与美国心理学家 H. A. 莫里的书信往来,清晰地勾勒出了周先庚在抗日战争期间对中国军事心理学所作出的重要贡献。文集记载,1943 年,周先庚应驻昆明的国民革命军第五军之邀请,亲赴军中考察军事心理问题, 并为筹划创办“军官心理测验所”,前后共测验受训军官168 人。之后成都航空心理研究会邀请周先庚前往,主持空勤飞行人员心理分析研究工作,虽因故未往,但其规划建议,实开中国航空心理研究之端。

本套文集的第二大特点是编纂逻辑严密、结构严谨。编者以周先庚的主要学术旨趣以及最有影响力的学术成果按照心理学分支学科进行了精心编排。例如,收录在文集(卷一)中的《汉字的阅读与可识别性研究系列研究Ⅰ—IV》相继以英文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心理学评论》 《美国心理学杂志》《普通心理学杂志》与 《实验心理学杂志》上,产生了广泛影响。通过将这些相隔十余年的分散成果进行串联,重现了周先庚勤于动手、动脑设计研究仪器、不断发现新问题的顶尖科学家潜力。又如,在文集(卷二)中,编者又系统梳理并收录了周先庚先生的另一项标志性工作——定县学习测验。通过对5 篇几近失落的原始报告的抢救性发掘,有力地重现了1931—1937 年间, 周先庚在河北定县主持年龄与学习能力关系的研究取得的杰出成就——即7~ 70 岁被试者的识字能力曲线,也就是后来蜚声中外心理学界的“周先庚曲线”。 该曲线为教育工作者制定适宜青年和成年人的教育学习模式提供了严谨的心理科学依据,也是现代中国境内大规模心理测验卓有成效的典范。

掩卷静思,《周先庚文集》带给我的除了震撼还有遗憾。这倒并非文集本身的缺陷,而是在脑海中浮现出的两个极其矛盾的形象:一个是口若悬河、意气风发,在国际心理学大会上使用流利英语宣读实验报告的中国青年;而另一个则是晚景黯淡、深居简出于京城一隅的迟暮老人。在抗战狼烟遍布、山河破碎、颠沛流离的岁月里,周先生依然成果丰硕, 桃李天下,但却在和平时期遭遇不公正的待遇而延宕乃至被迫中断学术生涯长达30 年!历史令人唏嘘。文集(卷二)中记录了周先庚在1971 年9 月24 日的一则日记:“心理实验室由南阁搬至哲学楼,路过的学生对放在室外的人脑等人体模型好奇,我对他们说:‘总有一天还会需要心理学的!’”好在这一天没有来得太晚!斯人已逝,对于中国的心理学家们而言,继承并发展周先生的事业或许就是对他最好的缅怀了。

文/陈巍
作者简介  绍兴文理学院心理学系,副教 授。

(责任编辑 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