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排行
(新闻时段:2016-11-16至2016-11-30;排行依据:遴选出的30家核心媒体报道频次)
1 北京卫计委回应雾霾中含耐药菌:不代表致病
[核心媒体报道频次:30/30]
4 国内首条20英寸新型光电倍增管生产线启动
[核心媒体报道频次:28/30]

11月在《Microbiome》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瑞典哥德堡大学的研究人员分析了来自人类、动物及全球环境的864个DNA样本,目的是寻找与抗生素耐药性细菌相关的基因。其中,他们选取了来自北京的14份空气样本,来寻找作为环境要素之一的空气是否含有抗生素耐药性的基因。分析结果表明,相比泥土、水等外部环境要素,北京空气中的微生物群落含有的已知抗生素耐药性基因种类最多,平均有64.4种。研究团队指出,他们在北京的空气中发现了针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基因,这种抗生素是抗菌活性最强的一类非典型β-内酰胺抗生素,被广泛应用在呼吸系统感染、败血症等病症上,也是治疗严重细菌感染最主要的抗菌药物之一。

对此北京卫计委11月25日回应称,细菌耐药性的增加不意味着致病性的增加,人体自身具有免疫力,这些细菌大多数对正常人没有致病力。细菌的耐药性和致病性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耐药性的增加不意味着致病性的增加。

11月25日,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牵头成立的微通道板型大面积光电倍增管研制合作组宣布,国内首条年产7500支的20英寸微通道板型光电倍增管的生产线建成运行。未来2年内,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北方夜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将为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江门中微子实验提供15000支该产品。

合作组用4年时间,攻克了高量子效率的光阴极制备、微通道板、大尺寸玻壳、以及真空光电子器件封装等多个技术难点,最终研制出量子效率、收集效率和单光电子峰谷比等关键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样管,拥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大大提升了国内企业在超大型电真空器件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该生产线的建成及运行,标志着20英寸新型光电倍增管正式进入批量生产阶段,其不仅是产学研有机结合的范例,也将为中国在中微子实验的研究领域再登高峰夯实基础。


光电倍增管局部特写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2 《Nature》:韩春雨或已找到别人无法重复实验的原因
[核心媒体报道频次:26/30]
5 胚胎2个月内发育情况可3D呈现,纠错现有资料
[核心媒体报道频次:27/30]

11月23日,《Nature》杂志网站刊载的一篇新闻报道援引韩春雨的话说,他已发现一个不容易引起注意的问题,这或许能解释为什么别人很难重复他在论文中描述的实验。

韩春雨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自己的论文是真实的,他曾多次重复实验,但质疑声仍不断出现。不过,相关讨论近来已从舆论关注走入正规的学术轨道。

韩春雨称,他目前正在进行实验来进一步确认,有了结果后会把数据及相关资料公布出来。


人类胚胎不同阶段3D图,从左到右
分别是6周、8周和9.5周胚胎
(图片来源:阿姆斯特丹学术医学中心)

11月28日消息称,荷兰阿姆斯特丹学术医学中心的研究团队绘制出人类胚胎最初2个月内的最新交互式3D图集,该图集能详细描述胚胎发育早期阶段的情况。新研究将取代完全过时的现有医学资料,对未来医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人员表示,现有医学文献对人类胚胎早期发育的描述已经严重过时,为能向研究人员和内科医生提供更好地指导性工具,荷兰研究团队收集了《卡耐基全集·胚胎图集》中的15000个图片,并对其进行扫描和分析,比较它们在不同发育阶段的器官大小和具体位置,最终制作出全新版3D图集。

这份全新互动图集显示,当今正在使用的各种教科书中的图片,有些将器官所在位置标注错误,有些将器官发育阶段的时间段标注错误。新图集将帮助研究人员更好认识各种新生儿缺陷,特别是那些发育初期导致的缺陷,还能为医生提供关于胎儿在母体内发育的更准确信息。

3 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圆满成功
[核心媒体报道频次:29/30]
6 “雪龙”凯旋:中国南极科考迈入“航空时代”
[核心媒体报道频次:22/30]

11月1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情况举行发布会。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王兆耀介绍,18日13:59,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顺利降落在内蒙古中部主着陆场,2名航天员状态良好,已顺利出舱。至此,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圆满完成。

王兆耀介绍,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组合体飞行期间,2名航天员在轨正常工作和生活,按预定计划开展了失重生理效应研究、人机协同在轨维修等一系列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成功释放伴随卫星,并对组合体进行了近距离观测和拍摄,伽玛暴偏振探测、空间冷原子钟、新型材料制备等应用项目也取得了丰富的数据和初步成果。


国新办就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
飞行任务情况举办新闻发布会
(图片来源:科学网)

戈登·贝尔奖颁奖现场
(图片来源:华商网)

11月17日,在美国盐湖城举行的2016年全球超级计算大会上,由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杨超与清华大学薛巍付昊桓和北京师范大学王兰宁等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凭借“千万核可扩展大气动力学全隐式模拟”研究成果获得戈登·贝尔奖,实现了中国高性能计算应用在此奖项上零的突破。此前,从未有过中国团队入围获奖。

戈登·贝尔奖评委会认为,此项目不仅具有技术独创性,而且有很强实用性,一旦投入实际使用,理论上可以把天气预报精细到对几百米见方的区域进行分别单独预报。

7 中国科协成立国内首家 “智能社会” 创新智库
[核心媒体报道频次:25/30]
9 中国科学家研发甲醇替代柴油
[核心媒体报道频次:24/30]

11月19日,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与中国科协信息科技学会联合体共建的“智能社会研究所”专业智库正式揭牌成立。

智能社会研究所是中国科协信息科技学会联合体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科协系统深化改革实施方案》、《中国科协关于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智库的意见》以及《中国科协高水平科技创新智库建设“十三五”规划》精神而发起成立的,是国内首家明确以智能社会为研究对象的专业性科技创新智库,也是中国科协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智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中国智能社会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1月26日消息称,随着中国商品燃油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石油进口的对外依存度逐年攀升,研发石油替代燃料对提升中国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天津大学机械学院教授姚春德带领科研团队研发的柴油甲醇组合燃烧技术突破了甲醇难以压燃的应用障碍,用生产原料丰富的甲醇替代柴油,替代率达到45%以上。该技术近日在机械工业科技大会上荣获2016年度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姚春德团队开发了整套甲醇喷射系统的关键部件,建立了完整的自主开发体系。其研发的技术通过自主研制的电控系统,在发动机达到一定温度后,通过安装在进气总管的甲醇喷嘴向进气道喷射甲醇,使甲醇与空气形成均质混合气后在气缸内和柴油共燃。该技术同时降低了氮氧化物和碳烟颗粒物的排放量,不需要尿素辅助就可以满足国Ⅳ、国Ⅴ排放标准。

8 科大讯飞2016年度发布会举行正式抛出 “AI+” 概念
[核心媒体报道频次:24/30]
10 中国成功掌握悬挂式空铁技术
[核心媒体报道频次:24/30]

11月23日,科大讯飞2016年度发布会在北京召开。围绕2016年以来在人工智能(AI)领域的研发进展,科大讯飞推出数款新产品,涉及输入法、语音翻译、电视、汽车和机器人等领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李德毅、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副总裁李正茂、IBM大中华区首席技术官沈晓卫等出席了发布会。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庆峰在开场的演讲中强调,人工智能的发展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估,在未来5到10年内将成为与网络一样的必需品,“使用AI会像水和电一样方便”。人工智能“不会成为人类的威胁和主宰”,而是协助人类进步的工具。


科大讯飞2016年度发布会现场
(图片来源:中国经济网)

世界首条新能源空铁试验线 (图片来源: 新华网)

11月21日,世界首条新能源悬挂式空中轨道交通试验线顺利贯通,这是中国首创的技术领先、经济适用的一种新型城市轨道交通制式。

“空铁是城市轨道交通的重要补充,它完全不改变现有地面交通格局,是现代城市立体化交通发展的新选择,对缓解日益增大的城市交通拥堵压力意义重大。”在11月21日世界首条新能源空铁试验线启动现场,新能源空铁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院士翟婉明说,该试验线的成功运行标志着中国已成为德国、日本之后第3个掌握悬挂式空铁技术的国家。

与德国和日本悬挂式单轨交通不同的是,本项技术摈弃了传统的高压输变电供电系统,引入绿色新能源理念,将大容量锂电池包作为列车的牵引动力源,不仅环保,而且节省了建设成本,这在世界上属于首创。

经测算,修建新能源空铁的成本仅为地铁的1/5至1/8,跨坐式城市轻轨的1/2至1/3。

空铁走行机构始终封闭于箱形轨道梁内部,永远不会发生脱轨事故。其使用的锂电池可在停靠车站1 min内实现更换,电池续航时间根据载客人数的不同最长可达到4 h。本次正式投运的试验线全长1.41 km,最高运行时速60 km。

(责任编辑   祝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