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音·

《中国科技信息》记者张九庆,在1998年第2期发表“别人的荣誉我们的梦——中国与诺贝尔科学奖”一文,指出:

一个科学波动周期大约为35年,任何一个科研体制不存在严重缺陷的国家,很可能在此段时间内获得科学技术研究的重大突破。按此推断,假如从1978年“科学的春天”算起,到2012年便是35年。那么,我们最多再等15年。中国大陆不乏科学精英,诺贝尔奖零的突破理应能够实现。

集美大学师范学院院长、副教授施若谷在《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年第5期,发表“21世纪之初是中国问鼎诺贝尔奖的最佳时机”一文,指出:

中国有优良的科学教育传统,尤其在确立和实施科教兴国伟大战略的今天,中国的经济和科技实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大,因此,21世纪之初将是中国问鼎诺贝尔奖的最佳时机。

1999年,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

中国科学家20年内问鼎诺贝尔奖。

——《深圳特区科技》1999(6)

2000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在接受《光明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我觉得20年之内,一定会有中国本土出来的诺贝尔奖级的工作。假如经济增长快,还不止一个,而是好些个。因为中国的经济增长很快,而且中国领导人对科技发展的速度有很殷切的要求,对研究工作的投资也有大幅度的增长。

——《光明日报》[2000-08-07]

2002年7月13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举办纪念赵忠尧教授诞辰100周年活动,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发来书面发言,透露:

中国科学家早在70年前就应该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而获奖者应该是赵忠 尧教授。

——新华网 [2002-07-13]

2004 年10 月26 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会主席Jan-Ake Gustafsson 在天津出席“中国泰达生物论坛”,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

被授予诺贝尔奖的成果要有10年以上的时间来得到科学界的验证,有时时间甚至会更长。中国科学家要获得诺贝尔奖至少还要10年时间。

——《江南时报》[2004-10-26]

2006年3月23日,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到东南大学出席AMSC实验室连通运行新闻发布会,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中国在历史上对科学有非常重大的贡献,落在西方的后面是最近几百年的事情。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政府对科技的支持,很快会有很多的中国人能够得到诺贝尔奖,这是很必然的。

——《新华日报》[2006-03-25]

2009年12月12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在“科学网”博客发布博文,预计:

2039年前,中国在自然科学做出的发现,将有多个达到值得获诺贝尔奖的水平。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37-278128.html

2010年9月22日,汤森路透公司(ThomsonReuters)首席分析师大卫·彭德尔伯里(DavidPendlebury)对中国记者表示:

2017年到2025年间,中国将捧得首个化学或物理学奖。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0615-365843.html

2013 年9 月29 日,南京工业大学校 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黄维在迎接该校6900名本科新生的开学典礼上,预测:

10年之后的中国,像诺贝尔奖这样的国际性重要指标,在中国大地出现应该将会成为常态,而不是个案。在文学奖之后,自然科学和生命科学方面的奖项将陆续被中国人斩获,没有任何悬念……

——中国新闻周刊网 [2013-10-11]

2013 年10 月11 日,汤森路透公司 (Thomson Reuters)知识产权与科技中国区总裁郭利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

中国科学家可能在未来10年到15年左右获得诺奖。

——人民网 [2013-10-11]

2014 年,复旦大学光源与照明工程系副教授张善端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中国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科技的发展已逐渐由模仿、跟随、改进走到全面创新。在当前阶段,没有必要过度追逐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以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和勤奋努力,只要有一群人静心研究20年,国家和企业给予持续支持,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是早晚的事。

——《中国教育报》[2014-10-21]

(责任编辑 陈广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