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纵横捭阖·
科学是质朴和踏实的
刘孝廷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北京 100875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女士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国内引发的热议开始渐次消退。似乎人们就此能言说的也都基本说尽了。如果做一册汇编,大概可以叫《中国诺贝尔科学奖现象总汇》了。从其中不难看到,对那些以往热炒诺贝尔科学奖的人来说,快慰中会多少有些不满足,因为屠呦呦既不是他们关注的人士,她的研究也不是他们热衷的领域;而另一些做本土性、地方性研究的人士又认为,屠呦呦的获奖恰恰证明本土的才是世界的,特别是许多人把这看作是中医的一次凯旋。总而言之,每个人都借屠呦呦获奖的事说自己的话,可谓千人千面、莫衷一是。就此而言,诺贝尔奖委员会负责官员的解说,因为没有太多浮泛的寄托和演绎,似乎更加中肯和实在。因为获奖就是获奖,无关看客的意愿。
我对屠呦呦女士的获奖就抱着一种纯粹的快乐,即只有高兴,并不想其他。原因很简单:我虽非把获奖当做救命稻草的人,但是本土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毕竟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高兴就是高兴,而不需要另外添油加醋或节外生枝。再说,虽然国内许多科学家的成果应该也达到了获奖的水平,但究竟是哪个人或哪项成果获奖本来就带偶然性,而屠呦呦的获奖成果也确实是真材实料,经得起考验,其对国计民生和人类健康意义非凡,所以获奖也是当其所值。
基于此,或许多少有些意犹未尽,就说3点来提请人们注意:
1)屠呦呦获奖是整个中国科学界的光荣。
我这样说不是为了单纯推崇诺贝尔奖,因为诺贝尔奖的影响力也不是中国人制造出来的。我所针对的是,有人说屠呦呦获奖是中医研究的胜利和西医研究的失败,有人说情况恰好相反,因为她的研究用的都是西医的手法;有人认为这是乡土科学家的胜利,是西式科学研究的失败,有人又证明情况也恰好相反。正是针对这种非此即彼的思维和心态,我说这次获奖因为是第一次,是零的突破,因而应该是中国科学界的胜利,我们又何必在意究竟是谁获奖而在不同的科学探究之间制造对立?科学研究需要一个整体的生态,彼此你追我赶、相互竞争,才构成一个欣欣向荣的发展局面,获奖显示的是科学界的整体努力以及个别领域的快速进步。其中,不同研究领域的成就既不因一时得而可谓有,也不因一时失而可谓无,我们现在需要的就是这样一种同心共筑、共同繁荣的研究环境或学术生态。没有这样的条件和生态,想实现国家科技的整体创新与大发展就只能是缘木求鱼。
2)科学需要质朴和踏实的作风。
这些年来,中国教育很注重创造力的培养和开发,这固然是对世界发展局势的一种积极应对。但是,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我们大多只把创造力看作一种技法和手段,就像对待创新一样,甚至只把创造力看作一种聪明和机智,这样的理解对于职业训练或应试突击或许不失为一种讨巧的选择,但对于整个国家以及全民族的科学发展和文化建设而言,则有投机取巧、舍本求末之嫌。而且,特别容易形成人们急功近利的短视心理。也就是说,人们从事科学研究往往不是因为科学本身的需要或乐趣,而是出于某种名利的需要。在中国本土类似于张益唐或俄罗斯佩雷尔曼的那样科学家,实在少之又少。我们虽然不反对科学家有比较功利的动机,但是任何伟大的科学成就一般都不会走低俗的路线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可我们的教育和舆论又恰恰支持和助长着这样一种风气。这也正是为什么我们最近这些年的教育并没有培养出诺贝尔奖获得者,倒是“文革”期间基本默默无闻的青蒿素研究最终折桂的缘故。因为这项成果大体是科学家几十年如一日不计名利踏实研究并且是做足做透了的沉甸甸的工作。而现在的科学家忙于追名逐利,其成果还未必怎样就已开始四下招摇鼓噪、泡沫横飞、邀宠于天下。这种浮躁的风气和做派正是高水平科研之大忌。其后果只能是离诺贝尔奖越来越远。
3)土洋结合开展研究是创新的大方向。
通过屠呦呦获奖后社会上的热议也可以发现一些现象,一是她获奖前关注其成果的人很少,这或是因为年代久远,或是人们的眼球都被那些舶来的课题和有光环的科学家所吸引,特别是若非某些伯乐式的人士积极在国际上推介屠呦呦的成果,她的获奖也无任何可能,这说明我们的眼光不仅仅要对准那些喜欢招摇的人,更是要关注我们身边的研究,一些本土的沉静的科学家更需要宣传和挖掘,尤其需要向国际上推介与外传;二是关于她在获奖成果中的劳动份额的争议,因为关于青蒿素的研究毕竟是一项集体成果。当然,这些虽然大体都得到了平衡性处理,却也说明我们旧有的科研体制与国际标准相距甚远,需要不断完善;三是关于全球性的研究和地方性的研究关系的争论,其实二者我们都需要,我们既要鼓励全球性的研究,也应支持地方性的研究,特别是积极推动两种研究相互结合与互动。要知道,对于真正的科学研究而言,传统并非是阻力,而恰恰是重大创新之源,是调动我们的文化追求与内在动力走向持续繁荣的有效途径。
获奖的轰动效应只是一时,而实力和水平却是一个世代。文明的整体提升有赖于这种高水平的研究如何融入整体的文化。所以,我们更应该把屠呦呦的获奖当做一种动力,在兴奋和高潮过后沉静下来,做更有利于国计民生和持续推进的厚重踏实的研究。
作者简介:刘孝廷,北京师范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所所长、科学与人文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兼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国际有机宇宙论学会主席。
(责任编辑 陈广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