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共同体要闻·

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药学家屠呦呦以及爱尔兰科学家William C. Campbell和日本科学家大村智,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屠呦呦的获奖理由是“有关疟疾新疗法的发现”。这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屠呦呦是诺贝尔医学奖的第12位女性得主。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下,屠呦呦团队与中国其他机构合作,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先驱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全球数亿人因此药受益。目前,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药物,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

《人民日报》[2015-10-06]



2015 年诺贝尔物理学和化学奖公布

北京时间10月6日17时,瑞典皇家科学院揭晓了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名单,日本科学家梶田隆章与加拿大科学家Arthur B.Mcdonald 获奖。他们使用日加两国的大型仪器对中微子做出了重要测量,并证明中微子存在质量。两人的发现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历史,结构和未来的认识。北京时间10月7日17时,2015 年诺贝尔化学奖在当地的瑞典皇家科学学院揭晓,英国科学家Tomas Lindahl与美国科学家Paul Modrich以及Aziz Sancar获奖吗,获奖理由是“DNA 修复的细胞机制研究”。3人在分子领域绘制出了细胞如何完成DNA修复及保护遗传信息。他们的工作为活细胞功能的认知提供了基础知识,研究成果在未来甚至可以为癌症治疗发展提供很大帮助。

诺贝尔奖官方网站[2015-10-08]

第十一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举行

9月24—25日,由中国科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主办,青海省科协、青海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承办的第十一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在青海省西宁市举行,主题为“融合发展:新常态下科技期刊的发展之路”。中国科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陈章良出席会议并讲话。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吴尚之,青海省委常委马顺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杨卫,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刘旭,中国科协荣誉委员、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名誉院长陈运泰,青海大学校长王光谦等出席会议。来自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科技期刊工作者380余人参会。本届论坛包括开幕式及大会主报告、高峰论坛、专题分论坛、科技期刊展览、科技期刊主编与科技工作者面对面活动等内容。杨卫,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编辑学会会长、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原院长郝振省,日本国家科技信息研究院知识基础信息部部长水野充作大会主题报告。针对当前科技期刊发展态势,论坛还设置了大数据、媒体融合与科技期刊,科技期刊与科学道德建设,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策略,区域科技期刊品牌建设与西部创新驱动发展等分论坛。

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2015-09-25]

第五届中国湖泊论坛举行

9月22—23日,以“湖泊湿地与绿色发展”为主题的第五届中国湖泊论坛在长春举行。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王春法,吉林省副省长隋忠诚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吉林省科协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冯守华主持开幕式。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美国南佛罗里达州水资源管理署高级专家古滨河、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郑丙辉、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副所长张平宇等应邀为论坛作主题报告。

与会专家和代表围绕湖泊与湿地流域生态环境管理、湖泊与湿地水污染防治理论与技术、湖泊与湿地生态环境恢复与保护、河湖水系连通与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理论与技术4 个专题,开展交流研讨。中国科协有关部门、全国学会有关代表,有关省(市)科协和从事环境保护和湖泊湿地研究的专家代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代表以及各承办单位相关科技工作者300 余人参加活动。

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2015-09-24]

第十五届福建省科协年会举行

9月16日,福建省科协第十五届年会主会场活动在福州大学举行。福建省政府副省长洪捷序、省政协副主席陈义兴,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孔辉、谢华安、田中群,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付贤智等出席开幕式,约600人参加开幕式。

开幕式上,颁发了第22届福建运盛青年科技奖、第7届紫金科技创新奖,并进行了11项创新驱动助力工程项目的现场签约。随后举行了大会特邀报告会,李培根,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副主任单志广,谢华安,新西兰皇家科学院生物活性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高益槐,国家海洋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辛丘岩,郭孔辉,福建师范大学激光与光电子技术研究所所长谢树森分别作特邀报告。年会将历时2个月,活动包括年会主会场和分会场(59个)活动,还将举办省科协学术沙龙、国际高层学术讲坛、海峡两岸科技交流、创新驱动助力工程项目对接等多项活动。

福建省科协[2015-09-20]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召开

9月9—12日,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在长春召开,主题为“病虫害绿色防控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植物保护领域的1000余名科技工作者参加会议。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省农业科学院院长、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名誉副理事长陈剑平,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理事长、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所长陈万权,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局局长梅旭荣,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所长、学会常务理事周雪平等出席大会开幕式。周雪平为《中国农作物病虫害——第三版》出版致贺辞。该专著由中国植物保护学会与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组织全国植保界200个单位700多位专家历时4年编写完成,是一部兼具科学性、先进性、权威性、专业性、实用性的植保领域百科巨著。年会还邀请李玉、陈剑平、梅旭荣、周雪平等作大会报告。本届年会共举办5个分会场,共计165人作学术报告,12个优秀学术报告受到表彰奖励。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5-09-21]

第十一届海峡两岸细胞生物学学术研讨会召开

由中国科协主办、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承办的“2015年中国科协海峡两岸青年科学家学术活动月——第十一届海峡两岸细胞生物学学术研讨会”于9月11—14日在太原召开。此次会议吸引了逾100位专家学者和会议列席代表参加,其中23位专家学者来自台湾。会上,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名誉理事长、同济大学校长裴钢,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理事长、清华大学教授陈晔光和台湾细胞及分子生物学学会理事长、台湾卫生研究院院长龚行健分别致辞。台湾卫生研究院分子与基因医学研究所王陆海院士和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研究员裴端卿作大会特别演讲。另有15位台湾学者和16位大陆学者分别围绕“细胞代谢与肿瘤发生”“细胞信号的化学生物学研究”及“表观基因组重组和细胞重构”3个主题作学术交流报告。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2015-09-23]

王中林获汤森路透2015引文桂冠奖

9月24日,汤森路透集团在美国费城发布了2015 年度引文桂冠奖(Citation Laureates)获奖名单。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首席科学家,佐治亚理工学院终身校董事讲席教授、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王中林成为物理学领域获奖人之一。

王中林在一维氧化物纳米结构,尤其是ZnO纳米带和纳米线的制备、表征和基本物理性能理解等方面做出的原创性重大贡献,开创了ZnO纳米材料在能源、电子、光电子以及生物等领域的全新应用,由此奠定了其在ZnO纳米材料领域的“领头羊”地位。他在纳米能源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工业应用方面同样取得骄人的成果:他发明了纳米发电机,研制出世界上首个自供电纳米系统,构建了一种全新的、完全由环境能源支持的微纳电子器件工作模式,并提出了相关的技术标准和技术发展路线图。自供电纳米系统的发明,解决了制约物联网发展的微电源问题,目前已经发展为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王中林还首次提出了利用压电电势调控电(光)子传输过程的压电(光)电子学效应,并由此开创了压电电子学和压电光电子学研究的先河,对纳米机器人、人-机界面、纳米传感器、医学诊断及光伏技术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科学网[2015-09-24]

王飞跃团队青岛平行交通项目获国际奖

9月18日,在西班牙加那利群岛拉斯帕尔马斯首府举行的第十八届国际智能交通年会上,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王飞跃团队基于ACP方法的平行交通一期工程荣获2015年度“IEEE 国际智能交通系统杰出应用奖”。该奖是国际智能交通科研与应用水平最高荣誉奖项之一。

平行交通一期工程是青岛市海信集团承建的城市道路智能交通管理服务系统的一部分,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智能城市交通项目。该工程由中国科学院青岛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多家单位联合承担。项目自2014年10月份上线以来,在缓解城区交通拥堵、提升交通信息服务水平、规范交通安全秩序、提高交通管理科技水平等方面体现出较好的应用效果,有力提升了青岛交通建设的国际化水平。

中国科学院青岛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2015-09-20]

《2015世界可持续发展年度报告》公布

9月21日,我国第一份针对世界可持续发展科学与行动的专业研究报告《2015世界可持续发展年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北京首发。《报告》计算了全球192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并将中国学者提出的抵达“可持续发展拉格朗日点”作为依据,制定了世界进入可持续发展门槛的时间表。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进入可持续发展门槛的时间为2079年。《报告》由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自2012年开始规划编纂。《报告》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牛文元介绍,研究人员应用独创的可持续发展“拉格朗日点”理论,首次定量计算出世界代表性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时间表。除中国外,挪威将在2040年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世界最早实现的国家。美国将于2068年进入可持续发展门槛,非洲的莫桑比克将于2141年进入,是最后实现可持续发展所定标准的国家。

《中国科学报》[2015-09-21]

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探讨核能发展聚焦革新型核能概念

9月7日,由中国科协主办,中国科学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FDS团队、中国科学院中子输运理论与辐射安全重点实验室承办的中国科协第101期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在合肥科学岛举办。本期沙龙以“革新型核能概念”为主题,邀请中国科学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所长吴宜灿和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专家委员会专家林诚格共同担任领衔科学家,来自不同领域的40余位专家学者展开了深入研讨。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副部长刘兴平代表主办单位出席活动。

纵观核电反应堆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费米堆等第一代反应堆,到压水堆、沸水堆等第二代反应堆,再到三代堆、四代堆以及外中子源驱动的次临界堆、聚变堆等先进核能系统,核能的发展史也是核能系统概念的革新史。本期沙龙紧密围绕“革新型核能概念”这一主题,来自能源政策研究、核能科学研究、核能工程等科学技术以及社会管理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各抒己见,发言涉及我国核能形势、内陆核电、最新核能安全标准、高温气冷堆、空间核动力、沸水堆新概念、聚变堆新概念以及其他革新型反应堆的研发与推广等。本次会议提出以下主要新观点:

1)核能发展,特别是能源战略和安全评价、以及核电厂运行等方面,需要引入更独立的第三方评价机构,运行人员的管理应要独立于核电业主,运行人员只对安全负责,这对核能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未来15~20 年内,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核能领域需要提出革新型概念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安全性和经济性在核能发展中相互制约,革新型核能概念需要在安全性和经济性上取得突破。

4)核电站安全标准不断演进,革新型核能概念要采用最先进的安全标准,具备更完善的事故预防和缓解措施,从设计上消除放射性物质大量释放的可能性。

5)核能的发展离不开民众的支持,公众接受以及科普教育至关重要,目前国内应重视相关的研究,以“互联网+”为契机,推进新媒体在核能科普领域起到积极作用。

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2015-09-14]


(责任编辑  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