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
科技是第一战斗力
甘本祓著, 科学普及出版社, 2015年9月第1版, 定价:75.00元。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向全世界广播 《停战诏书》,宣布接受 《波茨坦公告》 所规定的各项条件,无条件投降。70年后的8月15日,拜读甘本祓老师即将付梓的新作 《B-29来了:从波音到东瀛》,不禁感慨万千。 国与国之间战争的较量,最终是实力和国力的比拼。20世纪三四十年代,贫穷、落后的中国用人口众多和地域广阔的实力,在付出3500万血肉之躯的巨大伤亡、8年之久的艰苦卓绝持续损失后,最终赢得了对日战争的全面胜利。而从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算起,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以美日对抗为主的太平洋战争,持续时间却只有3年8个月,美军的伤亡人数却少于50万。中美对日作战在人员、物质损失和时间消耗等方面的巨大差距,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由双方的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所决定的。 《B-29来了:从波音到东瀛》 从一个侧面为这一论点提供了佐证。 B-29 轰炸机,又称 “超级空中堡垒”,是美国陆军航空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的主力战略轰炸机,是二战时各国空军中最大型的飞机,也是当时集各种高新科技为一体的最先进的武器平台之一。从1934年美国军方下达研制4引擎远程轰炸机的朦胧构想和波音公司开始预研算起,到1944年正式出厂、列装部队,B-29的研制历时整整十年,真可谓 “十年磨一剑”。这期间,无数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通力合作攻关,一切从战争需要出发,以超常规的速度解决了有关机身设计和动力系统、武器系统、电子系统等研制过程的一个又一个科技难题。 正是有了B-29,美军才有能力对头号仇敌日本的本土实施有实质性威慑和破坏作用的战略轰炸。1944年6月5日,在首次遭受92架B-29对本土九州岛进行狂轰滥炸的袭击,以及1945年8月6日和9日广岛、长崎分别遭受B-29投下的两颗原子弹毁灭性打击后,日本从裕仁天皇到普通国民意志完全崩溃,在美军尚未有一兵一卒登陆本土的情况下,很快就宣布无条件投降。 在 《B-29来了:从波音到东瀛》 这本高级科普图书里,甘本祓老师用史学家的审视眼光、社会学家的人文情怀、科学家的严谨态度、信息学家的灵敏嗅觉、文学家的创作手法,通过描述B-29从军事家奇妙构想到科学家创新预研,再到工程技术人员攻关研制,最终到空军勇士剑指东灜、亮剑诛敌,展现了科技与军事紧密结合高科技武器威震敌胆、迫敌就范的二战另一恢弘历史画卷,生动地诠释了科技是战争中第一战斗力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 甘本祓老师1937年生于四川成都,童年是在抗日战争的苦难岁月中度过的,因而对战争的残酷有着更为切肤的体会,对残暴的日寇有着更为切齿的痛恨,对维护和平有着更为迫切的期盼,对战争的警觉和反思显得就更为自觉。“我常常想,我们这一代人,已是最后一代亲历抗战的人了,以后的人就只能用 ‘听到’、而不能用 ‘见到’ 来讲述这段历史了。手上有丰富的素材,而国际环境的现实又呼唤着我的责任感,我就奋然命笔了。” 在本书的 “后记” 里,甘老师这样道出了他创作的初衷。 在我看来,日本之所以成为美国执行全球霸权主义的忠实走狗,很大程度上源于二战时被美国彻底打服了; 而对中国、韩国、朝鲜等亚洲国家的战争罪行至今仍不肯深刻反省、真诚认错、彻底悔改,是因为它认为这些国家并非真正的战胜国,骨子里并不服气。如今,我们虽然有了航母,但还远没形成战斗力,更没有构筑成海上航母战斗群; 虽然中国空军战机已在和平时期飞出第一岛链,但战时尚能做到的依然是近海防御; 我们还没有自行研制的战略轰炸机,致使对敌国缺乏实现超远程核威慑的战略轰炸手段。因此,增我科技实力,提我国防意识,强我军事力量,铸我钢铁长城,卫我神圣疆土,佑我中华国民,在当今世界形势错综复杂、国家安全危机四伏的情形下,就显得尤为重要。今后,日本或其他国家若再胆敢和中国交战,我们就必须有能力坚决、彻底地把它打残、打趴、打怕、打服,让它俯首称臣。 甘本祓老师是一位成果丰硕的优秀科普作家,是我十分敬重的长辈。他对创作的执着和勤勉,对同仁的谦逊和友善,对晚辈的提携和呵护,对伴侣的忠贞和关爱,令我感动不已。我们是忘年之交,从他身上我学习到了许多宝贵的东西。 《B-29来了:从波音到东瀛》 是甘老师 《中美联手抗日纪实》 系列丛书的第二部,第一部 《航母来了:从珍珠港到东京湾》 自2014年1月由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后,好评如潮,现已重印多次。今天,我已由科学普及出版社社长调任他职,甘老师仍一如既往信任我,希望我为这本书作序,我深感荣幸,但更多的是觉得惭愧。在甘老师面前,我永远是一名小学生,恭敬不如从命,我权且把这作为我直接向他老人家学习、请教的一个最好机会吧。 衷心期盼 《中美联手抗日纪实》 系列丛书的第三部—— 《B-29去了:从成都到天宁岛》 早日面世,以飨读者。
文/苏青
作者简介 中国科协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
(责任编辑 李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