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人物·
我心目中的约翰·纳什教授

2015年5月24日晚,我在手机微信的朋友圈突然看到约翰·纳什教授和夫人艾莉西亚出车祸去世的信息。震惊之余,往事扑面而来。难忘2002年那个酷热的夏天,我在青岛的流亭国际机场见到纳什教授的情景。

2002年8月14—17日,作为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中国数学会主办、青岛大学承办的“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对策论及其应用’卫星会议”在青岛召开。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多名在策论领域的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出席了开幕式。会议邀请了包括约翰·纳什、莱因哈得·泽尔滕、罗伯特·奥曼、罗伊德·沙甫利等4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出席会议。这次会议是国际数学家大会百年历史上首次单独设立的对策论卫星会议,在世界对策论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我作为会议的组织者邀请纳什参加会议,而这是他第一次来到中国。

在机场初见纳什教授,与我的想像完全不同,他高高的,有些消瘦,举手投足之中似乎带着一种怯生生的感觉,艾莉西亚一直面带微笑,在整个欢迎过程中,纳什教授的脸上并没有透露出我们期望见到的喜悦。后来的一段时间里,我把这“归罪”于当时央视“现在播报”栏目记者在首都国际机场对纳什夫妇短暂的采访,其中有些提问似乎违背了当初对我的承诺。纳什夫妇在离开青岛之前曾竭力要求我陪同前往北京,与其说是因为我的友好,我心底里更倾向于认为这是他在首次踏上中国的土地之时,或许产生出的一种难以名状的不安感。

此后我曾接受《当代金融家》杂志的约稿,写了一篇题为“我与博弈论大师们的际会”的文章,它事实上成为我对这次会议的一个较为完整的回忆录。包括在许多次媒体采访中,我曾做过如下关于约翰·纳什的描述:

约翰·纳什在青岛就他最擅长的博弈论进行演讲,并详细阐述了他创立的纳什均衡理论及新发现。看着纳什本人亲自讲授“纳什均衡”,那种感觉真是震撼。

2002年8月18日上午,约翰·纳什来到青岛大学参观并植树留念。不少人得知消息后,早早赶到现场,一睹这位极富传奇色彩的天才数学家的风采。74岁的纳什和夫人在大家陪同下,亲手种下了一棵象征友谊的雪松。看到身边热情的朋友们,他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约翰·纳什夫妇与本文作者在
青岛流亭国际机场(作者供图

这天上午,纳什还在青岛大学接受了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水均益的采访。中央电视台送给他一副中国麻将作为纪念,纳什爱不释手,在艾莉西亚接受采访时,他居然像个孩子一样把玩着。

第二天宴请时,他掏出信用卡说要付自己的那份钱,说自己在青岛已经吃了好几顿饭,从来没有人找他收费,他觉得自己起码应该承担他和夫人的费用。纳什夫妇来青岛参会来回均坐的经济舱,机票费用全部是自理的。

会议之余,我带着纳什夫妇游览了青岛的八大关、花石楼等景点。老人被眼前的美景吸引,称赞青岛的风景非常美丽。路过海边一个婚纱摄影基地时,纳什牵着妻子的手,在中国又开心地走了一遍红地毯。最后,我们在第二海水浴场的海边合影留念,纳什的微笑永远定格在照片上了。

……

纳什教授离开中国后,和我一直用邮件联络。这些天在整理与他的来往信件,邮件串起记忆的碎片,他在我心中的形象愈加鲜活。

2007年9月,我在青岛筹备举办“第二届中国博弈论及其应用国际学术会议”,曾计划邀请约翰·纳什来访。可惜他最后因为其他的会议安排而未成行。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之后,他还来信问候我。

2012年我曾计划邀请纳什夫妇参加青岛大学承办的“泰山学术论坛——博弈论专题”,纳什教授回信说,他刚去伊斯坦布尔参加了第四届世界博弈论大会,时间太紧,没有足够的时间适应另一次旅行了。但他还是表达了对上次青岛之行的怀念,“ 我很高兴看到2002年在青岛拍的照片,看到你年轻的面孔和我受人尊敬但苍老的脸,这让我很兴奋(现在我们都老了10岁,唉,这可能有点出人意外)……艾莉西亚和我都清晰地记得我们之前的青岛之行,偶尔我们还会记起青岛啤酒。”

或许真的因为纳什教授第一次来中国是接受我的邀请的缘故,十多年来,虽然非常遗憾我们没有再次见面,但来往邮件确实经常让我感到非常开心。他会把一些有趣甚至稀奇古怪的想法与我分享,当然也不会忘记送上慷慨的祝福。值得一提的是,2002年8月,彼得罗相(俄罗斯籍)教授、杨荣基(加拿大籍)教授与约翰·纳什教授一同被授予青岛大学名誉教授。彼得罗相教授是我的博士导师,我们共同的研究领域之一是微分博弈中的时间一致性难题,实践证明它可以有效解决宏观层面的政策稳定性问题。多年以来,纳什教授一直在关注我们的研究工作。

关于纳什教授的学术成就,这些年来,我在课堂或者学术讲座中的说法一直没有太大变化——他在自己22岁左右时,已经取得了一生中最为重要的3个成果。在博弈论领域无疑首推“纳什均衡”,其理论价值以及在经济学领域中的影响已无需赘述;同样在博弈论领域,他还建立起纳什仲裁及其公理化体系,这在当今许多从博弈论的角度探究合作的演化及起源问题时被重复提及。我经常对学生谈起,在数学领域,这个世界还欠他一个菲尔茨奖。阿贝尔奖无疑是对此缺憾的一种补偿,但是我相信没有人希望在他领奖之后见到这样的结局。

还是引用网络中的一段文字来结束吧:他是一个被人误解的天才,正如华兹华斯描写牛顿的诗句“一个孤独的男人,永远航行在波谲云诡的智慧海洋里”。

幸运的是,天堂里从此将闪耀博弈论的光辉,一路走好,约翰·纳什!

文/高红伟
作者简介 青岛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院长。
(责任编辑  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