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纵横捭阖·
同行审稿应注意对参考文献引证的鉴审

同行审稿是保证论文质量最为关键的环节。论文的质量水平主要体现在其创新性、科学性、学术和应用价值等方面。任何一篇论文都是“镶嵌”在文献网络中的,这主要表现在文献之间的相互引证关系,反映了科研的继承—创新、观点的质疑—批评以及学科的交叉—渗透。因此,论文所引用的参考文献及其内在关联可作为其学术评审的一个参照系。目前,学术界对论文和期刊的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和引文数量备加关注,而与此同时,引文中的各种失范现象普遍存在[1],如用而不引、引而不用、过度引用、不当自引、盲目崇引、互惠引用、曲解引文、批量转引,以及拼凑引文数量等。我国有关文献引证的规范文本《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只是有关参考文献的标注及著录格式,虽然现在大多数论文稿件引文数量不断增加、引用著录格式基本符合规则,但引证实效却另当别论。由于同行专家具有一定的专业学识水平,尤其是对本专业及相关领域的代表性文献比较熟悉,因此,作为审稿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从专业角度对引文在论文中的学术论证效果作深入具体的鉴审和把关。

参考文献引用的基本目的是为了论证论文的创新性、科学性或价值,即通过引用已有文献的论题、观点、概念、理论、方法、结果、结论、事实、数据等,为论文的论证过程发挥论据、借鉴、参照和对比作用。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在数量上可多可少,但都必须与论文的主题内容有一定的内在关联,确实起到一定的学术论证作用。其内在关联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引文与论文创新性的内在关联:引述本学科领域近期发表的相关研究成果,说明论题的新颖性、开拓性,或论题虽然相同但研究内容有独到之处(不同的研究视角,不同的研究方法,有新的论据,或引出新的观点和见解等);将引文的观点、理论、方法、结果、结论等作为质疑、争论或反驳的对象,通过论证得出新的观点或创新见解;通过引述已有文献理论、方法、结果或结论与论文提出的理论、方法、结果、结论进行对比分析,论证新的发现或新的应用。

如何看待科学技术的消极作用

2)引文与论文科学性的内在关联:将经典性、权威性的参考文献作为论文的理论依据、推导前提或技术方法,阐述其与论文内容的逻辑关系,表明论述或理论推导的正确性和研究结果的可靠性;通过对作为论文立论或论据的引文内容(包括调查统计、实验观测、理论计算或事实、数据等)的真实性、客观性、可靠性或准确性的分析考证,并阐述其与论文立论的内在关联,表明观点或论证的正确性、客观性和可信度;或将其与论文研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其导致结果异同的内在影响因素、机理和规律性;通过引用大量相关文献的理论分析、实验观测或计算结果,并对其分析、对比、概括和归纳论证,从中发现某种规律或得出可靠的结论。

3)引文与论文价值的内在关联:通过引述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有关某领域或课题的研究文献,说明论文论题是目前关注的重点、热点或难点课题;通过引述重要文献中提出的研究课题或技术疑难,说明论题的重要性以及论文所述理论、方法或技术的学术、应用价值;通过引述有关文献报道的事实、数据,表明科学研究、工程实践、经济生产中存在某个重要的实际问题以及对解决这一问题的迫切需求,进而说明针对此问题研究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根据以上分析,同行审稿对引文作学术鉴审的要点如下。

1)引用文献是否与论题密切相关,是否具有典型性、新颖性或具有代表性、权威性和可靠性。

2)作者是否较全面了解国内外与本领域有关的前人或他人的工作,是否通过引文指出本领域研究存在的不足、空白或前人未解决的问题,并据此提出有意义的论题和研究方向。

3)当引文中的观点、见解、实验、观测、理论、公式、方法、实例、数据、图表、计算以及结论等作为论据或论述材料时,其在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类比、对比或数理推导等论证过程中是否确实起到论据、借鉴、启发或参照作用,并以此佐证论文观点、见解、理论、方法和研究结果、结论的创新性、正确性、可靠性或重要性等。

4)当引文中的观点、论断或理论、方法、结果、结论等是作为质疑、争论或反驳的对象,作者是否以新的更加充分的论据和更加严密、合理的论证过程,指出或证明其存在的谬误,得出自己的观点、结果及结论,或对其进行适当的修正。5)引用他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内容是否在文中明确标注并在文后参考文献表中列出,是否明确区分了自己的成果与他人的成果。

总之,由于参考文献引证动机和行为的复杂性和专业性,对其不仅要求形式符合规范,更要依赖同行审稿专家鉴审引用文献与论文主题内容的内在关联及其引证的实效,并以引文为参照系更好地把握论文的创新性、科学性和价值,从而对论文的学术质量作更全面、客观的评价;此外,同行专家对引文质量的专业性鉴审,对保证基于引文计量分析的学术评价(如影响因子等)的客观性、真实性和有效性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朱大明. 关于制订科学引证行为准则的探 讨[J]. 科技导报, 2007, 25(14): 72-74..

文/朱大明
作者简介 总参工程兵科研三所,高级工程师;
《防护工程》杂志,执行主编。图片为本文作者。
(编辑  王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