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界声音·

科普是科协的职责之一,是我们的主业,但我们该出手时没有出手,在人人都是麦克风的新媒体时代,尽管每个人都有发表言论的机会,但只有最优质的信息资源才能脱颖而出,获得指数级的传播。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 韩启德《科技日报》[2015-05-24]

图片来源:新华社

继续冻土地区修建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的研究课题,展开冻土水盐热力特性分析研究。科研一直在路上。结缘冻土21 载,这个学科已经从门可罗雀变得炙手可热,有很多与冻土密切的工程需要理论支持和解决方案。冻土终将变成许多研究人员的“热土”。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 赖远明《科技日报》[2015-05-25]

医生的本意就是让人们健康无病地生存,借一句“但愿天下人无病,何患架上药生尘”来表达一个行医人的心声,我要求自己做一个好医生。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主任医师 杨保林《科学新闻》[2015-05-25]

我一直认为,科研的动力是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而不是生存、金钱和奖项。我还将继续努力工作,为着我对科学纯粹、无限的热爱。好奇心是人类最伟大、崇高的天性之一。很多专业都有兴趣的推动,比如文学、音乐、绘画等,这种兴趣一定是发自内心的。有的人表面上看很努力,但心里想着其他的。而有的人,无论吃饭、睡觉、走路,都在思考问题。他们的学习、研究效果是不一样的。

——中国科学院院士、电子科技大学教授 陈星弼科学网[2015-05-25]

长期看,智能机器人将彻底改变人类的生存方式。机器人将成为未来“人机社会”的基本成员,机器人为人类提供必不可少的帮助,人类将前所未有地受益于机器的全面服务。那时,人和机器人将相互依存,人与机器的界限也将变得越来越模糊,人与机器人越来越难以分割,难以相互脱离。所以,人类与机器人对抗的局面几乎是不可能出现的。

——中国科技大学机器人中心和人工智能中心主任 陈小平《中国科学报》[2015-05-22]

水环境工程治理的主体是企业,科学研究与企业需求密切结合是科研成果转化为实践的重要途径。在美国多年的流域水生态科研经历,使我深刻地体会到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而我国近年来的科研考核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科研成果的转化。我始终牢记着流域水生态的研究最终要应用于实践,这样才能对再造祖国的山川秀美有所贡献。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 李叙勇《中国科学报》[2015-05-18]

长期从事一件事情,你会冒很大的风险,那就是有可能不成功,整个过程充满着常人难以理解的煎熬。我坚持的价值在于,让那些一直坚持走在科学研究路上的人看到了希望,特别是让数学领域一批坚持做应用的人看到了成功。其实,在数学领域有许多人依然坚持走在应用的路上,无论成败,只要坚持自己的研究方向并为之付出努力,他们都是成功者。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教授 徐宗本《中国科学报》[2015-05-15]

科研选题必须是世界最前沿的,必须是别人没有做过的。我们追求的不只是填补国内空白,而是获取人类知识的创新。真正原始创新的科研无章可循。研究者要有心灵上的自由。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 王晓东《中国青年报》[2015-05-27]

中药材从野生改成家种是一场革命。我们对中药材的需求比以前增加了,单纯依靠野生药材已供不应求。这便是目前野生中药材要改成家种的原因所在。种植很简单,但种好并不容易。在将中药材从野生改成规模化种植的过程中,相关基础研究必须跟上,很多复杂的技术环节有待研究。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 张伯礼科学网[2015-05-26]

我只是在职业道路上比较执着,你不能说执着就是女强人。真正工作起来,已经没有性别的感觉了,完全是为了解决科学问题。我是资深程序员。女性的特点就是思考特别缜密,非常适合做“码农”。如果我设计一个程序,我考虑问题的系统性、缜密性比较强。还有,会非常投入。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工程师 陈左宁《南方都市报》[2015-05-27]

我不知道不做科学家我能做什么,我现在既是做研究的科学家,也是一名大夫,我觉得这是挺好的工作,我对我的选择还是很明确的。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肝癌科学中心主任 王红阳《南方都市报》[2015-05-27]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报》

科研工作者最重要的素质是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同时要有用科研成果造福社会的决心以及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的信心,遇到困难才不会气馁和半途而废。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谭红《中国科学报》[2015-05-25]

(编辑 石萌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