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基金·
科学基金申请书:表达得好还是项目组拉的人好

每年适逢科学基金申请时,多个朋友都问是否能够将笔者作为项目团队成员。由于限项要求,我不可能答应所有人,但又害怕因此得罪人,所以委实有些难办,只好按照“先到先得”的时间先后顺序,谁先邀请就先答应谁,后来者也好婉拒。但这样一来,又有一个问题,就是我参加的项目申请未必是与我的研究领域最接近的,而我认为主题最接近的项目申请则可能无法参与。好在管理科学研究的主题相对宽泛,怎么说都可以扯上关系,所以我也就没有太多愧疚感了。时下科学基金申请,许多人多期望能够拉到“大牛”或海外学者作为主要参与者,以增强申请书的含金量。为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限项申请规定,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人员申请和承担项目总数限为3项,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人员的项目数量不限。项目指南还规定,项目申请的合作研究单位不得超过2个,但对境外人员则以个人身份计。但是,为什么项目团队在基金申请中这么重要呢?科学基金申请中,究竟是申请书写得好重要,还是拉的人更重要?

为什么项目团队很重要

一个项目申请能否成功,往往取决于多方面因素,比如申请人自身的积累、项目主题的前瞻性与新颖性、项目申请书的写作技巧、项目团队的综合实力、依托单位的研究基础,等等。项目申请书的内容通常来说是最具决定性的,因为如果研究的方向没有吸引力,研究前景的论证不够,那么任何人都回天乏术。除此以外,项目团队的支持显得非常重要,因为它决定了项目如获批准,它能否按照既定目标执行下去。

对于科学研究来说,多数情况下需要一个团队来实现预期目标。科学研究越来越复杂和精密,不再是一个人的游戏,而是需要团队和合作,这也是科学合作网络变得越来越重要的原因。如果一个团队的成员人数足够,老中青的梯队结构合理,学科和知识结构能够满足项目研究的不同需求,过往的合作经历(如师生关系、同事关系或合作发表论文)可以确保项目合作顺畅,那么这样一个团队是可以胜任项目研究的,也会获得同行评审专家的垂青。

目前科学基金项目的评审是单盲制,即评审专家知道是谁的申请书,而申请人不知道是谁在评审。在这种情况下,评审专家需要依赖申请书内容,特别是申请人和研究团队的情况,来确定项目的可行性。因此,项目团队的成员和构成是否能够支撑项目研究,对于申请书能否取得成功就显得尤为重要。

项目团队还反映了什么

实际上,项目团队不只是反映了项目能否执行的实用价值,更为重要的是,它还有很强的象征意味。科技界也是一个社交圈,需要建立关系并融入网络。项目团队还反映了申请人认识的这个圈子中的人是谁,因为这些人的参与实际上是为该项目做了担保或推荐。如果选对了人作为团队成员,那么项目申请书会锦上添花。

当然,我们目前还缺乏实证证据来说明,是否在申请书中“拉大旗作虎皮”,就能够略胜一筹。但毋庸置疑的是,许多项目申请者都在尝试各种努力,以获得这些人士的支持。但是,无论是申请者本人还是基金管理者,亦或是同行评审专家,他们都心知肚明:这些主要参与者其实很难真正投身到项目研究工作中。更多的情况下,项目研究仍然主要由申请者所在的实验室、研究室或课题组承担,而这些合作研究单位或境外人员所能发挥的只是在外围“敲边鼓”的作用。所以,科学基金申请指南对此限项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如果让这种现象泛滥,那么势必会稀释团队成员的支撑作用,让人无法明辨究竟哪些团队成员是真,哪些参与人是假。

如果申请人将某位学界“大牛”作为主要参与者,那么即便申请书的研究内容稀松平常,有的评审专家也可能会“投鼠忌器”,认为他们之间会有很深的私人联系,并可能会留有情面。在这种情况下,申请人之间的不平等现象就会出现。特别是对于一些研究方向狭窄的领域,小圈子内人尽皆知,这种情况就更加难以避免。

如何规避“拉大旗作虎皮”?笔者以为,在项目申请人提交申请书时,可以请其列出既往合作的证据,如师生关系、合作论文等,或是与其合作的必要性,以避免申请人为了迎合评审专家而将不相关的人员列入团队。目前科学基金申请系统已经同各大检索数据库联网,这些信息也可以通过申请人的合作网络予以识别,可以自动生成以供评审专家参考。

此外,项目评审中应突出项目研究问题和研究设计的重要性,淡化项目团队成员的象征意味。科学基金评审可以在某些研究领域或项目类型探索试行概念项目申请制度,即采取双盲制,申请人只需要提交一份阐述其研究问题和设计思路的申请书,并单独列出自己的研究基础和可能的研究团队成员。评审专家仅对其申请书的研究前景进行评审,而不对申请人是否具备研究能力和团队成员是否合理等作出评价,而这些内容可以在申请书审查后作为资格审理标准。

学术期刊评审的研究中已经揭示,单盲制和双盲制对评审结果公正性的影响不显著,但是这种研究在科学资助机构的资助决策中还未发现。未来研究可以探讨科学资助机构的资助决策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团队成员的作用),以期为更好地设计项目申请和评审机制提供证据支持。

文/马亮
作者简介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研究员。
栏目主持人 汤锡芳,电子信箱:tangxf@nsfc.gov.cn

(责任编辑 汤锡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