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界声音·

教学是“良心工程”。这不难理解,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3个职责中,最难体现成果的就是教学。我始终觉得尽管我的水平不高,但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要负起责任来,要努力备好每一节课、讲好每一堂课。教师只有心里真正装着学生,学生才会喜欢你、拥戴你。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副院长刘庆昌
《中国科学报》[2015-04-30]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报》

腐蚀是一种悄悄进行的破坏,由腐蚀造成的损失十分巨大。腐蚀过程是金属氧化的过程,一旦发生便不可逆转。如果按照3%计算,我国在2014年的腐蚀损失约2万亿元,这远远高于由于自然灾害而造成的经济损失总和。在各种腐蚀中,海洋属于腐蚀性最高的环境,而近几十年来,由于海洋腐蚀所引起的事故也不断发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 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侯保荣
《中国科学报》[2015-05-04]

科研评价问题,是当前的一个热点、难点问题。无论认识上的彷徨,还是实践中的探索,都充斥着喧嚣。改进科研评价,首先应有以下共识:科研成果必须经得起时间检验,科研评价必须过好三道关——质量关、人情关、功利关。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工业大学 校长黄维
《人民日报》[2015-05-04]

基础研究代表着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脚步,扩大人类的疆域,满足人们的好奇,对人类社会具有不可替代、不可预知的价值。作为年轻科研人员,我深感我们正处于一个激动人心的时代:国家对基础科学持续投入,我国科技力量也处在由量变到质变的关口,由我国科学家做出重大科学突破,可以期待。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孟胜
科学网[2015-05-10]

我享受科研过程的自由、纯粹、意外和新奇。来到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4年多的时间里,一直心存感激。这里科学研究的氛围非常好,鼓励学科融合交叉,有良好的协力攻关的历史传统。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营养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周斌
《中国科学报》[2015-05-11]

做国际前沿、热点,站在风口上,是一种研究风格。免疫学研究美国全球领先,但我觉得医学上不能完全跟着美国走,许多美国有的病中国没有,中国有的美国没有。“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可以发很多文章;把一个问题一直攻下来是比较“傻”的,我就是这种人。我的想法很单纯:中国人要有自己的免疫学。我们的免疫学要made in China。

——第三军医大学全军免疫研究所 所长吴玉章
《中国科学报》[2015-05-08]

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带来新认识和新手段,创业和创新还需要冒风险推出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服务。虽然社会希望进步、欢迎创新,但由于惯性和风险,往往难以改变,直到有力量迫使它改变。这个力就是创新驱动合力!每个人都是时代潮流的一分子,个人正能量和“价值创造”行为正向汇聚,就能形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能。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 研究所副研究员万劲波
《中国科学报》[2015-05-11]

现在,农药替代物方面的研究是科技界的一个空白。中国农学界很悲哀,做植物保护的人只知道用化学农药,改改配方;做土肥方面的人,就死死地啃着化肥作研究。很少有人去研究农药的替代物。

——北京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袁士畴
《中国科学报》[2015-05-07]

“职称拥堵”的根源在于所有资源都朝有“头衔”“ 身份”的正教授集中。没有“头衔”和“身份”的讲师就处于学校的最底层,从而难以获得科研项目、学术资源,也在办学中没有多少话语权。这和我国的学生都想报考名校,从而把升学演变为“名校独木桥”的道理是一样的。消除“职称拥堵”不是要增加正高职数,而是应该消除按头衔和身份来评价人才和配置资源的模式。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
《中国科学报》[2015-05-07]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报》

假如今生有机会做一些喀斯特生态环境方面的研究工作,并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开发工作贡献一份力量是多么好的一件事情,我心里真的有这种热情和冲动。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副研究员白晓永
《中国科学报》[2015-05-04]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国家战略,新疆是丝路经济带的核心区,与周边国家地理相近、人文相通,我们希望通过建立丝绸之路国际医学中心(联盟)传承融会中西医民族医药学,开创世界医学新丝路。目前,我们正在筹划出版汉、俄双语的“李时珍-阿维斯纳”医学杂志,还计划在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周边国家建立新疆医科大学分校,同时欢迎周边国家学生到新疆医科大学留学,开展学术研究。

——(俄罗斯)国际高等学校科学院 院士、新疆医科大学校长 哈木拉提·吾甫尔
新华网[2015-04-24]

(编辑 石萌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