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人物·
医者仁心,守护生命

“在我刚刚来广州工作的时候,有个读硕士的师妹刚毕业留校就忽然罹患癌症,现在想起来,往事还历历在目——那么生机勃勃的一个女孩子,忽然就进了重症监护病房,生命的消逝就像是花朵在迅速凋零一般”。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贾卫华教授已经与癌症打了20多年交道,但当谈及做博士后阶段时的记忆,她的语气中仍有掩饰不住的惋惜——暴虐的疾病、无常的生命,这一切都深深撼动着贾卫华的心,也坚定了她在科研之路上不断求索的信念。

长期致力于肿瘤遗传学和流行病学研究的贾卫华,目前的主要“对手”是一种在华南地区高发的恶性肿瘤——鼻咽癌。这种肿瘤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布性和家族易感性,因其居高不下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而被称为“广东癌”;而在有些高发家系中的每一代人都会出现病患,如同笼罩在整个家族之上挥之不去的阴影——研究“遗传—病毒—环境”的交互机制以揭示鼻咽癌的高发之谜和流行规律,就成了贾卫华正在重点钻研的课题。

“我的性格中好像有一种‘不肯丢掉’的韧劲,一件事做起来就不能停;把困难分解开来变成一个个可实现的小目标,坚持下去就可能迎刃而解”。面对癌症这个公认的世界级难题,贾卫华带领她的团队在浩如烟海的人类基因中“掘地三尺”,筛选出多个特异的遗传易感基因并标记出相应的染色体位点,为鉴别鼻咽癌高危群体、预判发病风险提供了重要依据;她还揭示了环境因素激活病毒感染的全新致癌机制:吸烟可以让潜伏在人体的“EB病毒”激活,某些病毒抗体作为“危险代言者”显著增高,并导致正常鼻咽细胞癌变风险的大大增加。

贾卫华的研究无疑对鼻咽癌的预防、筛查和早期诊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只要检测一个人的“EB病毒”感染和易感基因携带情况,医生就能够尽早采取措施进行干预,从而在源头上降低患病率和死亡率。但由于鼻咽癌的位置极其隐蔽,医生在临床获取肿瘤切片进行病理诊断的一次性失败率非常高,“我特别清楚的感受是,一次在诊断内镜室,有个病人之前已经做了5次病理活检都没有成功,当时已经是第6次,这个过程不仅痛苦难忍,而且还有可能耽误治疗”——为此,贾卫华的团队特别开发出一种“鼻咽刷法”, 只需通过无创方式刷取肿瘤脱落的上皮细胞,就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到鼻咽癌特异的EB病毒分子标志。这种辅助诊断工具很快就将投入临床使用,协助医生拯救更多病人的生命。

“癌症并非一定意味着死亡通知书,只要发现得早并马上采取措施,一些癌症是可以预防并达到临床治愈的——而作为科研工作者,我们也有必要向公众普及这些知识。”如今,贾卫华针对鼻咽癌所取得的成果也已为结直肠癌、淋巴癌等其他病症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能够帮助到其他科学界同仁共同探寻更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如果从降低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的角度来定义“攻克”,那么贾卫华其实已经非常有希望接近她最初的梦想了。

谈到今天取得的成绩,贾卫华认为在“科学”这项极具自我挑战并彰显自由精神的事业中,始终如一的浓厚兴趣乃是关键。这位从小就觉得“攻克癌症”非常了不起的女科学家,十分享受用数理逻辑与模型从复杂纷纭的现象中剥离出事物规律的过程——而这,正是她研究癌症流行病学的本质方法。与这种恶性疾病奋战的经历,也使她对生命的无常和短暂有了更加深刻的感触,“ 能够活着的我们已经很富有了,要用感恩的心态去做自己喜欢的事,体会工作和生活中的点滴快乐,好好珍惜身边的人。”

工作中的贾卫华专注、执着、攻坚克难,生活中的她则开朗、乐观、随遇而安。与贾卫华交谈是一件惬意的事情,开朗的她很善于沟通,声音如柔风细雨,思路清晰明了;而她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更能在不知不觉中让旁人的情绪也倍受感染。对于年轻学生,贾卫华同样希望他们能听从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永远要记得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奖励,不要去设想结果如何,因为其中的乐趣你已经得到了。”

给青年人的寄语:“ 不论是对待科研还是其他任何事,如果你坚持下去,就能够欣赏到只属于少数人的风景。”

  贾卫华,中山大学肿瘤防 治中心研究员。第十一届中国青年女科 学家奖评审会评语:贾卫华教授在肿瘤 流行病学研究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对 鼻咽疾病控制有重要的病因及防治策略 价值,对肿瘤预防意义重大。

稿件提供:中国科协组织人事部
(责任编辑  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