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界声音·
转基因研究是严肃的科学问题,其研发应当由专业的科学家进行评价。不仅是转基因研究,生命科学研究的各个方面都有严格的程序与伦理规范要求。民众关注转基因粮食是好事,正好借此机会就转基因等一系列科学问题进行科普,但前提是需要一个健康理性的舆论环境。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施一公
科学网[2015-04-02]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报》
从自然科学角度来讲,采取国际同行评价是合适的。考虑到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在这方面的学术、科研均处于相对落后的情况,国内学界邀请国外专家进行评议,是值得赞许的。因为它的本质并不是追求“国外”,而是追求“先进”,也就是说,是从专业水平的角度出发,并不是从国籍出发。
——南开大学校长龚克
《中国科学报》[2015-04-02]
我1982年到新疆,工资是每个月79.38元,那时候北京的月工资是68元,我的老家西安是58元。当时我和我的同学说起来到新疆工作,都是非常光荣的——援疆,一呆就是30多年。现在,新疆反而成为全国平均工资最低的地区之一。西部的发展,必须依靠真正能够扎根下来的创新人才。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党委书记田长彦
科学网[2015-04-08]
阻碍人才流动的主要原因,是一个大的体制机制问题。我们现行的管理机制,很难鼓励人才真正流动起来。比如中青年科研人员的户口、子女教育问题,这就是我为什么提出鼓励退休科学家去发挥余热,他们没有这方面的顾虑,流动起来方便得多。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疾病
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高福
科学网[2015-04-08]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营造创新生态环境是基础。全球创新中心都具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来自科学家或科技人员本身的敢想敢做和“屡败屡战”的创新精神以及科学家像投资家、企业家一样思考科学研究如何通往应用;二是社会需求评估系统多元化以及有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做支撑。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林
《中国科学报》[2015-04-08]
我理想中的生态农场首先肯定是要生态平衡,生态是多样的、结构是完整的。虽然现在建立的农场发展得挺不错,但离自己的理想状态尚有一段距离,农业生产方式不再破坏自然和环境,产出的是优质的产品,能卖出好的价格。通过消费,资本再回到农村,人们也不再挤向城市,而是在农村就业,这样城乡也就能实现和谐。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蒋高明
《中国科学报》[2015-04-01]
艾滋病病毒不仅复杂,而且变化很快。预测未来10年内,还不会有完全有效的疫苗被研发,需要更多的基础科学研究来帮助我们认识它。我已经60多岁了,再做30年的研究我想不可能了,可是我最少还可以做10年的时间,我会继续这项研究。
——美国纽约洛克菲勒大学艾伦·戴蒙德艾滋病研究中心主任何大一
《中国科学报》[2015-04-03]
与中医、京剧同为民族文化遗产,但古建彩画的命运堪忧。如今的古建彩画在建筑与美术的夹缝中生长。美术学院有壁画专业,但建筑彩画通常不被列入培养计划;建筑学院有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但工科生艺术造诣相对薄弱,长久以来古建彩画的重要性被人们选择性地遗忘了。
——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理事、
北京建筑大学教授李沙
《中国科学报》[2015-04-09]
我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觉得创造知识其乐无穷。这么多年来,我每天都有计划地学习,除了睡觉雷打不动。读书之道,会休息才会学习。我每天要保证八九个小时的睡眠,所以即使我爱足球,也没法熬夜看世界杯。
——美国夏威夷大学气象系教授王斌
《中国科学报》[2015-04-10]
真正好的创意、重大的技术,可能并不会成为众筹的热门。应该说,大家愿意参与众筹,是很多人形成了共识,觉得这个想法有前途。而实际上,对产业有颠覆式的创新起始之初往往不被绝大部分人所认识、看好。从创业的角度来说,真正有创造性的想法,最初的表现形式常常是“歧见”,而不是被公认的“远见”。
——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
《中国科学报》[2015-04-09]
图片来源:《南方周末》
土壤修复领域目前“砖家”不少,有些常识“误会”也很深。大部分所谓的专家并没有真正做过土壤环境具体工作,有的直接照搬国外结论或者教科书上的东西,有的只是凭相关经验或知识进行推论。实际上,目前全国还缺乏成熟、规范的制度和商业模式来激活土壤修复市场。业界热议的由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土壤修复,也仍在探索之中。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环境修复中心主任陈同斌
《南方周末》[2015-04-09]
(编辑 石萌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