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界声音·

科研机构承担了大量科研任务,同时科研也需要大量研究生的支撑,而在现实中,由于招生指标的限制,制约了研究所的人才培养。在我国30 年的研究生教育史上,科教一直是“两张皮”,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在新的模式下,中国科大希望能在科教结合培养人才方面先行一步,融合这“两张皮”。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张淑林
《中国科学报》[2015-03-16]

图片来源:《河南商报》

我认为,中国教育最欠缺的部分,相对而言,不是大学生出去找工作很困难,而是最好的一批大学的学生,毕业后只是为了找一份工作,而忘记自己更大的责任,放弃追求书写更“大写”的人生。我很怀念小时候,那时我们崇尚科学,梦想就是学文化。现在的年轻人崇拜财富,很少崇尚科学,这是很可怕的。这个社会的原动力是知识,这个社会到了崇尚科学的时候,到了宣传“科学很酷”的时候。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一公
《河南商报》[2015-03-14]

海洋数据采集十分昂贵,如果数据不能共享就会造成较大的资源浪费。建议对不同采集方式的数据实行分类管理,明确界定保密数据范围,并且采取鼓励数据共享的措施。希望管理部门能够吸取国外科研数据共享经验,使数据共享的任务与特定的机构相联系。在此基础上,以市场经济的规律来管理这些机构,将其收益与市场需求挂钩。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院长高抒
《中国科学报》[2015-03-16]

我们谈“世界一流大学”的时候,谈“世界”“一流”多,谈“大学”的根本任务、基本职能很少。现在中国大学最大不足是务本不够。这个“本”,就是立德树人的根本。我们的大学功能多样化,有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国际交流等。但所有这些的基本中心,就是要“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南开大学校长龚克
《光明日报》[2015-03-16]

从根本上说,评价一个国家是不是有一流大学,核心标准在于这个国家是不是世界上重要的人才强国。这个“强”既是形容词,也可理解为动词,就是人才让国家更强大。世界一流大学不能光看排行,还要看它为国家提供了什么,如果还没达到这个要求,即便出了一两个诺贝尔奖获得者,或是有了排行榜上的一流大学,对国家来说意义也不大。因为它们还不能充分体现大学的功能。

——复旦大学副校长蔡达峰
《光明日报》[2015-03-16]

建设中国科学家博物馆,从国家层面大力宣传科学家,为社会公众提供瞻仰科学大师、走近科学人生、感悟科学精神的国家级综合场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我国对重大科技成果关注多,对创造科技成果的“人”即科学家本身及其职业活动关注少。建设中国科学家博物馆,既是时代要求,也有着巨大的社会需求。

——中国科协副主席、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冯长根
《中国科学报》[2015-03-13]

关于中医科学不科学的争论一直存在,但中医的科学性是不容否定的。目前,全世界有170 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运用中医针灸。中医和西医是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不能用管西医、管西药的办法来管中医、管中药。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
《人民日报》[2015-03-13]

中国正在进行雾霾致病专项研究,目前已经在几十个城市选取样本,但一般要5~10 年才会有一个确切的研究成果。目前尚无有效措施能减少雾霾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从源头上治理才是根本。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王宇
《京华时报》[2015-03-13]

科研是在一次次失败中探索的,而文艺创造却能发挥学生特长,丰富科研生活的同时,树立自信心。每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不停地思考,自己适合做什么,感兴趣的是什么,找准自己的兴趣。我觉得做科研是非常有意思的工作,也是我所感兴趣的,所以就这样走过来了。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柳红
《中国科学报》[2015-03-16]

中国现代科技自改革开放以后才真正与国际接轨并逐步从追踪到并行,进入快速发展轨道也就是近10 年的事情。我们这些人幸运地见证了30 年来国家科技发展的全过程,但主要作用是过渡性的、奠基性的,未来将属于更加年轻的一代中国科学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曹雪涛
《科学新闻》[2015-03-09]

图片来源:资料图

大学教师为SCI 疲于奔命,却没有为自己的兴趣多做一点事情,这也许是一种悲哀。如果农业院校教师能够利用专业知识带动农民致富,将是一件很幸福的事,也更有意义。

——北京农学院园林学院副教授侯芳梅
《中国科学报》[2015-03-12]

(编辑 石萌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