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图片说明·
大气污染应从源头治理

2011 年至今,中国发生多次大范围雾霾事件。相关城市空气环境监测结果表明,北京、西安、沈阳、重庆等都属于重度雾霾发生地区。雾霾事件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使“细颗粒物”(PM2.5)成为耳熟能详的概念,而雾霾引发的环境、健康问题也成为社会热点。当前加强雾霾治理的呼声日益高涨,但探讨消解雾霾的科学方式、切实开展雾霾治理之前,应深入剖析中国雾霾的成因及来源,以求对症下药,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PM2.5管理体系和治理办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民经济和城市化进程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使百余年来伴随欧美工业革命的空气污染问题在中国近20 年内集中爆发。中国目前空气污染逐步由总悬浮颗粒物(TSP)及可吸入颗粒物(PM10)、SO2污染转向以细颗粒物(PM2.5)和污染气体(O3、SO2、NOx)等形成的复合型大气污染。

2014 年9 月5—6 日,由中国科协主办、中国颗粒学会承办,主题为“雾霾成因与PM2.5污染治理”的中国科协第280次青年科学家论坛在西安召开。本次论坛由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曹军骥、北京大学研究员要茂盛、清华大学教授张强、复旦大学教授成天涛担任执行主席,来自中国科学院、环境保护部、中国气象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等约80个单位的260余位青年科学家、研究生参与研讨,针对中国各地雾霾特征及形成机制、细粒子物理化学特征、PM2.5的来源、观测与分析方法、健康与环境效应、管理和控制方法等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会专家认为,虽然关于雾霾的成因机制包括主要来源等问题的探讨一直没有定论,但是关于污染治理等问题已取得共识:灰霾形成的原因复杂,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PM2.5污染治理势在必行。因此,建议国家着力建设一个仪器数据等科研资源可轻松优化共享的平台和机制,为青年科学家建立良好的合作氛围;整合各部门、各团队的优势力量,对大范围灰霾进行综合性质的全面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来源解析;针对灰霾的形成原因和来源特征采取合理、经济和有效的控制措施,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摸清灰霾成因,控制PM2.5污染;加强极端天气的预警预报和应急预案工作,减少灰霾的危害和暴露水平。

在中国科协第280 次青年科学家论坛交流成果的基础上,《科技导报》2015年第6 期组织出版“雾霾成因与PM2.5污染治理专题”,“卷首语”栏目刊登安芷生院士撰写的“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我国PM2.5 污染治理与空气质量改善步伐”,“专题论文”栏目刊登14 篇相关主题论文。在本专题的组稿、审稿过程中,《科技导报》编委曹军骥研究员提供诸多支持和帮助。本期封面图片为北京、成都、沈阳、西安4 地的环境对比图,封面图片由曹军骥提供,本期封面由王静毅设计。

(文/田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