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界声音·

我从来没有说过颠覆或替代之类的 话。我们一直表述的是扩展冯·诺依曼 结构,由单机到网络,我在国际学术会议 上也这样讲,在美国的几个大学作学术 报告时也这样讲,2007年申报中国工程 院院士时也是这样讲的。如果错了,那 就是我的错误。计算机领域有许多我不 懂的东西,我的认识有许多局限性,也会 经常犯错误,但我愿意学习和接受批评。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校长 张尧学
《科技日报》[2014-01-26]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报》

躺在空旷的田野上,抬头就是星星 满天的夜空,会很自然地去寻找最亮的 那一颗,也时常把这些不断闪烁的亮点 连线组合,让它们符合想象力深处最有 趣的形象。基础科学研究需要积累和沉 淀,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工作,机遇就会 不期而至。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研究员 陈雪飞
《中国科学报》[2014-02-03]

许多人认为,如果一个国家想要在 技术和经济方面有竞争力,它必须集中 于能实际产生市场效益的实用性技术的 发展,并使经济持续发展。从历史的角 度来看,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如果一个 社会将自己局限于技术转化,显然,经过 一段时间,基础研究不能发现新的知识 和新的现象后,也就没有什么可以转化 的了。所以,技术的发展是生根于基础 研究之中。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丁肇中
《光明日报》[2014-01-29]

坦率地说,受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 的影响,学术界的学风并没有根本性好 转,学术不端、学术失范乃至学术腐败问 题仍旧存在。每当进行评审时,常见各 类游说或者说情的邮件、短信、微信,甚 至在一些高级别的学术评审中也并不鲜 见。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工业大学 校长黄维
《现代快报》[2014-01-28]

要发展基础研究,政府各级管理部 门要积极为科研人员创造条件,而不是 今天一个计划,明天一个计划,好像通过 一系列计划,就能把某个人送到斯德哥 尔摩去领奖似的。历史上重大的原始创 新的出现,很少是通过计划来实现的。 我们的管理机构要做的是,尽量让科技 界保持平静与稳定,不要让科技工作者 为了各种“科研计划”去努力。

——中国科学院大学科研处处长、 物理科学学院教授乔从丰
人民网[2014-02-03]

国家要大力支持、扶持和倡导基础 研究,包括人力资源投入、团队和平台建 设、舆论导向等。1978年是“科学的春 天”到来,2015年应该有“基础研究的春 天”到来!

——安徽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肖箭
人民网[2014-02-03]

我总是说我在中国高铁事业发展过 程中,是一个“布道者”,是一个“行 僧”——我更愿意叫“行僧”。苦吗?也 苦,但是和过去的那个苦不太一样,这中 间也有乐趣。我的理念、想法、知识得到 了传播,并且通过大家的实践能够有结 果,这是很快乐的事。

——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教授 贾利民
《中国科学报》[2014-01-30]

智库建设应警惕乱贴标签,防止“虚 热”“ 虚胖”以及一哄而上。新型智库应 通过战略规划、制度设计,发挥好决策参 考的发源地、人才培养的蓄水池、社会舆 论的罗盘、国际交流的大舞台作用。

——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 主任王荣华
《人民日报》[2014-02-05]

当看到中央对于智库发展建设的重 视之后,似乎在一夜之间,涌现出众多智 库,智库评估机构也纷纷兴起,在根本没 有搞清楚究竟何为智库、何为大学,没有 弄懂智库的战略定位、运行模式和治理 结构的前提下盲目排名。如果图一时热 闹,所有高校都变成智库,将是智库建设 的悲剧。排名之风也在某种程度上滋生 了智库界的浮躁,这些当引起警惕。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
《人民日报》[2014-02-05]

在世界一流的科研机构和大学里, 行政的高效与教授、科研人员的投入形 成完美组合。一流的管理,是一流科研 机构、一流大学核心的要素之一。而一 流的管理,一方面来源于制度设计,另一 方面来源于管理人员的高素养以及对科 研、教育的持续思考、深入理解。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
《中国科学报》[2014-02-06]

即使全年没有出成果,在年终考核 时,该有的福利照发,甚至向年轻人倾 斜。让他们不为生计发愁才能安心研 究。在一个没有压力的宽松的氛围中, 年轻人只要全心投入做好该做的、想做 的事情,成果自然就出来了。

——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 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张过
《中国科学报》[2014-02-06]

得到公众的认可,我最大的感想是 通过掌握核心技术打造自主品牌需要长 期技术积累,不能急于求成,必须持之以 恒,不放弃,不动摇。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 计算机与控制学院院长李国杰
《中国科学报》[2014-02-06]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报》

(编辑 石萌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