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
我寻找博士后职位的经历

2008年,我到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攻读博士。2013年下半年,我完成了研究课题的绝大部分工作。在和导师一次例行的会面中,在讨论课题之后,我向他表达了希望来年毕业的愿望。

“你决定之后做什么了么?”导师问,“还是没有决定?”

我坦率地表示自己很喜欢做研究,但是通往教职的路很漫长,也很艰难,关键是我对于自己能否胜任没有信心。“那你该试试,其实一直到拿到助理教授的职位之前,我心里也不清楚我能否胜任教授的职位。做教授很cool,但的确很辛苦。以我的判断,我觉得你会是个非常好的教授。你如果想做这行,需要去做个博士后。”

对于老师的评价,我很高兴。不过还是仔细考虑了一阵子——这不是个简单的决定:做博士后意味着继续漂泊,继续长时间工作,意味着并不十分体面的薪水以及未来几年职业发展的不确定性。

但是做博士后为一个年轻的博士学位获得者提供了一个逐渐转变为独立研究人员的训练机会。从事博士阶段的研究,多是在导师的指导之下就某项具体课题而进行的。获得博士学位的人也许做课题是把好手,却一般没有作为独立的Principal investigator(PI)寻找研究问题、宏观把握课题进度、指导学生、教学等多方面的经验和能力——这恰恰是博士后阶段的训练能提供的。为了锤炼自己的这些能力,我决定试试。

如何决定去哪里做博士后呢?

首先要考虑的是,申请者想通过博士后研究得到什么样的训练:是继续沿着现在的方向前进,还是换另一个具体方向,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为将来的研究生涯寻找新的突破点?是做基础研究,还是做有希望进入工业界的应用型课题?

我从事生物医学光学成像方面的研究,和本领域内的研究可以大体划分为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一样,博士后职位也大体可以分为这两种。虽然导师表达了希望我继续留在本领域内工作的愿望,但我决定换一个领域,扩展我的知识面,并寻找一个贴近临床实际应用的研究课题。于是,我开始留意我所感兴趣的课题组,搜寻他们的研究信息,并把这些信息做了一些比较。

在距离毕业还有半年多的时间,即2013年11月,我开始主动和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组的教授取得联系。联系的过程其实非常简单,直接发送一封email进行简要的自我介绍,并随信附上我的简历,询问课题组的PI来年是否有博士后职位。大多数教授都会迅速而礼貌地回复。有的要么因为种种原因而婉拒,例如认为我的背景不太合适,或者因为经费无法招收博士后。还有的要求进一步增进了解,例如有的教授希望在学术会议上和我详细交谈,有的则选择先在电话上和我简单地交流。

下一步,就是希望申请者能够向他们,或他们的整个课题组作一个学术报告,作为面试的一部分。网络交流省钱又省力,所以一般安排网络上用视频进行面试。时间都在20分钟至半个小时,但实际上往往一旦来来回回讨论起学术问题,教授们都忘记了时间,拖至近1个小时很正常。我在约3个月的时间里准备了很多次这种面试,非常疲劳——虽然讲的内容都是我的博士课题,但我要按照不同的课题组的背景和知识结构相应地准备不同的PPT和讲述方式。即使经过了之前博士期间作学术报告的磨练,这对我来说依然是个考验。而经过这些面试,我也发觉事后我能够从不同角度审视我的课题,从而使我对于撰写博士论文也有了更加清晰的思路。

觉得面试结果较好的老师就开始向我提供的推荐人索要推荐信。我提供了4位推荐人——熟悉我的研究工作表现的两位教授,一位曾经和我一起合作,不过已经去工业界做工程师的前同事,还有一位熟悉我读书期间志愿服务工作的大学管理人员。有两个课题组索要了我的成绩单,一个要求我提供了博士成绩单,另一个则让我提供了从本科直至博士阶段的所有成绩、平均绩点及排名。

面试的结果还不错,除了一个研究组因为经费原因,在等待了一段时间后直到3月底才通知我无法给我职位,其余的都给了我offer。接下来,又是选择了。我经过再三考虑,选择了哈佛大学医学院现在所在的课题组。这个选择基于几个原因:第一,该研究组之前发表了非常有开创意义的高质量研究成果,受到广泛关注;二,该研究组的一些工作非常贴近临床应用,有很好的实用前景;第三,该研究组所处的哈佛医学院及波士顿地区,无论在纯学术研究还是临床研究方面,都是一个绝好的大平台。

但当时我也有些忐忑,感觉如果对一些教授说了no,可能是一种很不好的行为——毕竟他们都花了那么多时间考查我,还向我伸出了橄榄枝。不过我转而想到,谋求职位及招聘本来就是双向选择。事实上,后来教授们“绅士般”的反应也打消了我的顾虑。教授们都表现得很有耐心:在找博士后职位期间,我曾向每一位教授坦率地表示,虽然对他们的课题很感兴趣,但我也在面试其他的课题组。希望他们能等我一段时间,做出最后的决定。教授们无一例外地表示同意。当我把最终的决定通知他们并表示抱歉的时候,他们纷纷祝愿我在新的岗位做出好的成绩,并且表示很期待在将来的学术会议等场合和我见面——他们的反应让我感动。在和几位教授的交流中我学习到了不少东西,更学习到了他们对于后辈的尊重和提携。

2014年9月中旬,在通过博士论文答辩两个月之后,我来到波士顿,开始了新的学术生活。

文/邵鹏
作者简介 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后。
栏目主持人 马臻,电子信箱:zhenma@fudan.edu.cn
(责任编辑  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