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人物·
写在孙大光先生逝世十周年之际 我出生在安徽省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小山村,2002年我考上了本省的一所煤炭地质矿产类大学,同年获得了孙大光先生及其夫人共同设立的“孙大光、张刚奖助学金”(由孙大光、张刚夫妇个人出资设立的用于资助家乡贫寒学子求学的奖助学金,编者注)的资助。孙大光先生是安徽六安人,是新中国交通、地质、矿产工作优秀的领导者,曾任原地质矿产部党组书记、部长等职。由于获得该助学金,我开始留意先生的信息,关心先生的一生,了解先生当年是如何度过青年时代的,感受先生青年时期如何认识世界和他的精神生活。今年是先生逝世十周年,之前因多种机缘巧合,和先生建立起了某些联系,所以现在我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与感想,由衷写下这篇缅怀先生的文章。 孙大光先生青年时期就注重汲取知识、发表文章,奚青所著的《倔强人生:解读孙大光》(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一书中记录了先生从16岁起便在上海、广东、重庆等地报刊发表了大量经济、军事、政治、文化等涉及面很广的文章,19岁就担任共青团江苏省委宣传部长。他在当时的上海《永生》周刊和《大晚报》上发表了“华北经济的殖民地化”“ 评‘宪法草案’‘国民大会选举法’及‘组织法’”“在血腥的国耻纪念日,我们要求‘国防电影’的生产”“ 日本南进政策的检讨”“ 敬告宋哲元将军及二十九军全体将士”等文章。那时的读者并不晓得,这些颇具政论和思辨色彩的华文,竟是出自一位19岁的年轻人之手。 孙大光先生在桂林出席21届国际水文地质学家会议 (1988年10月10日)图片来源:国土资源部网站 大光先生不仅自己青年时期注重学习积累,而且他本人也从一开始就认为年轻人的培养十分重要,自己也不断给年轻人帮助。国务院前总理温家宝2010年在“深切怀念孙大光同志”一文说到,“大光同志对我和同期一批中青年干部的关怀、教诲和培养,情真意切,言犹在耳。特别是他对年轻人寄以厚望,委以重任,指明了方向就大胆放手,让他们去施展、开拓,这是很少有、也很难得的。”据当时文献数据统计,那个年代在地质系统各级领导干部中,经先生4年时间调整:“ 省局级班子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67%,专业技术干部的比例达到79%。部机关司局级干部中,有大专学历和专业技术干部达到70%。”而从全国范围来看,2000多万名干部中,大学毕业的只占20%左右。 大光先生很看重专业知识对地质工作的重要性。1984年6月24日《人民日报》刊载了先生的一篇文章“建设第三梯队是历史赋予的责任”,文中写道:“ 我来地矿部工作已经九年多,深感地质工作必须由内行来领导,……如果一大批领导骨干不懂或不很懂专业技术知识,就会贻误整个事业的发展。过去,我们在很多问题上吃过没有知识的亏”,大光先生认识到地质工作专业性相当强,所以自己也努力去学习。《倔强人生:解读孙大光》记录了先生到任后,首先了解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地质工作发展史。在抓紧熟悉部内各方面情况的同时,他专门让办公厅主任找来通俗地质书籍给他看,并请一些专家为他讲解地质知识,如地质学家程裕琪院士、张炳熹院士。他还专门选了李四光的原秘书、地质专业出身的周国钧当他的秘书,以便随时发问和请教。那时的大光先生,像小学生一样看书、看材料,每天都忙到深夜,而且将近一个月不回家,吃住都在办公室里。结果有天突然晕倒,医生看后说是用脑过度。连先生都如此刻苦去学习地质知识,我们青年地质工作者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 大光先生认识到,地质科学是一门基础科学,又是一门应用科学,地质工作是探索性很强的调查研究工作,要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地质资料和矿产资源。而且他一开始就发现了矿山开采存在着秩序混乱、浪费巨大和污染严重这些积弊,所以后来推动了《矿产资源法》的颁布,有力地推动了地矿事业的发展。 从受资助的4年大学生活开始,我就感受到了先生精神上的鞭策与激励,不由自主地循着先生的足迹进行学习。我在大学便开始研究地质矿产,大二开始在图书馆找资料,查文献,写科技论文。因为1990年大光先生曾对安徽境内的淮河和长江流域进行过一次广泛和深入细致的考察,所以我也根据所学专业知识查阅学术资料,尝试研究河流水资源,先后完成了“淮河水质调查浅析”等多篇文章。因为受到先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我立志深入学习地质,选择继续深造,获得了中国矿业大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的博士学位,然后又选择从事能源(煤矿)地质灾害防治领域中矿井水害防治方面的科研工作,并一路坚持走下去。如果连我们这种受先生资助的青年地质工作者都嫌弃地质工作艰苦乏味,那还有谁愿意去搞地质工作呢?我虽没有先生那样渊博的知识和横溢的才华,那样高尚的品格和思想境界,也谈不上为国家作多大贡献,但我会以先生为榜样,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做一个合格的地质工作者。 每年都有40名左右的家乡贫寒学子获得“孙大光、张刚奖助学金”的资助。每一位受先生资助的同学都会深切地感受着先生的浓浓乡情与亲情,感受着先生的高尚人格,同时也鞭策自己在人生道路上向先生学习。
文/徐德金
作者简介 安徽省煤炭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 李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