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界声音·

Empower young people(赋予年轻人能量),这已成为我的名言,就是要让处于创造力最高峰期的年轻人能够心无旁骛、有资源、有条件地做他们喜欢做的事。发展科技就要重视年轻人。这些聪明的年轻人为什么愿意做既枯燥又未必能成功的事?这就需要年轻的科研人员具有不功利的冒险精神,去攀登别人从未登过的山。

——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王晓东
《中国科学报》[2014-01-26]


图片来源:南方科技大学

南方科技大学是一所以改革著称的大学,她的定位与理念使我很快成为她的忠诚“粉丝”。今天能够加入南科大,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继续探寻,我感到非常荣幸与无比自豪。南科大承载着深圳1000多万人民对创新教育、人才培养的期盼,承载着全国人民对高等教育改革的期待,这也是吸引我来南科大的根本原因。南科大是伴随着改革使命而诞生的,今天改革依然是南科大的使命与追求。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陈十一
《光明日报》[2014-01-23]

长久以来,科学创新被很多科研人员视为生存之道。不管何人,生存之道在于他能给社会稳定和社会进步以短期的便利,同时获得相应报酬。生存是现实的需求,是个体和社会之间及时的交换,因此科学创新可以作为学术理想,不适合作为生存之道。科学创新好像在雾霾中寻找北极星,需要的是天才,如果大多数科研人员把这个当作生存之道,无疑会非常非常艰难。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徐耀
《中国科学报》[2014-01-26]

我来到中国,是有使命的。首先,我非常期望中国人民与日本人民能一直友好下去。其次,既然我来到国科大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就要真得对得起这份工作,也要对得起中国的数学和科学领域,我希望能够最大限度地为中国教育作出贡献和成绩。

——中国科学院大学外国专家特聘研究员佐佐木力
《国科大》[2014-01-23]

我们这些研究传染病的人,每逢重大自然灾害,总是冲在第一线,因为“大灾之后必有大疫”。这很正常,没什么好恐慌的。科学家不能仅仅依照兴趣来做研究。必须根据需要,为困扰公众的现实难题寻找解决方案。科学家不仅要在先进的实验室里做科研,也要到前线去,勇敢地抗击致死性病毒。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高福
《国科大》[2014-01-23]

现在我国的科普状态是口头上喊得响亮,但实际成效却非常小。原因首先是我们还没有充分认识到科学传播对于民族未来发展的重大意义、对提高公众科学素质的重要性。在科技界,科普往往被看作在科研上没前途的人才去做的事,在一些有成就的科学家看来,科普是小儿科,做了丢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绕月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
《中国科学报》[2014-01-23]

我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综合到一起,提出“大智移云”概念,主要是看到了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当前,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数已经超过5亿,流量几乎年年翻番。移动互联网是以人为中心的,从用户角度看,“ 大智移云”中,移动互联网最为关键,正是它的发展,让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和应用从概念上的讨论变成了现实。

——中国工程院院士、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邬贺铨
《人民日报》[2014-01-23]

有着悠久历史、疗效可靠的传统中药,可通过二次开发,增加科技内涵,明确临床定位,提升制剂技术和产品质量,实现做大做强。二次开发就是要赋予古老的中药以现代科技内涵。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
《中国科学报》[2014-01-22]

在大数据和云服务的协调下,联网后的机器人将实现人与机器人、机器人与机器人、物与机器人的协调工作,机器人也将成为最大的“可穿戴设备”。智能机器人将集新材料、新工艺、认知科学乃至人文艺术等多个学科、多种技术于一身,而轮式机器人将成为人类走向智慧生活的重要伴侣,成为人人联网、物物联网的桥接器。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李德毅
科学网[2014-01-27]


图片来源:资料图

在实验室辛苦一辈子,如果最终取得的成果只是几篇论文和奖状而被束之高阁,回想起来那是什么滋味?而假如把这些知识为人所用,别人能够通过你的成果得到效益,病痛得到缓解,危重得到救治,那就是另一种感受了。基本上我的前15年是以基础研究、积累知识为主,后15年就在走产业创新的路。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韩忠朝
《中国科学报》[2014-01-23]

我认为,“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意思是,从孩子一生下来,父母就要把孩子的发展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要给孩子提供一个稳定的、温暖的、健康的、互动的环境,起点要高。

——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韦钰
《解放日报》[2014-01-23]

(编辑石萌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