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纵横捭阖·
关于超级电容器的研究趋势与应用

当今世界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日益
加剧,特别是温室气体的排放导致的全
球变暖,引起了海平面上升、冰川退缩等
一系列破坏自然生态系统平衡问题的出
现。为了防止剧烈的气候变化对人类造
成伤害,各国政府纷纷加入《联合国气候
变化框架公约》,并鼓励研究与应用新型
可再生能源来替代化石燃料。对于太阳
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由于资源丰富,
近几年其装机容量迅速增加。但是,这
些可再生能源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不能
保证实时供应。同时,各地资源分布的
不均衡也致使其使用范围受限制。而电
能,这种灵活、高效、成熟的能量形态赋
予了可再生能源应用腾飞的翅膀,将成
为可再生能源主要的存贮方式。而近几
年来,随着物联网时代的到来,手机等智
能终端越来越普及,信息传感设备的更
加智能化和小型化要求在更小的体积内
实现更多的技术应用,这对其电能存贮
系统的能量密度和输入输出功率提出了
更高的要求。因此,关于电能存贮的研
究受到广泛关注。
目前常用的电能存贮系统主要分为
锂离子电池和电容器。锂离子电池是索
尼公司于1990 年最先提出的,经过多年
发展,虽然成本高,但由于具有较高的能
量密度(180Wh·kg-1),目前仍是应用最
广的电能量存贮系统。但是,锂离子电
池的充放电过程属于化学氧化还原反
应,受电解质扩散控制,其功率密度较
低,充放电稳定性不高,可重复使用次数
也有限。而传统的电容器充放电只是物
理过程,电解质离子吸附在电极表面,能
在数秒内完成充放电过程,其功率密度
能达到10kW·kg-1。由于不存在化学过
程,电容器的重复使用次数能够达到数
十万次。但是,正因为电容器的电荷只
能贮存在电极有限的表面上,其能量密
度远低于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作为
一种新型电容器,则被期望能够综合锂
离子电池和传统电容器两者的优点。
超级电容器根据电荷存贮机理可以
分为电化学双电层电容器和赝电容器。
电化学双电层电容是离子在电极表面附
近发生物理吸附所引起的,电极的面积
越大,离子在电极表面吸附的就越多,电
容也越大,因此,提高电化学双电层电容
的关键在于使用具有高比表面积和良好
电导性的电极材料。目前关于石墨烯、
碳纳米管等碳材料的研究较多;同时,也
有研究表明,多孔材料的结构如孔径尺
寸和分布对电容也会产生影响,通过对
材料的结构进行设计优化,可以获得较
高的电容。虽然电化学双电层电容具有
优越的功率密度和充放电稳定性,然而,
它具有能量密度较低的缺点。
电化学赝电容,和锂离子电池类似,
是通过电池材料上的活性物质表面的可
逆氧化还原反应产生的化学能来将电能
存贮和释放的,因此具有较高的能量密
度。这类活性材料主要包括过渡金属氧
化物和导电高分子材料。但是由于存在
氧化还原反应,赝电容和锂离子电池一
样,其功率密度和充放电稳定性不高。
综上所述,获得具有电化学双电层
电容和电化学赝电容两者优点的超级电
容器——既具有较高功率密度,又有较
高能量密度——已成为研究人员的共
识。目前电极材料的研究热点主要是石
墨烯等导电碳材料和导电高分子材料与
具有较高电化学赝电容的过渡金属氧化
物等材料的复合[1]。有研究人员提出建
立所谓“纳米复合超级电容器”的概念,
这种复合超级电容器的正负电极材料是
将钛酸锂等锂离子电池材料嵌入到活性
炭或其他碳材料模板中[2]。这样既克服
了超级电容器能量密度低的缺陷,又保
证了电化学双电层电容较高的功率密度
的优点。
超级电容器的研究除了获得具有优
异的电化学性能之外,在实际生产应用
中成本的降低也是重要的目标之一。柔
性电子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电子技术,极
大地降低了电子器件的制造成本,并将
带来一场电子革命。手机、可穿戴电子
设备和电子屏等器件的柔性化将成为未
来发展的趋势,而柔性超级电容器作为
一种柔性的电能贮存器件,也将拥有广
阔的市场需求。柔性超级电容器不仅仅
要求电极材料本身具有优越的电化学性
能,也要能够与柔性材料结合成具有高
柔性的电极。目前研究较多的柔性材料
包括金属(包括铝、铜、钛等)、碳材料(包
括石墨烯、碳纳米管、碳纤维等)、织物
(包括纤维、棉花和涤纶)、导电高分子等
材料[3]。而如何在柔性基底上获得较高
的电容特性,仍须继续深入研究。
目前,超级电容器所具备的性能,不
管是电化学性能还是成本控制,暂时都
还不能达到人们的期望。因此,关于超
级电容器的研究仍将继续,而对超级电
容器能量存贮机理的深入探析与理解,
以及各种新型材料的研发与问世,将大
大促进高性能超级电容器的发展,最终
使之成为实用化、低成本、高性能的新能
源产品。
参考文献
[1] |
Salunkhe R R, Lee Y H, Chang K H, et
al. Nanoarchitectured Graphene-Based Supercapacitors for Next- Generation Energy- Storage Applications
[J]. Chemistry-A European Journal,2014, 20: 13838-13852.. |
[2] |
Naoi K, Naoi W, Aoyagi S, et al. New Generation “Nanohybrid Supercapacitor”[J]. 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 2013, 46(5): 1075-1083.. |
[3] |
Dubal D P, Kim J G, Kim Y, et al. Supercapacitors Based on Flexible Substrates: An Overview[J]. Energy Technology, 2014, 2: 325-341.. |
文/邹飞,周海涛
作者简介中国航空研究院,工程师。图片为
本文第1作者。
(编辑 王丽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