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导报  2015, Vol. 33 Issue (3): 13-18   PDF    
创建科协特色科技服务体系
金太元    
辽宁省科学技术协会,沈阳110167
摘要:根据系统论,从结构与功能的视角,分析科协服务能力建设现状,研判科协服务能力建设的差距、瓶颈与症结,探讨科协服务“系统性困境源于理论贫困”的根源,提出了“以系统性创新破解科协系统困境”的战略构想,强调以系统性战略思维推动系统创新,加快构建“科协特色科技服务体系”,以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升科协服务能力,全面提高科协组织服务创新的质量与水平。
关键词科学技术协会     科技服务体系     科协事业发展    
Construction of characteristic AS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 system
JIN Taiyuan    
Liaoning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enyang110167,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uses the system theory method, from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perspective,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associ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T) service capability construction, study the gap, bottleneck and crux of AST service capability construction, rationally search the root of AST service "system predicament stems from the poverty of theory", creatively proposes a strategic conception of "cracking the system predicament through systematic innovation", emphasizes driving the systematic innovation by strategic thinking,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AST service system via system innovation,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characteristic AST service system",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AST service capabilities through service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further enhance the level and quality of AST servic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Key words: associ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 system     associ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何谓”科协特色科技服务体系”,为什么要建立科协特色科技服务体系,如何构建科协特色科技服务体系?这一系列问题,看似抽象而平淡,却隐含着科协如何发展这一深层次问题,需要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深入思考和解答。1 如何服务比服务什么更重要

构建科协特色科技服务体系的理论依据何在,实践路径又在哪里?建立科协特色科技服务体系,作为富有挑战性的新命题,应该追寻什么样的逻辑,又有什么规律可以遵循,却是深感困惑和颇有争议的新课题。1.1 认知科协服务体系建设新命题

科协如何发展,科协服务体系如何建立,是一个新命题,更是大课题。此主题既宏观又很庞大,可以从不同的维度阐发不同的发展逻辑。笔者认为,聚焦中国科协发展问题,从方法论上讲,如何发展比发展什么更重要,即选择目标不易而达成目标更不易。譬如,科协“三服务”已成共识,但如何实现“三服务”,却莫衷一是、难辩伯仲、迷雾重重,不觉使人想起“创新定律”,即几乎每项重大科技发明都是源于研究方法的创新,也就是找到了破解科学猜想和自然奥秘的新方法。

在此背景下,2014年9月11—12日,首届中国科协发展理论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本次研讨会的重要价值在于唤起理论自觉,开启研究思路,拓展工作视野,充分认知解决如何服务比服务什么更重要的道理,认清实践导向的服务方式创新,这事关科协服务的成败与兴衰。创新服务方式的核心是构建服务新模式,积极探索和发现“三服务”的新方法,创建科协特色的科技服务体系。由此,本文研究科协发展问题的逻辑起点,根据系统论与方法论,从结构与功能的视角,系统分析科协服务能力建设现状,研判科协服务能力建设差距、瓶颈与症结,进而引出“加快构建科协服务体系”新命题,集中探讨科协如何在搞好“三服务”实践中自我发展的问题。1.2 如何服务既是哲学命题更是实践问题

科协如何服务的问题,既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2014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家副主席李源潮在中国科协八届五次全委会议上指出,创新驱动关键在科技,基础在全民科学素质。科普是科协看家的本事,是科协的“传家宝”。科普工作要与时俱进,科普内容、体制、技术、手段都要与时俱进,信息时代科普要着重研究“普什么,怎么普”的问题[1]。“普什么”指的是科普内容,“怎么普”是科普方法问题。对此,人们的认识和看法不尽相同,有些人认为内容很重要,也有人认为方法更重要。笔者认为,这两者有主次轻重之别,“普什么”是前提,“怎么普”是关键。

一般说来,科普是对已知科学技术的推广普及,常说的“四科”即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思想,是科普所传递的内涵,是科普所要企及的目标,内容科学性是搞好科普的前提。科普的内容毫无疑问是科学的,非科学、伪科学自然排除在科普之外。所以,内容科学是科普的基本常识和前提,重要的问题在于,如何把既定为科学的知识和技能科学地传播出去,进而使公众真正理解和掌握科学。从这个意义上讲,科技传播也是一门科学,科学需要科学的普及方法,只有方法科学才能科学地科普。因此,“怎么普”的方法论是大学问,科普的科学性是搞好科普的关键,尤其对科普职业人来讲“怎么普”比“普什么”更重要。1.3 科协如何“三服务”问题远没有解决

方法论的重要性被无数贤哲所证实,德国哲学家歌德曾指出:“如何思维,比思维什么更重要。”[2]你思考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研究的对象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你思考的方法,思考方式不对头,缘木求鱼的结果只能是南辕北辙。联系到科协工作,服务的内容已经很清楚了,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三服务”,问题是如何搞好3个服务?目前,各级科协所困惑的不是“何谓三服务”,而是“如何三服务”的问题。从“三主一家”到“三服务一加强”是历史性跨越,不仅站位高了、视野宽了,而且理念新了、目标清了,使科协站在了融入主战场的历史新起点。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多了,如何从系统内循环转向外部大循环,如何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如何实现有效供给服务,似乎方法不是很多,或者说方法还不够有效,服务需求有余而服务供给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足以佐证本文“如何服务比服务什么更重要”的立论是正确的,有必要深入开展“如何服务”的大讨论。1.4 破解“如何服务”问题迫在眉睫

首先,破解“如何服务”的疑团,已经成为绕不过去的攻坚战。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科技类社会组织”[3]。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4]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当中,科协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定位,科协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这是新时期科协面临的新课题,是攸关科协发展的大问题。所以,当下正是研究科协如何发展的好时候,是必须回答科协如何服务的关键时候,也是探索和建立中国特色科协服务体系的有利时机,需要从科技社团的发展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保障等根本问题上作出科学的回答。

其次,科协如何服务不是新问题,却成了不可回避的新课题。2005年7月29日,温家宝总理探望钱学森时,钱学森提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5]此话一出,令全国人民振聋发聩。但人们不熟悉的是,钱学森还有一问:“科协工作如何做?”1986年6月28日,钱学森在中国科协三届一次全委会议上当选为第三届全国委员会主席,他颇感科协工作有诸多疑团难解,便倡导要创立“科协学”,提出要用系统观点来考虑科协发展的问题,从中国与国际两大环境与视野思考和运筹科协工作[6]。本文试用系统观点来解读科协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探索科协有效服务的新路径,有必要从科协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谈起,并针对所面临的形势与任务,集中研讨创新驱动战略期待科协创新、科协创新挑战科协组织智商、区域科协创新实践有益探索、创建科协特色的科技服务体系等4个问题。2 创新驱动战略期待科协创新

中国转型发展呼唤国家创新战略,创新驱动战略期待科协创新服务。从国际发展看,中国崛起重整世界新格局,转型的中国必将加速科技创新,科协迎来创新服务新机遇;从中国发展看,实施创新驱动新战略,标志着科技支撑中国加速转型,科协服务创新任重道远;从科技发展看,创新驱动期待科技服务,科技服务需求空前高涨,科协服务大有用武之地;从科协发展看,国家创新战略期待科协创新,创新服务推动科协转型,科协转型提升科协服务能力。2.1 创新科技服务彰显科协组织价值

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呼唤创新服务,创新服务彰显科协组织价值。纵观中国科技发展大势,彰显“四高”新特征:一是科技高依存,“科技红利”替代“人口红利”,科技创新渐成中国崛起的新增长点;二是科技高竞争,“技术竞争”替代“要素竞争”,科技日益成为区域竞争的焦点;三是科技高需求,“技术瓶颈”替代“资本瓶颈”,创新能力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四是科技高增长,“经济新常态”必将引发“科技新生态”,中国进入创新支撑发展的新时代。

中国经济经过30年大发展,开始进入调整转型新阶段,科技成为转型升级的主动力,科技将主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高速发展基础上的低增长将是中国经济新常态,进而形成科技加速进步的新生态,从而使中国由经济大国向科技强国转型,加速向创新驱动型强国迈进。这种创新发展大势,创造庞大的创新服务需求,创新科技服务彰显科协组织价值,给科协组织服务提供了难得机遇。2.2 科协服务体系建设提升科协服务能力

科技创新服务短缺呼唤科协服务,科协服务体系建设提升科协服务能力。中国创新大势所带来的科协发展机遇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创新发展成为主旋律,科技服务需求空前广阔,科技服务供给空间广阔,创新服务领域日益广阔,科协服务迎来空前机遇;另一方面创新服务供需不均衡、科技中介服务发育滞后、创新服务供给不足,为此党中央提出要“优先发展科技类社团”,需要科协组织做出积极响应,构建科协特色的创新服务体系,弥补科技中介服务空缺,积极有效介入科技服务。

需要强调的是,科协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科技服务的重要职能,在创新驱动发展新背景下,如何界定科协服务边界与特征,如何选择科协科技服务路径,如何构建科协特色科技服务体系,如何实现有效的科技服务供给,是亟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是攸关科协发展的重大课题。3 科协创新挑战科协组织智商

正确研判科协发展所面临的挑战,是有的放矢地创新发展的重要前提。经过几代科协人的努力,又赶上创新发展的好时代,科协事业由小到大、由虚到实、由窄到宽,呈现蒸蒸日上新气象,取得令人欣喜的发展成果,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能否正确研判和应对科协所面临的挑战,是对科协组织智商的严峻考验。3.1 科协组织正面临“系统性困境”

首先要正视科协面临的挑战,是带有全方位的“系统性困境”。系统论认为,没有完善的体系服务能力,即使单项服务能力再强,也无法形成系统性强大服务能力。举一个案例,有军事专家称,一国军事力量是否强大,主要不在单项技术,而在于用什么样的理念、什么样的创意组合成系统性战斗力。科协面临的困境也是如此,就科协资源占有量而言,可以说是有了空前的扩张,经费资源翻了几番,项目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而且仍在持续增长,但还没有建立起系统性服务能力,服务体系建设难题远未破解,科协正蒙受着成长的烦恼、繁荣的困惑和转型的阵痛。

所谓系统性困境,简单说来,由于科协服务体系不够完备,缺少系统性服务能力,导致科协组织的社会认同度、贡献率和显示度比较低。具体讲,科协对创新服务方面的供给不足,是一种系统性的短缺,直接原因是可供利用的资源缺乏,而资源缺乏的根源在于项目不足,项目不足的诱因又是创意不足,创意不足的终极原因是理论支撑不足,所以,科协系统性困境源于理论贫困,理论创新是科协创新发展的治本之道。

2013年10月10—12日,第20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暨地方科协主席论坛在北京召开,笔者在题为“夯实科普惠农基石——关于构建科普服务体系之思考”的报告中指出:科普需要资金投入,更需要理论创新,科普理论滞后制约科普资源有效扩张,制约科普能力提升[7]。当然,作为后发新兴社团的科协组织,比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有许多短板,不仅需要资金、项目和设施等硬资源,而且更需要理念、战略和创意等软实力,尤其需要科协发展理论的创新和突破,若在理论上没有突破,科协发展就无从谈起,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应当把理论创新作为科协发展的一号工程,以科学理论支撑科协创新发展。3.2 摆脱系统性困境需要系统理论

自然科学的每次重大进步,都是首先在基础理论上新突破,没有基础理论突破就没有技术突破和进步,没有技术突破就没有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这就是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科协发展也是有规律可循,只有在科协发展理论上新突破,才能引发创意突破、资源突破、项目突破和服务突破,最终实现科协服务供给的大突破。

实际上,科协服务系统性缺失问题带有普遍性,大家熟知的“邓楠之问”,就是很现实的例证。2007年3月,中国科协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邓楠在组织筹备全国企业科协工作会议时提出,大家都说企业“讲比”活动好,有没有因“讲比”工作做得好而成名的企业科技工作者?面对“邓楠之问”,在场的同志鸦雀无声,谁也答不出来。试想,有一天科协的“讲比”工作,像工会的“五小革新”活动一样有声有色,涌现出像倪志福、许振超等一样的先进人物,“讲比”工作的杰出代表出任中国科协副主席(或书记处书记),到那时科协的“讲比”就有足够的分量了。发端于辽宁的企业“讲比”工作近30年,到目前为止还是象征性意义多于实际效用,号召性活动甚于实质性服务,荣誉性标签大于实际效用,甚至有的获奖者得了奖也不知“讲比”为何物,“讲比”对企业的贡献率也难以量化验证,社会认同度与显示度不高实所必然。3.3 破解科协服务瓶颈需要系统创新

要审视挑战背后的深层根源,破解系统性困境需要系统思维。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调研时强调,中国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更要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8]。科协和政府工作最大的不同,就是政府有明确的政策法令规范,必须依法行政、规范服务、监督问责;而科协工作历来强调“依法独立开展活动”,规定动作很少,多是自选动作,独立性强而统一性差,缺乏刚性标准,绩效也难评估,服务可持续性较差。说个不恰当的比喻,许多地方科协工作就像“熊瞎子掰玉米”一样,掰了一棒扔一棒,忙忙碌碌看似热闹,轻轻点点走走过场,结果是有流量没有存量、有声响没影响。由此提出一个严肃命题,科协工作谁都能做,但绝非谁都能做好,谁能把科协工作做出恒久实效来那是真本事,因为科协工作是一个创新事业,需要创意和创造力,尤其需要系统的战略思维能力。3.4 创建服务体系需要遵循系统逻辑

管理大师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把系统思维视为提升组织竞争力的第五项修炼,只有养成结构性思考的习惯,掌握结构层次的洞察力,才可以发现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切实解决问题[9]。破解系统性服务瓶颈,构建科协服务体系,必须运用系统思维,进行结构性思考。

1)系统思维首先是整体思维。亚里士多德提出:“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

[10]奥地利系统学家贝塔朗菲指出,要素的功能好,整体性能未必就好,系统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11]。因此,科协要立足系统整体服务功能,优化科协服务要素结构,建构科协服务能力。就是克服“选择性偏好”的单向思维,既见树木更见森林,注重通过解决水桶的“短板”来提升整体效能。提起科协的短板,不免想起中国科协七大之后发生的“科协更名风波”,有同志提出科协名称形象模糊,不像工会、共青团、妇联那样清晰,建议做具象化更名。由此科协人陷入了“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困惑。经过南北两个课题组的艰辛探索研究发现,科协更名风波绝非偶然,更名风波所引发的警醒,足以让我们在深刻反省中醒悟,科协需要结构性思考,需要涅槃而“浴火重生”。

2)系统思维还是战略思维。实际上,科协组织形象之模糊,看似缘于科协名称的中性化,实质上是由科协工作系统性缺失所造成的,就是长期以来科协热衷于做科普,用大量人财物力搞科普,而“服务科技工作者”这项主业却被冷落了,结果一手硬一手软,形成一个很大的误导,似乎科协就是搞科普的,以至于不知道“我是谁”和“为了谁”。就科协组织属性来讲,科协首先是科技工作者的组织,其次才是组织科技工作者搞科普,这两者有主和次、源和流的关系;服务科技工作者是科协之本,科普是源于服务科技工作者发挥作用的结果,没有科技工作者之本就没有科普之源流。

3)系统思维更是综合思维。纵观科协工作往往以“活动”著称,已形成科协人的惯性思维,开展什么工作都冠以“某某活动”,似乎除了搞活动别无他法,以至于普遍存在重活动轻服务、重形式轻效果、重投入轻效益、重科普轻建家等现象,加之缺乏工作标准,缺乏量化刚性约束,使科协工作零散而虚弱、声势大而实效差,亟需优化服务结构,加快由活动型向服务型转变,切实提高科协工作整体效益。

优化科协服务结构,一方面要拓展系统性服务供给,通过“系统性创新”固本强基,突出服务科技工作者重点,以增量带动存量结构优化,尽快把“服务科技工作者”这块短板补上去,完善科技工作者服务体系,通过强化服务科技工作者之本,全面提高科协综合服务功能,增强科协系统性服务能力。另一方面,要统筹规划建设科协服务体系,注重提高服务供给质量,规范供给标准,改进供给方式,资源上加速增量扩张,加快补齐科协短板;项目上争取有效供给,努力突破服务瓶颈;创意上提出创新举措,打造优质服务载体;文化上再造出软实力,加强科协理论体系建设。4 区域科协创新实践有益探索

科协服务创新有个规律,就是双轮驱动,一个是国家层面顶层设计,一个是地方实践创造,这两者结合才能建设中国特色科协服务体系。这方面辽宁省科协有初步探索实践。2014年1月13日,辽宁省科协八届二次全委会在沈阳召开,审议通过的《辽宁省科协八届二次全委会报告》中提出,“要积极创建富有区域特色科协服务体系,以推动区域创新为目标,以科协服务能力建设为主题,以构建服务体系建设为主线,锐意改革科协工作,创新发展科协事业,不断提高科协工作社会的认同度、满意度和显示度。”根据这个思路与目标,辽宁省科协首先在科普领域做了积极探索。4.1 双重科普呼唤双层科普服务体系

2006年国务院颁布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以来,中国科协的科普发生重大的结构性变化,形成内外兼容的“双重科普”结构,促成了由内而外、内联外合、协同服务的双层科普格局。1)《纲要》是科协主动承接政府职能的成功范例。中国科协依据《纲要》,承接政府科普管理职能,履行科普规划实施职责,发挥科普双重服务作用,服务部门科普和服务公众科普相结合,建立了科协规划、部门负责、协同科普的新工作机制。《纲要》科普和科协科普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纲要》科普是两级服务模式,即科协组织的一级服务是服务《纲要》成员单位,通过《纲要》成员单位的科普实现服务公众目标,也就是科协的服务公众是间接的二级服务。

2)《纲要》是诱致科协科普能量裂变的“重原子核”。在物理学上,将一个重原子核分裂为两个或更多轻原子所释放出巨大能量的现象,称之为核裂变效应,《纲要》确有如此裂变效应。一是科协科普裂变为双重科普,即存量科协科普是《科普法》所规定的社会科普,《纲要》科普是增量协同科普。二是科协扮演科普双重角色,科协既是社会科普的供给者,同时又是协同(纲要)科普的组织者。三是科普供给双重主体,原来科协是单一主体的科协科普服务,《纲要》科普之后是多元主体的协同科普服务,科普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产生裂变效应。四是科普要素新组合的双重功能,多元供给的差异化服务,每个部门科普都有部门的优势与特征,形成优势互补和资源整合效应,通过差异化、互补化、组合化服务产生积极的裂变效应。

3)《纲要》是检验科协公共科普能力的新挑战。《纲要》是中国科协留给科协的重要遗产,也是亟待开发的“富矿”,问题是如何把《纲要》科普工作落到实处。《纲要》科普的双重结构或双层服务,协同科普是主导层次,是横向合作科普;科协科普是基础层次,是科协自主科普,这两个层次需要协调好。《纲要》科普双层供给任务是有差异的,科协的任务是保证科普“软品”供给,即进行纲要工作的制度设计;《纲要》成员单位是负责科普“硬品”供给,就是立足部门职能提供差异化公共科普服务。

4)《纲要》科普所面临的双重“瓶颈”急待破解。一方面存量科普有待升级,主要是供需失衡,供给有限而需求无限矛盾;结构失衡问题,受众有差异而服务雷同化;系统失衡日显突出,重视常规工作而忽视科协服务体系建设。另一方面增量科普即《纲要》科普有待理顺,部门纲要工作存在虚拟化、形式化和空洞化现象,没有实体化、项目化、绩效化运作,部门责任难落实。究其原因主要是科协的制度设计尚不到位,科协作为《纲要》牵头单位没有做好科普“软品”供给,也就是没有建立有效机制,没有安排好硬约束制度。还有《纲要》部门科普业务化代替,没有落实到具体科普项目,需要向科普化转变;《纲要》落实如何实现标准化的问题,有了标准才能让人家知道怎么做。4.2 双层科普体系支撑公共科普

从科普工作主体看,政府主导的职能部门是科普主体。公民科学素质的培养主要源于科学教育,以致有人主张社会科普的效用不宜高估,社会科普对公民科学素质的提升作用很有限。如果说《纲要》科普是外延性协同科普,科协的科普是系统内的内源性科普,都应纳入国家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1)创新外延性协同科普模式,以项目化建设推动《纲要》科普。外延性科普是一个协同性科普,科协主要起组织协调作用,就是通过制度安排把各成员单位组织起来,做到“各做一道菜,共摆一桌席”,形成合作倍增效应。现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各成员单位做“什么菜”,科协得给他们定“菜谱”。这就是合作定位问题,把有关部门拉到《纲要》体系来,就应该发挥各自的科普主体作用,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任务,尤其是要严格界定各自的具体科普项目,用项目机制落实纲要责任。

管理学上有“两个市场理论”[12],即经济市场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政治市场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纲要》应该是政治市场,应该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实际上,纲要成员单位都有部门利益,都有部门利益最大化倾向,部门利益难免有冲突,但按照“政治市场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准则,部门之间要通过博弈之后实现合作,合作之后产生倍增效应,这就是《纲要》科普的魅力所在。

基于上述双层科普理论,辽宁省科学技术协会做了积极的探索,取得初步成效。首先在外延性协同科普方面,协同26个《纲要》成员单位共策划设立28个科普项目,研究制定了中共辽宁省委《关于辽宁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项目化建设的通知》(厅秘发[2014]12号)文件,用具体项目运作方式推动纲要工作。科普项目一旦确定就成为刚性任务、硬约束,成为可操作的具体工程,硬任务一下达就得落实,一旦落实就能取得实际成效。

此后,依据中共辽宁省委《关于辽宁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项目化建设的通知》文件精神,与辽宁省供销社联合制定颁发了《关于联合开展协同服务行动,促进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的意见》(辽供合[2014]30号)文件,联合供销社协同服务农民,做到基层农技协和合作社“双边承认、双向合作、双赢互利”,促进农技协和合作社一体化发展,实行“没钱的入会、有钱的入社”,实现农民组合化合作全覆盖,整合资源协同服务,协同服务共同致富。这是落实辽宁省委(厅秘发[2014]12号)文件,开展协同科普的重大突破。

2)大胆创新科协系统的科普模式,以标准化建设推动内源性科普提档升级。主要是针对受众差异和不同语境,研究确定了五大人群的差异化科普“五增”目标,即学生增智、农民增收、职工增效、居民增寿、干部增力,并依据“五增目标”,采取各有特色的科普重点与服务方式。还依据科普工作不同层次与功效,将科协系统的内源性科普划分为3个层次:三流科普搞活动,二流科普搞服务,一流科普搞标准。为加强科普服务标准化建设,2014年,辽宁省科协颁布实施了《辽宁省县域科普检测考评办法》(辽科协办发[2014]8号)文件,突出科普组织、科普载体、科普设施、科普资源、科普队伍和科普机制等六大要素,全面推进科普标准化建设,加快建立健全区域科普服务体系,提升区域科普服务能力。5 创建科协特色科技服务体系

历史表明,“忠诚度”决定国家、公司、组织存亡,一个组织、公司、国家一旦失去“忠诚”就会衰落。同样道理,科协失去科技工作者的忠诚,其价值就会大打折口,应努力实现科协忠诚度最大化。具体讲,在现实资源有限条件下,应努力实现有效服务,争取忠诚度最大化;在未来需求无限增长情形下,应加速扩大服务资源,提高科协服务供给能力。5.1 科协服务是科技服务重要的组成部分

科协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协服务是科技服务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服务包括人和物两个的服务方面,人的服务是促进科技人才成长、成功和成就,物的服务是推动国民经济技术进步,科协服务应有别于科技部的物化服务,更侧重于人的服务,通过服务人促进物的发展,也就是由人及物、以人化物、达人兴物。这是由科协组织特殊“四性”所决定的,即政治性,作为人民团体是国家政体的重要界别;群众性,作为群众团体隶属党委系统,相当于党委的群众工作部;科技性,作为科技人组成的科技社团,作为全国政协的发起者之一,发挥着政协重要界别作用;社会性,属于体制内的非政府组织,是中国特色的科技中介组织服务机构。

中介服务作用是科协等人民团体的基本属性,也是其有别于政府和市场的特殊价值所在。邓小平同志在中共八大上做《关于<党章>修改的说明》的报告时指出,“共产党是人民的工具。”科协作为科技社团,应成为科技工作者的工具,成为科技工作者联系党和政府、联系企业、联系社会公众的桥梁。为此,科协要建立三大工具系统,即科协的第一工具是科技工作者联系政府的政治桥梁,第二工具是科技工作者联系企业的经济桥梁,第三工具是科技工作者联系公众的社会桥梁。5.2 科协特色科技服务体系要素结构

科协孜孜以求“三服务”,到底怎么服务?可以说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但较科学理性的解读应该是两个服务:一是直接服务,竭诚为科技工作者服务,这是科技社团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二是终极服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这是科技社团在国家大局中的战略定位。直接服务既是基本职能,又是实现终极服务的前提,只有服务好科技工作者,才能最终服务好经济社会、服务好社会公众。这就要求建立具有科协特色的科技服务体系,也就是建立由人及物的递进式科技服务体系。

建立科协特色的科技服务体系,要把握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政策,积极创建规范化六大服务体系。要立足国家大局中的战略定位,依据国家公共服务体系的基本原则与框架,确立科协服务体系的建设坐标,突出由人及物的递进式科技服务体系特色,建立以党委政府为领导,科协组织为主导,科技工作者为主体,提供社会化科技服务为主要任务,创建国家创新体系为目标的系列制度安排。科协特色的科技服务体系,主要由六大服务体系构成:科技工作者服务体系、知识(学会)创新服务体系、企业创新服务体系、公众科普服务体系、决策咨询服务体系和国际科技交流服务体系。5.3 科协特色科技服务体系基本功能

建立科协特色的科技服务体系,要明确服务体系建设目标,着力抓好科协服务功能建设。具体讲,要着力建设好“五大服务器”:(1)科协要成为科技人才服务器,以项目资助方式促进人才成长;(2)知识创新加速器,以提升学会能力项目化建设推动院校知识创新;(3)企业创新助推器,以“讲比”项目化建设推动企业群众性技术创新;(4)科技服务对接器,以企会协作和“院士工作站”建设为载体提供技术中介服务;(5)创新联盟组合器,以科技民营企业家协会为引领,通过组织化协作服务,开展技术供需对接,促进中小企业创新。5.4 科协特色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路径

建立科协特色的科技服务体系,要选准科协服务体系建设路径,千方百计抓好科协服务项目建设。首先要遵循服务体系建设规律,以系统思路组合要素,以要素组合促进结构优化,以结构优化增强服务功能;其次,要用系统综合集成方法,也就是依据钱学森讲的“从整体上考虑并解决问题的系统方法”,力求整体复合效应和系统叠加效应,走好综合集成“三步曲”。第一步是脱胎换骨的改造,主要是存量转型升级,争取提质增效;第二步是无中生有的创造,就是采取新方法开发新项目、开拓服务新领域;第三步是综合集成的再造,通过要素新组合,创造新供给,实现新价值。第三,要以服务项目建设支撑服务体系,项目建设以部门突破为基础,成功项目策划带动项目建设,服务项目建设催生新兴服务,新兴项目建设提升科协服务能力。6 结论

提出并探索“构建科协特色科技服务体系”这一重大命题,主要是源于实践的困惑,更是基于理性的感悟。一方面科协工作的自主性与自由度,养成了随意性无序化的科协工作特有的生态,使科协工作缺乏系统化服务体系建设;另方面长期以来科协服务供给不足所造成的后果,导致科协组织的社会认同度和显示度较低,已经危及科协组织生存发展的价值,迫使我们反思和思索服务供给不足的症结所在,去探寻实现有序发展和有效服务的新路径。

基于这种深层的理性思考,本文从系统论的结构与功能视角,系统分析了科协服务能力建设现状,梳理科协服务能力建设的差距、瓶颈与症结,发现科协组织服务供给不足的根源在于陷入了系统性困境,就是由于科协服务体系不够完备,缺少系统性服务能力。具体讲,科协对创新服务方面的供给不足,是一种系统性的短缺,直接原因是可供利用的资源缺乏,而资源缺乏的根源在于项目不足,项目不足的诱因又是创意不足,创意不足的终极原因是理论支撑不足,所以,科协系统性困境源于理论贫困,理论创新是科协创新发展的治本之道,也是提升科协服务能力的第一道工序。由此本文提出“以系统性创新破解科协系统困境”的战略构想,强调用系统思维谋划科协服务体系建设,以系统性战略举措推动科协系统性创新,加快构建“科协特色科技服务体系”,以服务体系创新全面提升科协服务能力,提升科协组织的社会认同度、显示度和贡献度。

本文提出“构建科协特色科技服务体系”的创意,在业内尚处起步探索阶段,其目的在于唤醒人们的理论自觉,意义在于正视科协所面临的系统性困境,目标在于加快构建科协特色科技服务体系,进而全面增强科协组织系统服务能力,促进科协组织转型升级。当然,作为探索性思考与尝试,有许多尚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需要从实践与理论两个层面深入探讨,尤其需要把系统理论转化为系统实践,不断在系统性“创造性破坏”中寻求突破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源潮. 抓住全面深化改革机遇推进科协工作创新发展[EB/OL]. 2014-01-25. http://www.cast.org.cn/n35081/n35096/n10225918/15394914.html.
[2] 歌德的格言和感想集[M]. 程代熙, 张惠民译.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 1982.
[3] 胡锦涛.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 OL]. 2012-11-18. http://cpc.people.com.cn/n/2012/1118/c64094-19612151-1.html.
[4]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EB/OL]. 2013-11-12.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1/12.
[5] 靳晓燕, 齐芳.“钱学森之问”引发的思考[N]. 光明日报, 2009-12-05.
[6] 高潮主编. 中国科协学[M].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
[7] 马丽. 金太元:科普结构性问题过去缺经费现在缺理论[EB/OL]. 2013-10-11. http://scitech.people.com.cn/n/2013/1011/c1007-23166741.html.
[8] 习近平总书记广东调研改革开放要有新的开拓. 2012-12-12. http:// news.sctv.com/plpd/gnxwpl/201212/t20121212_1331905.shtml.
[9] 彼得·圣吉. 第五项修炼[M]. 张成林译.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09.
[10] 石磊, 崔晓天, 王忠编. 哲学新概念词典[M]. 哈尔滨: 黑龙江人民出 版社, 1988.
[11] L.贝塔朗菲. 一般系统论[M]. 秋同, 袁嘉新译.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 出版社, 1987.
[12] 詹姆斯·布坎南. 自由、市场与国家[M]. 吴良健, 桑伍译. 北京: 北京 经济学院出版社, 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