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事件·
2014年引人关注的科技事件

2014年悄然逝去,2015年翩然而至。岁末年初的回顾,一些令人难忘的科技事件往往会不由地浮上脑海。立足“科技事件”栏目的视角和我们关注的问题,本文盘点其中尤为引人关注或者颇具争议的科技事件,以致逝去的一年。

埃博拉出血热疫情暴发

2014年初,埃博拉出血热在西非国家相继暴发,部分国家疫情严重。埃博拉出血热是埃博拉病毒感染所致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病死率可高达90%。2014年8月8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西非埃博拉出血热疫情为“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埃博拉出血热防控疫情周报”显示,截至2014年11月18日,西非3国——利比亚、塞拉利昂、几内亚共报告埃博拉出血热病例15319例,死亡5444人。其中利比里亚报告病例7082例,死亡2963人;塞拉利昂报告病例6190例,死亡1267人;几内亚报告病例2047例,死亡1214人。其时,塞拉利昂疫情仍处持续高发期。2014年疫情是埃博拉出血热发现以来规模最大的暴发流行,此次疫情虽然与西非国家公共卫生和医疗救治体系薄弱有很大关系,但仍然引发全球关注,并为各国敲响警钟。

STAP研究成果涉嫌造假事件

2014年年初,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发育生物学实验室研究人员小保方晴子和同事在Nature上发表论文指出,将从新生小鼠身上分离的细胞暴露在弱酸性环境中,能够使细胞恢复到未分化状态,并使其具备分化成任何细胞类型的潜能。这一引发轰动的研究成果,随着众多实验组表示难以重现,招致铺天盖地的质疑。随后,小保方晴子撤回论文并按要求重复实验,期间其导师笹井芳树自缢身亡。2014年12月19日,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召开记者会,公布小保方晴子在全程监控状态下重复自己先前实验的结果,数据显示原论文中“成功制备”的STAP嵌合体胚胎一个都没有制备出来。根据先前规定期限,实验就此终止。小保方晴子发布公开信称“对这样的结果感到非常困惑”,并主动提出辞职。这一事件年初发端,逐步演变成为本年度最大也最令人痛心的学术丑闻。

原初引力波发现之争

2014年3月18日,美国哈佛大学史密森天体物理中心John Kovac等人(BI-CEP2团队)举行发布会,宣布首次在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中找到由引力波留下的B模式极化信号。被誉为“时空涟漪,大爆炸回响”的原初引力波被认为是人类迄今为止可以捕捉到的来自最早宇宙——约138亿年前的信号。该发现被誉为诺贝尔奖级别的研究成果。然而,来自普林斯顿大学的宇宙学家David Spergel很快就“发现了一个大错误”,在进行研究后,他认为这可能只是科研人员计算错误导致的结果,并于当年5月发表与人合写论文指明错误。然而在发表这一看法后,Spergel遭到了铺天盖地的批评,并引发论战。虽然BICEP2团队在2014年6月发布进一步研究数据时更加谨慎,但Spergel并不满意。事实证明,更多的科学证据逐渐站在Spergel一边,BICEP2射电望远镜捕捉到的信号可能只是宇宙尘埃。不过争论的最终解决,还有待更多的卫星数据分析进行验证。

“密西西比婴儿”艾滋病复发

2014年7月10日,美国卫生官员和专家宣布,曾被认为“功能性治愈”的艾滋病女童“密西西比婴儿”在停药2年多后体内再次检测出HIV。因母亲是艾滋病患者,“密西西比婴儿”出生30小时后即开始接受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此后连续27个月HIV检测结果呈阴性,医生宣布该女童已被“功能性治愈”。鼓舞人心的抗艾奇迹仅维持短暂1年,艾滋病毒便卷土重来。艾滋病是全球公认的医学难题,研究者们已经在治疗艾滋病之路上波折重重,这个消息无疑使他们再次跌入深渊。不过,“密西西比婴儿”案例也带来了新的启迪,对婴儿更有效的用药时机、HIV在“密西西比婴儿”体内藏匿处、检测手段及水平对于诊断结果的意义等问题引起研究人员的重视。

中国PX项目风波

2014年3月30日,广东省茂名市区群众在市委门前聚集,表达对该市拟建芳烃(PX)项目的不满和抗议。这是继厦门、大连以及宁波等地发生民众抗议建设PX化工项目事件之后的又一次同类事件。PX项目在中国的建设缘何频频受阻?《科技导报》发现,公众对PX毒性的恐慌首当其冲。此外,公众还担忧PX作为化工原料的安全性,如燃爆泄露风险等。专家指出,可认为PX对人的影响与汽油相当,PX项目和同类石油化工生产的安全风险一样可控。正如评论所指,对PX项目的“抵制”,更是公众多年来对工业粗放式发展带来的环境、健康危害的不满,值得政府、企业及社会各层面深刻反思。

子宫移植争议

10月3日,1名存在天生性子宫缺陷的瑞典女性在接受了子宫移植手术后1年,顺利剖腹产下1名健康男婴,这是全球首次成功移植子宫孕育新生命。这一医学突破大受生育专家推崇,但也有人认为,该方法涉及从活着的捐献者体内取出子宫,同时被捐赠者需接受强效的免疫抑制剂药物,这对捐赠和被捐赠双方而言,都风险巨大,并且有违伦理。英国某研究小组反对的理由是,子宫移植并非拯救生命的移植,它与心脏、肺、肝脏、肾脏等的移植存在本质不同。但曼彻斯特大学生物伦理学专家John Harris却表示,只要捐助者充分了解他们捐献子宫的用途,这并不是什么问题;并且一开始捐献肾脏进行科学试验也不是用来拯救生命,但其目前被广泛推广为先进的医学治疗手法。对于上述争议,英国一慈善机构的子宫移植项目负责人表示,对待子宫移植技术仍然要持一定的谨慎态度。其实在这项技术的背后,如何让受体者成功受孕才是目前科学技术的重大难题。

……

无论是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事件、学术造假行为,还是围绕重要研究成果的争议,最终都将成为时间的注脚或被时间一一验证。逝者已已,惟愿由它们带来的思索给我们以有益启迪。

文/李娜
(责任编辑  汤锡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