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之声·
博士研究生复试提交的研究计划勿再流于形式

最近两个月,陆续有准备考博士的学生给我发邮件“套磁”,才意识到又是一轮研究生考试和录取季节的到来。

从本科生到研究生,学生往往要经历较大的甚至是痛苦的转型。本科生到硕士生的培养经历转型,博士生和硕士生培养标准的差异也很大。

既然博士生和硕士生的培养标准不同,那么入学标准(以及转博的标准)、此后的培养方式也该有明显差异。然而现实是:博士生成了硕士生3—4 年级到5—6 年级,是硕士生培养的简单延续,或者仅仅是时间的积累。导致该现象的原因很复杂,既有导师的认识水平和培养能力问题,也不排除个别人的私心因素。

与我在以前博文中批评过的,博士生入学时要求提交的推荐信千人一面,导致推荐信这种了解学生背景的方式几乎失去效力的情况类似,从几年前开始要求博士生复试时提供的研究计划,现在也基本上沦为摆设。我在复试时看到的很多研究计划,要么空洞无物,要么明显是从项目申请书中抄来的,完全达不到让博士生拟定研究计划的初衷。

作为教师,我虽然不能扭转该现象,但至少可以“独善其身”,即在能够掌控的范围内,创造适当的小环境来改善此现象。于是,从2013 年开始,我要求学生在入学前提供一份读博期间的研究计划,即research statement 或proposal。我告诉联系我的考生,虽然提交该计划已经是现行考博要求的一部分,但遗憾的是基本上都流于形式。我要求提交的计划应该可以作为将来的研究计划使用。当然这不意味着现在就定好课题了,计划可以修改甚至在必要时推倒重来。

不过,研究计划需要满足两个前提:一是和我实验室的大方向一致,二是不仅具有科研价值(意义)而且有可操作性(可行)。研究课题应主要由学生提出,涉及到可操作性的部分,例如需要的设备、条件和科研合作等,可以向我咨询。

总之,通过撰写计划可以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系统思维,这对于一个博士生来说十分重要。

研究计划的内容主要包括:1)提出研究课题的背景和依据;2)如何实现,包括大体框架和关键步骤,特别是如果关键步骤失败怎么办?一般的对策是要有替代方案。当然在形式上别忘了,提交的研究计划要有标题和摘要。

考虑到不少学生可能对此毫无概念,因而建议他们参照国外一些高校的有关指南。我推荐了如下2 个参照:美国康奈尔大学关于撰写research statement 的教程,或者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申请入学教程的第3 部分。

我建议学生在不迟于复试前一周把研究计划给我。如果能早些给我更好,那样还有机会完善,否则我只能直接给出评判而无法帮助其改进了。

如果是申请—考核制,没有了复习的压力,应该把精力更多地放在准备研究计划上,并和对你有兴趣的潜在导师讨论博士求学期间做什么和怎么做。这个过程固然有助于导师考察学生的思维和基础,从而下决心录取TA,也就是把几年的精力和资源投入到TA 身上;其实从学生的角度看,又何尝不是未来导师开始培养你的第一步。所以做学生的不要轻易放过这个机会,或者采用对付的态度,否则将来难免后悔。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
研究员  方唯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