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工作大家谈·
关于发展光伏发电与抽水蓄能组合的太阳能电站的建议

能源和环境是人类社会,特别是现代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 础,然而,20世纪中期之后,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 出。常规的能源是有限的,人们渐渐把目光投向了可再生能 源。一个能够持续发展的社会不仅要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还 要更加重视保护环境,尽可能多地用洁净的可再生能源。

太阳能是一种可再生能源,每秒钟到达地面的能量高达 80万kW·h,它用之不竭并且清洁安全,可以直接利用,无需运输 开采且不造成任何污染,因而,世界各国都将发展太阳能等新能 源作为重要的战略选择。然而,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太阳能也 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主要是分散性和不稳定性,使太阳能的大 规模应用增加了难度。目前,外太空的太阳能利用,分散的小型 用电器的太阳能利用以及住宅建设的分布式光伏发电利用等都 在发展,但是,大规模的能够平稳持续发电的太阳能电站建设却 很困难。

发展太阳能产业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创新很多方面的技术, 但是,当前这一系列的技术中“短板”何在?专家指出,可再生能 源发展到今天,下一步的技术重点是找到一种既可以实现电站 级储能又可以实现成本可控的技术。传统的蓄能装置(例如飞 轮、蓄电池等)对于大规模的太阳能发电站而言,显然是不可行 的。在工程实践中,一般有这样的经验:某种技术的重大创新和 一些原有技术的重新组合都能够突破困境;对一个技术路线,如 果只从某个或某几个方面孤立地讨论,或许不是可取的,但是, 如果综合起来考虑,则是可行的,甚至是最佳的。我们可以把光 伏发电和水力发电组合起来,借助抽水蓄能技术来突破建设大 规模太阳能发电站的储能薄弱环节。下面将从几个方面论证此 方法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传统的抽水蓄能电站是利用电力负荷低谷时的电能抽水至 上水库,在电力负荷高峰期再放水至下水库发电的水电站。在 发展新能源时,由于抽水蓄能电站是电力系统中可靠、经济、寿 命长、容量大、技术成熟的储能装置,故在风能和核能中已经得 到重要的应用。对于太阳能发电的不稳定性,可以利用抽水蓄 能的方法来解决,运行方式如下:光伏组件发电—将下水库中水 抽到上水库—上水库放水发电—向电网输送电能。这种光伏发 电和水力发电的组合中,光伏发电本身带有起伏性、间歇性,甚 至随机性,而水力发电本身则是连续的、稳定的、全天候的,通过 两者的结合,光伏发电得到的电能将以水体的势能储存起来,庞 大的水库水体平抑了太阳能的起伏,保证了输出的水力发电是 平稳的、连续的。显然,这种光伏和水力组合发电站与通常的抽 水蓄能电站运行存在区别,后者在用电低谷时抽水储能,用电高 峰放水发电,主要用于电网调节;前者水力发电则是持续的,主 要将不稳定的光伏直流发电变换成平稳的交流电力。基于这种 储能方式上的组合电站,具有以下优势。

1)光伏发电技术和抽水蓄能电站都是相当成熟的技术,它 们的组合方式是前后相继,没有交叉重组,同时由于相关的工程 建设与管理也比较成熟,这就极大地缩短了研发周期,降低前期 投入。

2)地面上的太阳能辐射能流密度低,因此,在利用光伏发 电时,要想得到一定的功率,需要面积相当大的光伏组件,并且 占地较多。但是,若与抽水蓄能电站组合,库区本身就是光伏电 站用地,有效地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特别是,如果利用原有抽 水蓄能电站建设光伏电站,那就不需要另外的用地。此外,这种 组合电站还可以通过适当改造大量中小型水库来建设太阳能电 站,因此光伏发电的用地是比较容易解决的,从而大大降低建设 成本。

3)光伏发电是直流电,很多用电器却要求交流电,如果再 并入电网,则在光伏发电系统中必须配置逆变器;而在光伏水力 组合发电系统中,输出的本身就是交流电,因此逆变器和对应的 控制装置不再需要,这样既降低了成本,也便于管理。

4)太阳能的部分不稳定性源于气象影响,阴雨天太阳辐射 的降低,会导致水库中抽水量的减少,但是,雨水却自动起到了 天然的补偿作用。

5)太阳能发电对于偏远乡村山区有重要的价值,这些地区 可以结合水利工程建设光伏水力组合电站,而依靠光伏发电的 电力提水设施,也有助于水利工程发挥效益。

综上所述,通过抽水蓄能电站方式能够解决大容量光伏发 电系统的储能问题,建设光伏和水力组合太阳能电站,不仅技术 上可行,而且经济上合理,是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新能源发展之 路。在较短的时间里,中国的太阳能产业快速成长,特别是,光 伏电池的生产能力已经是世界第一,光伏发电也在高速增长,但 是,其发电规模仍然不大,电池电站“一条腿粗,一条腿细”的情 况亟待改善,应尽快加强更加经济、更加环保的光伏发电的研究 与建设。我们呼吁积极的政策及时扶持,适当的资金和智力及 时投入,使这种非常环保的光伏发电与抽水蓄能组合的太阳能 发电站快速发展起来,更好地解决中国的环境与能源问题。

文/丁光涛
作者简介 安徽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兼职教授。
本栏目专门刊登就促进科学技术发展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欢迎国内外科技工作者投稿。
(编辑  王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