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事件·
“211工程”“985工程”走向之争
“今后,更多的国家重大项目将会在
支持范围、遴选条件等方面对地方高校
一视同仁,破除‘211工程’‘985工程’(以
下简称“211”“985”等身份壁垒,更加注
重绩效评价。”11月21日,教育部副部长
杜玉波在“2014年省部共建地方高校工
作研讨会”上表示。此番言论被媒体纷
纷解读为“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就‘211’
‘985’高校存废的首次公开表态”。
其实,早在11月13日,教育部“微言
教育”官方微博就已经对流传、发酵月余
的“211”“985”废除言论进行了澄清:建
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加快我国高等
教育发展的战略决策,今后,将进一步加
强顶层设计,避免重复交叉,提高集成效
益,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建设,不存在废除“211工程”“985工程”
的情况。但是,寥寥数语并没有止住存
废之争——媒体一发而不可收,纷纷继
续就此刊发报道、评论,或指出“211”
“985”乃是使用行政手段将高校进行分
层,造成诸多问题;或指出应该辩证看待
“211”“985”存废之争。更有媒体指出
“211”“985”存废之争,背后揭示的是地
方高校长期发展“困境”以及中国高等教
育整体生态与改革的大问题。
频遭诟病:行政分层问题多
11月22日,《新京报》发布对1012人
的调查结果,四成受访者认为“211”
“985”应该终止。不少媒体也纷纷刊发
评论指出,“211”“985”应该废除,理由是
“211”“985”以行政手段为高校划分出三
六九等,带有计划经济年代的深刻烙印;
更为关键的是,“211”“985”的行政头衔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的资源分配,
也成为了高校“贫富”差距的分水岭——
以获得科研经费比例为例:2013年,作为
“211”“985”序列的清华大学科研总经费
最多,为39.31亿元,财政拨款为27.75亿
元,占了70.6%,而非“211”“985”的高校
科研经费最多的西南石油大学,4.6亿元
中仅有26.1%为财政拨款,约1.2亿元,两
者科研经费所获的财政支持相差23 倍
多;“211”“985”高校的地域性平衡也遭
遇诟病,“211”“985”工程院校中有50%集
中在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的6个省份或
城市,造成教育资源的严重不平衡;而社
会上用人单位也因为高校的行政划分,纷
纷对毕业生设出“非‘211’‘985’高校毕业
生不用”的高门槛,导致就业歧视产生,由
此引发社会不满,也成为本次关于“211”
“985”两大工程存废大讨论的导火索
之一。
存在价值不容置疑
虽然诟病“211”“985”之声此起彼
伏,但也有观点认为应该辩证看待问题,
不可轻易废除已经推行20 年的“211”
“985”两大工程。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刘振天
11月23日接受《光明日报》采访时指出,
“两大工程是在我国高教基础薄弱、资源
有限的情况下,政府采取非均衡战略扶
持一批有条件的高校优先发展、建设高
水平大学、冲击世界学术高地的重大决
定。虽然政府财政选择性投入,确实存
在有欠公平问题,但不能否定特殊时期
特殊政策的必要性。”他认为,“以不公
平、效益低等原因否定工程意义,进而废
除工程”的想法是“短视的”。
人民网10 月19 日发表评论称,
“211”“985”院校的设立有其浓厚的时代
背景,也的确为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提
高甚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极
大贡献,其存在的价值不容质疑,尽管带
来的问题亦不能回避,但不主张轻易废
除“211”“985”。
该评论进而指出,随着“211”“985”
的实施,一系列问题也随之而来。其中
最大的问题莫过于导致教育资源分配的
不公平和教育区域发展的不均衡,这都
是国家在实现高校跨越式发展的同时带
来的,必须正视。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做
到“有质量的教育公平”,这是解决高等
教育改革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破解
“211”“985”院校发展的关键。高等教育
既要讲效率,也要讲公平,需要去行政化
的思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
性作用,在机制上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211”“985”两大工程。
打破高校身份壁垒路在何方
关于“211”“985”,无论是废除还是
改革,破除高校的身份壁垒已经箭在弦
上,由此,其改革方向也被纷纷揣测。
首当其冲的是杜玉波在“2014 年省
部共建地方高校工作研讨会”上的另一
段讲话——关于“中国好大学”的“4个比
度”,即“办学定位对国家和区域经济社
会发展需求的适应度,领导精力、师资力
量、资源配置等对人才培养的保障度,办
学质量和效益对现代化建设的贡献度,
学生、家长、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满意
度”,这被认为或许是未来高校的评判指
标。
另一个强烈的改革信号是动态竞争
机制的引入及协同创新计划的实施。刘
振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赞成在
两大工程中引入竞争、监督和公开机制,
不要画地为牢、资源垄断,可以选择和淘
汰,以激励高校更好更快发展。”21世纪
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则披露称,有
关部门已在推进“2011”计划,这一计划
从“985”注重学校整体、“211”注重学校
学科,调整到注重学校、学科间协作,包
括和社会企业协作。
“211”“985”等工程之外,更深次的
问题被认为是我国高等教育宏观财政的
分配问题。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
所教授洪成文对媒体表示,不得不正视
的两个问题是,谁来分配我国的高校经
费拨款?国家的高教经费应以什么形式
下拨?对第一个问题,国际高等教育的
经验是,经费分配者既不是高校,也不是
政府,而是第三方。对第二个问题,则是
经常性经费拨款的比例,不能低于专项
经费的比例。
熊丙奇也认为,应该探索建立新的
教育拨款体系,与此同时学校要建立现
代大学制度,坚持教育本位和学术本位,
真正把每一分钱都用到刀刃上。(本文为
媒体综合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