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图片说明·
科学保护环境 系统治理污染

人类是自然的产物。地球这一生命摇篮,提供着大气、水、植物、动物、土壤、岩石矿物、太阳辐射等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适宜的自然环境,滋养了人类的健康发展;而大地震、火山爆发、海啸及荒漠化、干旱等恶劣的自然灾变,会给人类带来重大危害。

人类活动又影响着自然环境。特别是18世纪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活动的范围、规模不断扩大,现已成为影响地球环境稳定的主导负面因子,凸显的植被退化、水土流失、气候变化、生物灭绝,对地球生命系统存续敲响了警钟。而20世纪以来日益严重的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造成了一系列生态危机,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及发展。

对环境污染问题,人类历史上早有关注。英国1285年开始遭受煤烟污染的困扰,曾于1306年颁布禁止燃煤的法令;随工业化发展,在1833年颁布《水质污染法》,1863年实施《制碱业管理法》,1869年发布《保护野生动物法令》。此后,工业发达国家逐渐遭受并开始重视环境污染问题。但20世纪60年代前,在人们的意识及理念中,大自然一直是人类征服与控制的目标,而非保护并与之和谐相处的对象。20世纪70年代,环境问题、环境保护才开始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事项。

1972年6月5—16日,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交《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1991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发布《保护地球——可持续生存战略》报告,明确人类必须将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协调起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992年6月3—14日,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通过并签署《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防治荒漠化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2002年8月26日至9月4日,联合国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通过了《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承诺》。经过联合国及各国政府的共同努力,控制污染、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成为全球共同奋斗的任务和目标。

保护环境、治理污染是一个综合性难题,既须从单纯防治一次污染向系统防治系列污染、单独控制个别污染向协同控制复合污染转变,统筹协调污染治理、总量减排关系,探索环境保护新路子;更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自觉推动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绿色发展,改善环境质量,防范环境风险,努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为促进大气污染治理的研究与实践,《科技导报》2014年第33期组织出版“大气污染治理专题”,在“专题论文”栏目刊登“燃煤电厂电除尘PM10和PM2.5的排放控制”等11篇论文,“卷首语”、“本刊专稿”、“科技工作大家谈”、“书评”栏目发表相关主题的文章。在本专题组稿、审稿中,《科技导报》编委、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授闫克平提供诸多支持和帮助。本期封面图片显示了城市大气污染的景况及燃煤电厂污染治理后的图景,本期封面由王静毅设计。

(本刊记者陈广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