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之声·
南湖师恩 ——记我的导师刘旭霞教授

最初认识我的导师刘旭霞教授始于 2012 年 4 月 , 那是研究生考试成绩公布 后不久, 我无缘第一志愿的北京某高校, 准备调剂, 当时联系了国内多所学校, 但 始终没有收到复试通知。 后来在朋友的 推荐下, 了解到与我本科母校——中南 财经政法大学仅一湖之隔的华中农业大 学有调剂名额, 于是积极申请, 并给刘老 师写了一封邮件, 希望能够成为她的学 生 。 刘老师很热心地回复我 , 让我好好 准备, 如果接到复试通知, 可以选择她为 导师。 我也十分幸运地抓住这几乎最后 机会, 顺利通过复试面试, 成为刘老师团 队的一员 。

导师对我很好, 在学校确定录取我 之后 , 即让我提前来华中农大参加团队 研讨会, 学习了解研究状况, 这对我后来 的学习和研究很有帮助。 本科毕业后的 暑假, 我便提前进入华中农大研究室, 跟 着导师和师兄师姐学习 , 初步了解团队 关注的转基因法律问题和农业法学研 究。 由于之前只是学习一般的法学理论 和基础知识 , 对于具体某个领域的法学 研究关注得不多 , 所以刚来时, 感觉压力 很大, 很多东西都要重新学习 。 特别是 之前并没有十分注意的“三农”方面相关 法学研究, 在逐渐读书 、看文献和导师讨 论之后, 有了一定的了解, 也慢慢建立起 从事科研的自信。

暑假期间 , 导师鼓励我撰写一篇小 论文投递全国种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 论坛, 并去哈尔滨参加该学术会议, 这对 我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 自我出生以来, 从未去过北方, 这次独自去东北, 而且是 去和专家学者一起交流, 我担心自己不 能胜任, 但仍然满怀好奇积极参会。 也 正是借着这次出去学习的机会, 我认识 了很多从事农业科学和软科学研究的前 辈, 开拓了视野, 更加期盼研究生阶段的 学习和研究。

研究生阶段的生活简单而充实, 大 部分时间都是在研究室读书 、看文献、写 论文, 每当有新的想法和发现, 就及时和 导师、团队成员分享, 大家通过讨论会和 平时的交流互相了解学科领域发展前 沿, 就某些疑难复杂问题进行反复辩论 和查证, 最终形成一定的结论和意见, 这 对每一个团队成员而言, 都是研究生学 习中不可多得的财富。 导师对大家是十 分开放和包容的 , 鼓励大家多多参加学 术会议和讨论交流, 同时对学术要求很 严格, 对我们撰写的论文初稿常常改动 数次或数十次, 才算放心 。 导师也很关 心我们的身心健康, 不时给我们带一些 她自制的食物或者在外地出差的特产 , 让大家品尝。 每到节假日 , 导师还会邀 请我们去她家里吃她亲手做的饭菜, 那 味道比食堂的鲜美多了 。 每年我们系里 毕业晚会, 导师必定要为毕业生送上自 己表演的节目 , 这也成为晚会的高潮。

我最佩服导师的 , 是她对科研的执 着和对学生的关爱 , 这两者并不冲突 。 经常在网上看到有学生埋怨导师逼着做 很多任务, 并通过各种形式表达不满, 这 种导师可能也十分执着于科研, 但不太 考虑学生的想法; 当然, 也可能学生确实 没有完成基本任务, 而把责任归到导师 头上。 现在很多导师所带的学生有限, 自己承担的课题和科研任务繁重, 学生 往往要做很多实验和调查研究, 但这并 不是师生关系“恶化”的主要原因 。 这要 看导师对科研和学生的爱是否真诚 , 是 否坦然, 是否不掺有杂质。 科研的目的 是发现真理, 找到真正有益于人类和社 会的瑰宝。 发表论文、撰写著作、申请项 目等等只是科研的形式和过程, 并非科 研的结果。 现在有些老师对此过于看 重, 因而强迫学生不顾身体不讲条件做 实验、写论文, 恰恰违反了科研的本质。 而有些老师认为这也是爱学生 , 并说一 切都是为了学生 , 多出成果对以后工作 和继续深造有用 , 但是这样强扭的瓜, 就 算是“甜”的 , 又有何意义呢 ? 导师和学 生对科学问题的探讨和深入研究, 都应 该是非功利的, 发自内心的热爱, 在一定 的研究实践基础上, 总结和探寻能够启 发和有益于社会和人类的道理, 这也是 导师常常和我们所讲的。

2014 年开学以后, 我就进入研三, 时 间过得飞快, 我知道我留在学校的时间 不多了 。 导师会问我以后要做什么 , 我 却常常说不知道, 因为我想做的很多 , 而 真正能做什么又真的不完全清楚。 我始 终认为 , 每一段奋斗的旅程都是有意义 的, 最终的结果却未必那么重要, 也许一 切都会水到渠成。 导师也很支持和理解 我, 她自己对于名利的看淡, 也更加坚定 我对学习对生 活的信念。 其 实我不是一个 听话的学生 , 导师让我专注 于学术研究和 力所能及的课外实践, 而我却做了很多 看起来没有用的工作, 当然, 也许有人会 赞赏我 , 但我只在乎我所做的每一个选 择, 或多或少对别人对社会对自己是有 意义的。 其实, 我知道导师是为了我好, 她也经常提醒我, 要有所取舍。 不过, 当 我真正去做的时候, 导师并没有强力阻 拦我 , 反而默默地给予我支持, 我去北 京、上海参加一些非学术类的公益组织 论坛和培训 , 导师也为我报销花费, 这份 感动, 也许很多人不能理解。

在我来华中农业大学的时候, 我跟 导师说要跟着她好好学习 , 争取为团队 做一些贡献。 到现在为止, 我知道我并 没有达到当初的目标, 倒让导师为我操 心不少 , 对此我深感惭愧, 常常提醒自己 趁着年轻, 趁着在学校的美丽时光, 再多 做一些, 多向导师学习 , 多看书 , 多写文 章, 只希望能在有限的日子里多努力 , 不 只是为了导师 , 而是为了自己 。 我很感 谢导师给我的教导和帮助 , 我会铭记这 份师恩到永久。

——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
硕士研究生 沈大力

(编辑 石萌萌)

《科技导报》“读者之声”栏目征稿

为促进科技交流、优化学术环境、分享 科研经验、倾听前沿呼声 ,《科技导报》“读 者之声 ”栏目面向广大科技工作者、研究生 征稿。

征文范围:

1) 个人科研体会; 学术交流、实地考察 的见闻、心得; 实验室趣闻; 申请课题、项目 研发的经历 、感悟; 导师/研究生交流的经验 及小故事; 科研论文撰写 、投稿的体会、收 获等。

2) 对《科技导报》办刊的评论、意见、建 议; 投稿、审稿的经历 、感受; 对科研论文、 栏目文章的评论、评议; 对办刊方针、刊物 定位、栏目设置、整体特色的认识、评价等。 征文要求: 1000~2000 字左右/篇, 所述 不求全面, 但求真实真切, 具有原创性、合 理性、可读性。

——《科技导报》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