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期刊亮点·
“大规模视觉计算”专题出版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王亮、澳大利亚
阿德莱德大学Anton van den Hengel以及芬
兰奥卢大学Matti Pietikainen共同组织了“大规
模视觉计算”专题。专题围绕与大规模视觉计
算相关的理论、技术与应用等热点问题,从不同
方面介绍了这个领域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
专题中,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王丽等提出一
种新颖有效的方法来表达面部表情特征,该方
法结合了面部行为编码系统和均匀局部二值化
模式;井冈山大学的刘欢等针对腹部全景重构问题,提出了光照鲁棒
的、抗模糊的组合特征描述子用于图像匹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刘青山等提出一种新颖的鲁棒的文本检测方法,该方法结合了视觉外观与
几何推理规则;印度耶路撒冷工程学院的R. Minu等结合了多模态图
像本体论的概念,提出基于本体论的图像检索系统;沈阳航空大学的姬晓飞等提出改进的时空运动特征,用于视频中的人的运动行为识别;印
度安娜大学的L. Balaji等针对视频编码中模式确定的计算复杂度问
题,提出利用层之间的关系来减少冗余的候选模式问题。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tomation and Computing (IJAC) [2014-10-12]
推荐人:IJAC,陈培颖
室温钠离子电池最新研究进展
与其他储能方式相比,室温钠离子电池具有一系列
优势,而寻找廉价且性能优异的钠离子电池电极材料是
实现钠离子储能电池实际应用的关键之一。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胡勇胜等研究发现Cu元素
能够在P2/O3 层状材料中实现Cu2+/Cu3+氧化还原电对
的可逆转变,而且储钠电位在3.2 V vs. Na+/Na 以上,这
是首次在二次电池中真正实现Cu2+/Cu3+氧化还原电对
的可逆转变,并且表现出非常小的电化学极化。该研究
成果发表于《中国物理B》2014
年第11 期。 这一研究成果对设计和发
展室温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提
供了新的方向,意味着可以利用
成本低廉和环境友好的Cu 取代
正极材料中常用的Ni、Co 有毒
元素,并达到同样的电化学性
能,同时降低电池成本。
《中国物理B》[2014-10-17]
推荐人:《中国物理B》,王久丽
基于CMIP5 多模式结果评估人类
活动对全球典型干旱半干旱区
气候变化的影响
中国科学院大气
物理研究所李春香等
基于CMIP5 多模式的
历史试验以及单因子
强迫气候归因试验结
果,评估了温室气体、
气溶胶、土地利用及所
有人类活动对全球典型干旱半干旱区气
候变化的影响。
结果表明,所有人类活动和温室气
体强迫会引起全球陆地显著增温,特别
是由温室气体强迫引起的北半球中高纬
地区近60 年的增温幅度几乎是历史变化
的2~3 倍,气溶胶的降温效应则对近60
年来的全球变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土地利用在大多数干旱半干旱区具有微
弱的降温作用。近60 年,中国北方干旱
半干旱区的气温和降水变化受人类活动
的影响最为显著。基于集合经验模态分
解的结果,大多数地区气温和降水的年
代际和多年代际变化特征均是所有人类
活动综合作用“同步叠加”在自然变化之
上的一种结果;其中,气溶胶在大多数地
区显著促进温度的多年代际变化,土地
利用在澳大利亚地区则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对降水的多年代际变化而言,气溶
胶的贡献相对比较突出,而温室气体和
土地利用对全球降水的多年代尺度特征
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科学通报》[2014-10-15]
钼酸锌-碳复合材料在染料敏化
太阳能电池对电极中应用
大连海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唐蓓蓓等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出片状结
构钼酸锌,并以其为原料,添加石墨(G)
或导电碳(Cc),利用喷涂法分别制备出
ZnMoO4、ZnMoO4- G 和ZnMoO4- Cc
对电极催化材料,应用于染料敏化太阳
能电池(DSCs)中。
实验结果表明:以
ZnMoO4 为对电极材
料的DSC 光电转换效
率为4.19%,在分别添
加石墨及导电碳制备
成复合对电极材料后,
其相应的光电转换效
率分别提高到6.56%
及7.36%。其中,ZnMoO4-Cc 对电极
与相同条件下铂对电极的光电转换效率
(7.81%)相当。电化学阻抗,循环伏安法
及Tafel 极化曲线测试结果表明,Zn⁃
MoO4、ZnMoO4- G 和ZnMoO4- Cc 3种材料均具有一定的导电性和电催化性能。
《无机材料学报》[2014-11-20]
提高测量可靠性的多传感器数据
融合有偏估计方法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自动化系岳元龙等为了提高测量数据可靠性,多传感
器数据融合在过程控制领域得到了广泛
应用。
研究人员基于有偏估计能够减小最
小二乘无偏估计方差的思想,提出采用
多传感器有偏估计数据融合改善测量数
据可靠性的方法。首先,基于岭估计提
出了有偏测量过程,并给出了测量数据
可靠性定量表示方法,同时证明了有偏
测量可靠度优于无偏测量可靠度。其
次,提出了多传感器有偏估计数据融合
方法,证明了现有集中
式与分布式无偏估计
数据融合之间的等价
性。最后,证明了多传
感器有偏估计数据融
合收敛于无偏估计数
据融合。实例应用验
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自动化学报》[2014-09-20]
(编辑 祝叶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