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纵横捭阖·
省级二氧化碳排放核算方法的政策建议

2009 年,我国承诺到2020 年我国单位GDP 二氧化碳排放 比2005 年下降40%~45%,并进一步下达了“十二五”各地区单 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指标。由于我国碳排放在地 域上有很大差别,分析各个地区排放现状,有助于了解省份、区 域之间能源消费、碳排放之间的异同,也有助于寻找未来减少碳 排放的关键影响因素,从而有利于制定科学、合理的国内减排政 策。然而,目前我国还缺乏一套完整的省级二氧化碳排放核算 方法。因此,为确保实现国家减排目标并合理制定地方排放指 标,需提出一个科学的考虑国情特点的省级二氧化碳排放核算 方法,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供决策参考。

基于生产侧的地区碳排放核算方法的不足

国内碳排放的研究始于21 世纪初,近年来很多学者开展了 地区碳排放的核算和分析工作。但是,对于地区碳排放核算方 法大多采用2006 年IPCC 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中的参考方 法,即基于该地区的能源消费量及排放因子,也是基于生产侧的 碳排放核算。但是,我国的能源资源分布和使用具有不均衡 性。部分省份,例如山西、内蒙、陕西和新疆,向外省输送大量电 力,并以火电为主;部分省份,比如北京和上海外购了大量电 力。目前的能源消费统计体系中,转移的电力消费计入电力输 入省份的能源消费总量。火电外送对当地的能源消费和二氧化 碳排放量都有影响,尤以二氧化碳排放量影响显著。因此,基于 生产侧的地区碳排放核算方法由于缺乏地区性的排放因子,导 致地区排放量与实际情况存在差异。

基于消费侧的地区碳排放核算方法的挑战

在碳核算体系中,国际通行的原则是在碳排放发生地进行 计量,该方法能够体现某地区所有能源消费导致的二氧化碳排 放量。然而,该方法在我国应用中面临了诸多问题。

1)数据统计口径不一致。由于中国还没有碳排放量的直接 监测数据,目前只能基于化石燃料的消费量计算。中国的地区 能源消费统计来源主要有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地方统计年鉴、 《新中国统计60 年资料汇编》等。然而,现有历史数据存在数据 统计口径不一致等问题。

2)各地区分品种能源消耗数据不够明晰。根据地区能源消 费平衡表,各地区能源消费品种不够细致。分品种能源的最后 一项为“其他能源”,包括回收能和非商品能源。缺乏对于“其他 能源”项目明确的解释,因此无法准确核算各地区煤、油、气、电 和热力的分类别数据。

3)缺乏地区能源热值的数据。在现有研究中,各地区都统 一采取当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附录中公布的“各种能源折标 准煤参考系数”。然而,各地区实际能源消费的品种并不完全等 于全国平均值。由于缺乏地区能源热值的数据,会导致地方排 放数据存在一定的偏差。

4)现有统计体系缺乏电力输送关系数据。各省份消费的电 力所对应的一次能源量必须追溯到电力生产端。同时为体现区域间电力输送的公平关系,必须考虑省份间电力调入调出关系, 从而根据本地电力生产结构以及调出/调入地的电力生产结构核 算该地区电力消费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但目前并没有相关 电力输送的官方统计数据。

5)现有统计体系缺乏分区域电网的电力排放统计。目前, 我国电力调出/调入地均是基于某一个区域的电网,而非一个省 份。因此,统计数据不仅需要包含一个省份范围内的电力生产 结构,还需要对一个区域电网的电力生产结构和排放进行统计 核算。

建议

1)完善地方二氧化碳排放的统计体系。为了支撑各个地区 二氧化碳排放的核算方法、分析各地区的二氧化碳排放现状,必 须改进现有的能源与排放数据统计体系。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 面:一是地方分品种能源统计类别需要更加明细,需要明确“其 他能源”的含义和内容;二是增加地方电力调入调出数量及相应 电网排放因子的数据统计;三是加强地方数据统计口径的一致 性,减少地方能源数据总和与国家统计数据的误差;四是加强地 方能源热值数据的分类别统计,或是细化能源消费品种类别,比 如将原煤细化为不同热值的煤炭品类。

2)采用基于消费侧的地区二氧化碳排放核算方法。尽管基 于消费侧的地区碳排放核算方法仍存在一些问题,但在地方数 据统计体系完善的基础上,该方法对于我国具有很好的适用 性。它能够考虑地区间电力输送关系的国情特点,反映地区能 源需求与碳排放的实际情况,能够减少地方数据与国家数据的 差异性,较好地支撑我国地区碳排放相关分析的相关研究,为国 家碳排放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有参照性的数据基础。

3)建立标准的地方二氧化碳排放的核算方法和数据库。无 论采用哪种地方碳排放核算途径,都必须建立一套统一的、科学 的地方碳排放核算方法以及相应统一的地方碳排放相关数据统 计数据库,从而保证碳排放数据的一致性和合理性。标准的核 算方法和基础数据有助于不同学者、机构等研究省份、区域之间 能源消费、碳排放之间的异同,从而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制定更 加科学、合理的国内减排政策,包括地方碳强度指标分解、地方 碳强度指标考核方法等。为实现“2020 年我国单位GDP 二氧化 碳排放比2005 年下降40%~45%”的宏伟目标提供有力的科学 支撑。

文/周丽1,张希良2
作者简介 1. 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2. 清 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本栏目专门刊登就促进科学技术发展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欢迎国 内外科技工作者投稿。

(编辑 祝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