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之声·
研究生新生的科研选择焦虑症

新学期的开始意味着大批科研新兵 的到来。面对科学研究的塔尖,研究生 新生攀爬态度的选择,蕴藏着“科研选择 焦虑症”的身影。所谓“科研选择焦虑 症”,是指面对科学研究的召唤,科研新 兵由其摇摆不定以及患得患失的犹疑态 度所产生的焦虑情绪。焦虑往往源自个 人期望和现实成就之间的冲突。倘若科 研新兵长期遭受“选择焦虑”的折磨,轻 则无心向学,重则抑郁寡欢,甚至酿成极 端悲剧。

“科研选择焦虑症”分为2 个层面:第 1 层焦虑是“准入资格焦虑”,集中于是否 愿意或者能否被容许踏足科学研究的殿 堂;第2 层焦虑是“能级匹配焦虑”,聚焦 如何克服面对科研难题一筹莫展所带来 的低自我认同。

“准入资格焦虑”由师生双方的选择 共同决定。首先,要撇开那些无力引导 学生享受科学乐趣或只将学生视作“廉 价劳动力”的导师。若学生怀抱科学理 想却遇人不淑,要坚持学术抱负,树立自 主培养的坚定信念并持之以恒地践行恐 怕是唯一的解决办法。其次,若研究生 以学位挂帅,对科研毫无兴趣,则导师只 能眼睁睁看着学生“躺在起跑线上”,只 待终场哨响时将学生连拉带拽地撵出终 点线。再次,若导师经过严格考核,发现 学生在科研方面的积极性并非真实意愿 的表达,而是迫于周边环境胁迫而“强作 欢颜”,则合作关系注定不会长久。对 此,导师与其“死皮赖脸地纠缠”,不如 “高贵尊严地放手”。最后,哪怕学生愿 意潜心治学,其“准入资格焦虑”并不会 因此而彻底消失,仍会不时扰人心绪:一 方面,缺少了科研历练,很难称得上名副 其实的硕士,故完全放弃科研追求多少 有些不甘心;另一方面,科研与求职就业 的关联度看似不大,耗费众多时间发表 学术论文却未曾积攒任何“实用性”技 能,会不会沦成招聘市场上的loser?特 别是学生极易受至亲之人的影响,有时 亲朋好友一句无心之言,经过科研小兵 的过度解读,往往抵消掉导师苦口婆心 的千言万语。“准入资格焦虑”在那些读 研目的不明确者身上,最为常见。

“能级匹配焦虑”起因于学生的不自 信。很多科研新兵一边准备开始攀爬之 旅,一边却在头脑中预设各种失败模式, 其挑战自我的勇气逐渐流逝,直至选择 逃离。由于大学阶段很少接受严谨务实 的科学训练(那些为求简历更漂亮而参 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者,大多无法藉 此成长为真正的科研新人,反倒让他们 错误地以为科学研究就是粗制滥造地东 拼西凑。这样埋下的“坏基因”,不知道毁 掉了多少本有可能成长为“学术达人”的 好苗子),科研新兵面对棘手问题时,多存 畏难心态;同时,对自身学术能力的认知 出现妄自尊大或妄自菲薄的错估,导致进 展不顺时科研热情遭受严重打击。还未 真正踏上科研之路,却在预想“选择错误” 带来的不良后果将成为“学习中不能承受 之重”,充分说明科研新兵的“能级匹配 焦虑”有着更为深层次的原因。

由于“不科研”是当下研究生的主流 选择,所以部分站在科研大门之外的旁 观者看到治学者作出成绩时,他们未必 会衷心送上祝福;一旦治学者弄砸了,他 们可能会持幸灾乐祸的心态加以嘲笑和 讥讽。对于年纪尚轻的科研新兵们而 言,因为科研绩效不佳而产生“自我价值 劣化”的挫败感,自然更加驻足不前,甚 至丧失选择继续前行的勇气和果敢。最 严重者,纠结于“凡事难两全”的利益核 算,最终做了自己都不齿的逃兵——既 辜负了亲人的期望,又推诿掉对导师的 责任,说不定就此养成“逃避型人格”。 “能级匹配焦虑”多出现在自我认知和自 我认同容易受他人左右者身上,常令导 师头疼不已。

“科研选择焦虑症”会带来压力,让 人心烦意乱;倘若处理得当,却也能催生 动力,使人心潮澎湃。科研新兵常忽视 “选择焦虑”的双重性,只注意到问题得 不到解决时的山重水复,看不到潜能被 激发后的柳暗花明。无论处于哪一种焦 虑状态,一旦焦虑累积到令科研新兵感 到难以为继时,为调适心理和应对压力, 通常会选择3 种策略:一是“打开天窗说 亮话”。直接向导师言明“科研之痛”,获 得导师的理解和谅解,转而商讨其他适宜的培养模式;二是“ 半推半 就”。既不敢向导师递交退出研究团队 的申请,又无法产出符合要求的学术成 果,总是处于“有苦劳无功劳”的境地,这 极易在师生之间酿成误会,引发信任危 机;三是“阳奉阴违”。表面上体现出浓 厚的科学兴趣,私下却将资源集中于与 学术研究无关之事,时间一久,导师意识 到被欺瞒,可能爆发激烈冲突,甚至相互 攻讦直至彻底决裂。

为防止上述情况的发生,导师和科 研新兵都应该重视“科研选择焦虑症”的 不利影响。高校和导师群体理所应当提 供必要的心理辅导和可得的社会支持, 帮助科研新兵们做好身心维护。当新兵 出现“科研选择焦虑症”时,导师责无旁 贷,应与其共同寻觅应对之策。对于“准 入资格焦虑”者,他们大多拥有反复无常 又纠缠不清的心态,而这一心态的产生 主要源于对科学研究的理解不够,导师 须得善加开导、引导和指导,帮助他们认 清科研训练能够练就“可转移技能”,即 惟有高质量的学术成果,才能提升获得 高端就业岗位的成功几率,才能享受真 正的成就感。对于“能级匹配焦虑”者, 他们太过于注重做事的目的性而忽视掉 “过程才最重要”,这根植于其对成功的 错误理解。导师应当引导他们树立“成 功并非获得预设的结果,而是在通往目 标的历程中所实现的自我超越”这一不 那么急功近利的理念。当科研新兵不再 惧于犯错,也不再原地踏步,而是信心满 满地走在学术的康庄大道时,能否产出 高质量的学术成果也就并非最重要的评 判标准,关键在于借助研究生阶段学术 经历所产生的“增量”,给科研新兵的未 来沉淀更多“存量”,直至实现人生的“质 的飞跃”。这才是帮助科研新兵摆脱“科 研选择焦虑症”的正确之道。

——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工程管理系
副教授 王进
(编辑 石萌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