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期刊亮点·

纳米晶Li7Si3合金的制备与性能表征

北京工业大学宋晓艳等利 用金属Li片和Si粉为原料,结合 粗晶熔炼、高能球磨以及纳米晶 烧结等工艺技术,制备得到了纳 米晶Li7Si3合金块体。采用Riet- veld结构精修方法和纳米压痕 法分别对制备的纳米晶Li7Si3进 行了晶体结构精修和杨氏模量 测试分析,获得了与粗晶Li7Si3 差别较大的晶胞参数以及原子占位信息。

结果显示,随着晶粒尺寸减小到纳米尺度,Li7Si3的 晶胞发生一定程度的膨胀,并得到纳米晶Li7Si3合金块体 的杨氏模量为30.6±2.4GPa,从而为定量研究纳米晶 Li-Si合金的相稳定性和相变行为提供了相应实验材 料,并为构建纳米晶Li-Si合金相图提供了基础数据。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4-10-10]
推荐人:《北京工业大学学报》,梁洁

有机朗肯循环系统动态特性分析

华北电力大学苗政等设计并搭建了以R123为循环工质的有机朗肯循 环试验台,并对其动态运行特性进行了研究。该机组采用涡旋膨胀机作为 热工转换设备,采用导热油锅炉模拟低温热源,并在试验过程中保持导热 油出口温度为150℃。通过交流测功机测量膨胀机输出转矩、转速及功率。

研究人员对机组动态特性的测试分为2种模式:恒流量模式和恒转矩 模式。在恒流量模式下,R123的质量流量恒定,随着膨胀机转矩的逐步 增大,膨胀机进出口压比增大,同时膨胀机入口过 热度减小,系统输出性能表现为膨胀机输出功率 和机组热效率的增大。在恒转矩模式下,以工质 泵运转频率9Hz为界,膨胀机进出口温度可分为 2个明显的区域:温度稳定区和温度快速下降区。 随着R123质量流量的增大,膨胀机入口过热度减 小,输出功率增大,而系统热效率增大趋势较为平 缓。2种运行模式都存在最大输出功率,同时,试 验结果表明系统输出功率和热效率的实测值明显 低于通过膨胀机进出口温度计算得到的计算值。

《科学通报》[2014-10-08]

活化温度影响竹柳基活性炭性能 及其制备过程中副产物组成

北京林业大学邵琳 琳等以一种常见的环境 修复材料竹柳为原料来 制 备 竹 柳 基 活 性 炭 (WAC),考察了不同活 化温度对WAC性质及 其除污染性能的影响, 同时评估了制备过程中气态和液态副产 物的生成规律与利用潜能。

结果表明,随着活化温度的升高, WAC产率下降,热解油产率上升,而热解 气产率相对稳定。6组WAC均具有较高 的比表面积,最高可达1526m2 ·g-1,但 比表面积值随活化温度的升高呈下降趋 势;WAC的碘吸附值和亚甲基蓝吸附值 最 高 可 达1122.25mg·g-1和415.50 mg·g-1,对重金属Pb2+和硝基苯的最大 吸 附 量 分 别 为9.20 mg·g-1 和4.21 mmol·g-1。WAC制备过程中热解气主 要组分为H2、CH4、CO和CO2,随活化温 度升高,H2和CH4含量上升,CO2含量下 降,热解气的总燃烧热值升高。热解油 的组分较为复杂,杂环类、烷烃类、烯烃 类和有机酸类有机物含量较高,且随活 化温度变化明显,在活化温度为650℃ 时,热解油的燃烧热最大。

《环境科学学报》[2014-10-06]

基于双组分PDF模型的GSP 气化炉数值模拟

GSP气化炉是国内最近引进的西门 子公司开发的粉煤气化技术,由于对其 炉膛内气固反应流动特性认识不足,运 行中出现耐火砖烧穿、合成气含灰过高 等问题。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毕大鹏等 利用数值模拟方法,采用双组分PDF模 型耦合湍流—化学反应、随机轨道法耦 合湍流—颗粒运动,针对GSP气化炉内 多相反应流场建立三维数值模型。

计算结果与实验 值及文献计算结果一 致,表明该模型可用 于GSP气化炉的模拟 计算。研究发现,炉 膛内流场主要分为旋 转射流区、内回流区、 外回流区和管流区。 高温区位于发生氧化反应的旋转射流区 和内回流区上部,而外回流区和管流区 主要发生还原反应,温度较为均匀;炉膛 高度1/3位置处为高温火焰直接冲刷处, 在运行时需重点考虑该位置的热防护。

《化工学报》[2014-10-05]

利用红外相机研究神农架自然 保护区野生动物分布规律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李广良等利用红外相机对神农架自然保护区的 野生动物分布范围和活动规律进行调 查。

实验人员于2010年8—9月和2011 年3—9月,在95个位点分别放置红外相 机,每台相机在每个位点放置时间为1~2 个月。共获得野生动物照片9665张,其 中有效照片536张;有效照片中兽类占 82%,鸟类占18%,经鉴定,兽类有19 种,鸟类有9种。在海拔2219~2597m 的区域和寒温性针阔混交林中拍摄的动 物种数和拍摄率均最高,说明这些区域 的野生动物数量和种类最多。

同种动物在不同的植被型下拍摄率 不同,说明该种动物对各植被型的偏好 程度不同。

对6种最常见兽类和2种雉类的研 究表明:在寒温性和温性针阔混交林中 拍摄率最高的是斑 羚、红腹角雉,在温 性针阔混交林拍摄 率最高的是毛冠鹿, 在寒温性针阔混交 林中拍摄率最高的 是野猪、梅花鹿、红 腹锦鸡,在针叶林中 拍摄率最高的是鬣羚。

《林业科学》[2014-09-25]

(编辑 祝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