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
做项目与做研究

2014 年6 月,我以教学督导员身份 参加学校一个院系招聘面试“试讲会”。 一位年轻人提供了一份精致的彩色个人 简历,列出了在硕博连读的5 年期间参加 的9 个项目名称,包括科技部“973 项目” 和几个部级项目。这让我们有种望尘莫 及的感觉,因为印象里,一般教授们都很 难同时拥有如此多高级别的科研项目。 申请人在校期间获得的个人荣誉也是 “琳琅满目”,有14 项,包括优秀研究生党 员、“三下乡”活动奖等。

但是,当我在简历的成果栏目中搜 寻应聘者在读研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时, 发现得到的结果与前面项目反差实在太 大。有一位性格直爽的教授带有质疑口 吻说:“你参与这么多高级别项目,怎么没 有看到发表对应的‘高级别’学术论文?” 我则委婉地从另一个侧面询问了一下年 轻人的学术理念和对科学研究的理解。 询问他在硕博5 年间是否参加过国际学 术会议,即使在国内召开的“国际学术会 议”,是否用英语报告过研究成果,他如实 告知:没有。实际上在他列出的学术成果 清单中也没有这些基本内容,例如没有一 篇第1作者的英文学术论文。

在我的印象中,在研究生阶段只埋 头做项目,不注重学术研究的现象,例如 上述情况并不是个例。在一些任行政领 导的导师与学术权威们拥有数十甚至上 百人研究生的团队中,由于团队带头人 拥有大量资源,尤其是项目,只需要学生 们“埋头拉车”,不需要他们“抬头看路” (即思考学术问题)。尤其是一些任务紧 迫的项目,有时还需要学生加班加点干。 而且由于带头人整天忙于对外交流和社 会活动,无暇顾及团队内学生们或师生之 间学术交流。所以,在这样的团队中,尽 管研究生参加的项目大(指经费多)、级别 高,但也只是“做项目”,用通俗话说就是 “打工”。当然,在这样的课题组内,如果 有些学生具有很强的自主科研意识和独 立能力,他们会充分利用这些项目及导师 的科研平台资源,勤奋刻苦努力,也会取 得很好的科研成果。否则只埋头做项目, 尤其是一些学术含量不高的项目,哪怕级 别再高,收获依然甚微,这样的研究生在 应聘工作时自然不会有什么优势。

文/刘庆生
作者简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物理与 空间信息学院,教授。
栏目主持人 马臻,电子信箱:zhenma@fudan.edu.cn

(责任编辑 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