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之声·
大学教育不能标准化

大学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什么?简单 来讲是培养人才,如果进一步细化,培养 内容最重要的都包括哪些?可能1000 个人会有1000 种不同的回答,思想、知 识、技能……

为了培养人才,大学教育首先要根 据社会需求设置不同的专业,然后根据 专业制定教学计划,确定课程,再制定每 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如此制定出培养方 案,教学部门和教师按章执行。多少年 来,我们都是按照这个流程培养学生的, 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不好。对于教育管 理部门而言,每门课程越细化、越标准 化、越精致越好,于是便有了不同级别的 精品课程、网络教育精品课程等,各高校 也以获得不同级别、不同数量的课程作 为评价自己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

我们作个假设,针对一个专业,如果 请全国各门课程的名师,将该专业的每 门课程,都做成国家级精品课程,然后以 某个大学为试点,让这些专家们来上课, 前提条件是上课内容必须完全和网上公 布的录像一样。那么请问,这个专业培 养质量究竟如何?

就个人而言,我心里有一个肯定的 答案:那就是90%的学生都难以从这样 的课程中真正受益,如果教学管理环境 比较宽松,可能那10%偶尔旷课的学生 反倒有希望。

原因何在?大学教育是一个系统工 程,我们将其分解后执行,每个部分都很 精确到位,结果整体却达不到应有的效 果,究竟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大学教育首先要培养学生远大的理 想、正确的价值观、高度的责任感、宽广 的胸襟、仁爱的情怀(更不要说起码的礼 仪培养、行为修养等细节了,目前大学生 这方面的素养严重缺失)……一个大学, 如果没有教给学生这些东西,就是严重 的失职,这样的大学几乎可以关门了。 然而,矛盾之处在于,这些基本的素养和 涉及的知识哪门课程会教给学生?即使 个别课程有相关知识,也不够全面系统, 难以达到真正“育人”的教学效果。因 此,即便学 生在大学接 触到的每门 课程都是国 家精品课 程,所有课 程汇总的效 果却难以培养出普遍素质较高的学生! 如果每个老师都能自觉担负起培养 学生人文精神和举止修养等责任,以这些 作为指导思想,在讲授知识的同时,用较 短的时间,顺便讲点“题外话”,对学生从精 神层面加以引导,这才是真正对学生负责 任。每个老师人生阅历不同,感悟不同, 这样汇总起来,一定能给学生更多的思想 启迪。现在大部分高校有督导制度,然 而,这些真正对培养学生有重要作用的 “题外话”,有督导或领导听课时许多老 师却难以自由表达,几乎所有国家级精 品课程的网站录像里也不会涉及。

众所周知,有些精品课程的申请目 的更多是为了完成考核任务,督导和领 导也知道教师个性化的重要。因此,虽 然教育技术在不断更新发展,网络化参 与程度提高,但许多有经验的老师依然 采取传统的方式授课,用他们自身的言 行在影响学生。这也许更有利于学生精 神气质的培养和塑造。

大学教育是不能标准化的,但教育 行政主管部门目前考察的问题却越来越 细,我认为,这是有弊端的。只要学校的 教育方针、原则方向是正确的,具体教材 的选择、课程的实施,不应该一概而论, 应该给予大学更多自主发挥的权利。考 核的事情越多,表面上看是成绩斐然,是 对学生负责,实际上,反而对学生综合素 养的提升造成不利环境。对于大学而 言,教学管理部门的工作也一样需要改 善,不同学科、不同专业有自己的特点, 让学院针对自身特点去因材施教未必是 坏事。当然,适当加强对教师的考核还 是有必要的,尽量让有思想、有知识、真 正对学生负责的老师去上课,此外,还要 注重学生以及社会对教学工作的评价。

李克强总理指出:“政府不该管的坚 决放掉”,这是非常有道理的。大学的教 学管理部门,也要多思考这个问题。培 养学生的事情做了那么多,是否获得了 最佳效果,不负大学真正的使命?

宁波大学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系
教授 俞立平
(编辑 石萌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