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界声音·
教育固然需要适应市场需求并且经
过市场调节,但教育并非仅仅服务市场,
而是服务整个社会!从历史文化长河的
绵延来看,教育可以延续到永远,而市场
仅止存于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应该比市
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如果教育只能俯
首贴耳听从“市场指令”,那才是教育的
堕落、文明的悲哀。
——华中师范大学原校长章开沅
《科技日报》[2014-09-10]
 图片来源:中国广播网
我国目前有19个核反应堆,才占了
全国电力的2%,我国核电不是多而是
少。对于核安全问题,认真分析国际的
核事故,可以在技术和管理上齐下手,把
核电搞得更安全。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
核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杜祥琬
中国广播网[2014-09-23]
过分看重排名对大学的影响很糟
糕,美国最好的大学甚至会抵制排名,希
望中国大学有不在乎排名的自信。我对
博雅学院本科生的期待是,他们能够在
大学奠定广阔的基础,毕业后成为想成
为的任何人才。大学生的人生榜样不是
亿万富翁,而是学富五车的大思想家、大
学问家。
——中山大学博雅学院院长甘阳
《南方日报》[2014-09-23]
阅读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开阔视
野,还在于从中提升与充实自己的情怀
与气质。我想不仅仅是科技工作者,不
管将来从事什么职业,情怀与气质都将
影响一个人最终能达到的高度。做科研
需要专注与坚持,需要发自内心喜欢,否
则很难心无旁骛地坚持下来。我做博士
的时候,我的同屋劝我转行做经济——
这对学数学的人来说太平常了,收入何
止翻几番!但我从没想过转行,因为纯数学是我的兴趣所在。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
副校长席南华
《光明日报》[2014-09-23]
20年后的学术大师大都应该出自现
在的青年教师(有人昵称“青椒”) 之中。但
如今的青年教师现状的确不容乐观,主要
表现在3个方面:资源少,知名度低,社会
认可度差。其主要原因是,现在“青椒”们
普遍面临着“竞争强、压力大、经济条件困
难”等问题。他们自身也存在着经验少、
定位模糊、专业方向不明等缺陷。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铁铮
《中国科学报》[2014-09-25]
人 一 生 中 的 黄 金 创 造 期 一 般 在
26~46岁之间,诺贝尔奖获得者出成果
的年龄平均在46岁左右。因此,重视青
年科研人员,为其创造良好的环境,是人
才战略的根本。但在我国,无论初级还
是中级岗位青年科研人员,学术地位目
前普遍太低,起步(条件)差。他们在高
校大都只能任讲师,被琐事所累,成才之
路缓慢,这也是一种资源浪费。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林业大学
野生动物资源学院院长马建章
《光明日报》[2014-09-25]
当雾霾已经到严重程度,部分城市会
选择洒水解决,但如果雾霾已从光化学反
应转为液相反应的时候,其实靠洒水抑制
扬尘并不正确,而只会加重雾霾。治理思
路上要有时空的选择——正常情况下有
道理,在特定情况下可能没有道理。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贺克斌
中国新闻网[2014-09-25]
在对本科生的专业知识教育方面,
我国大学普遍存在课程陈旧、教材老化、
跟不上时代的问题,加之教师不投入教
学、不认真备课,不把学术研究中取得的
成果用到教育教学中,导致不少大学生
认为大学学习“学难致用”,“必修课选
逃,选修课必逃”成为大学一景。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
《中国科学报》[2014-09-25]
科研工作一定程度上属于“自娱自
乐”,通过一番挣扎和探寻,最终获得某种突破性的成果,并从求索的痛苦中解脱出
来,这是一种“深层次的愉悦”。再比如写
一篇高质量的论文,希望在高水平期刊上
发表。一开始被拒掉很痛苦,或者需要重
新做实验、补充数据,最终过了这个坎儿,
发表了,很多同行引用你的文章,关注你
的工作,和你交流,这就是成就感。
——北京大学工学院材料系教授
占肖卫
《中国科学报》[2014-09-26]
在野外,一棵树的叶子上下都不一
样。如不亲临现场,永远都搞不清楚。
有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做起研究来才得心
应手。植物资源不仅对植物科学研究有
价值,而且对国家的经济建设也意义重
大,一种植物、一个基因可以改变一个国
家的命运。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
邢福武
《中国科学报》[2014-09-26]
科研是为了什么?在高校,教师当
然是主要的科研力量,但科研更应该成
为教学的后盾。科研和教学本应密切相
关、不可分离,但现在好像不是这样。教
学才是老师的天职。这对任何教师来
说,都是颠之不破的真理。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大学
造山带地质研究所所长张国伟
《中国科学报》[2014-09-25]
 图片来源:资料图
在大学生活开始之前,我希望大家做
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唤醒”内心深处
的梦想!走过这座令人感怀的“思源之
门”, 愿同学们谨记“饮水思源、爱国荣校”
的校训,以家国情怀济天下,博雅厚德。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
校长张杰
《中国科学报》[2014-09-22]
(编辑 石萌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