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
别样的传教士

看到《寻找·苏慧廉》是被它的推荐 导语所吸引,但并没有对这本书抱有太 大希望,因为既不是我所熟悉的作者,也 不是我所熟知的传主。但是它的副标题 告诉我,这是我喜欢的领域——传教士 与中国。传教士因为同中国屈辱的近现 代史紧密相连,总是能调动我们强烈的 民族自尊心,让人想起轰轰烈烈的义和 团运动以及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

关于传教士在中国的生活以及思 想,即使国外学者写的关于著名传教士 的研究作品因为受到研究体例等方面的 限制也无法进行全面展示。比如德国柯 兰霓著的《耶稣会士白晋的生平与著 作》、法国伊夫斯等著的《耶稣会士张诚 ——路易十四派往中国的五位数学家之 一》都是用严谨的论著体例考证传教士 的生平及其在思想上的变化,虽史料充 足,终因缺乏故事性而与中国传统阅读 习惯中的传记相去甚远。这本《寻找·苏 慧廉》却用不一样的表现手法,给我们展 示了一个不一样的传教士的一生和他的 精神世界,从而给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 传教士真实生活的窗。正如沈昌文在 《是与不是》这篇小文中讲道,游走在各 种体裁中间的文章也许是吸引人的好文 章。我想,这本游走在历史、游记、传记、 评论、研究论文中的《寻找·苏慧廉》从可 读性来看是本好书。

《寻找·苏慧廉》这本书并不是从大 众熟知的传教士着手,而是通过一个大 家并不熟悉的“小人物”切入,管中窥豹 式地描写了传教士的生活,无论是传主 还是写法都让读者觉得新鲜。家喻户晓 的传主的传记固然可以吸引大众的阅读 兴趣,但是,不为读者所熟知的传主的传 记却可以从更生动、更平民化的生活中 细致地刻画出另外一种有血、有肉、有情 的历史。

这本书不同于国内大多参考其他学 者研究文献的研究著作,而是作者沈迦 用了六七年时间,到传主足迹所至之处 认真收集最原始的一手资料,采访同传 主相关的可复原历史的人物,用心所做 的一本书。英国,中国的温州、太原、上 海、香港、澳门这些苏慧廉足迹所至之处 都留下作者的身影;英国国家图书馆、英 国国家档案馆、大英博物馆、牛津大学图 书馆、剑桥大学图书馆、香港大学图书馆、 台北胡适纪念馆、台湾大学图书馆、哈佛 大学图书馆、康奈尔大学图书馆、明尼苏 达大学图书馆,这些可以查到苏慧廉资料 的地方都留下作者的借阅记录。可贵的 是,这些研究全部是作者自己支付费用完 成的,不是为了完成一个研究课题,而是 为了完成一个信念。这对于从事研究的 人来说也是一次纯粹的精神之旅。

在此之前我并不识苏慧廉,在此之 前我对传教士的印象停留在科技史的书 本里,那只是一个个将西学带到中国的 名字。然而,在看完这本书之后,眼前浮 现的是一个对中国有深厚感情的传教士 传奇的一生。他从少年的意气风发到暮 年苍老的背影都清晰起来。我们感到了 苏慧廉初来传教时面对完全陌生的环境 和文化的无助,他为了拯救温州百姓的 灵魂和身体而一次次扩建医院的辛劳, 为了发展山西教育而作出的努力以及回 到英国后仍然为中国文化传播而做的功 德。重要的是,它从另一个角度描述了 传教士经历的甲申教案、庚子教案、义和 团运动,感受到了他们作为一个“人”所 感受到的无助——虽然之前在历史教科 书上读到他们狼狈逃跑时感到多么扬眉 吐气。通过苏慧廉,之前的传教士形象 在我心中也丰富起来,自此他们不再是 一个个相似的脸谱,也不再是一串串冰 冷的名字。

虽然在科技传播领域的认识传统 中,传教士用科技作为手段达到传教的 目的,被认为并无真正让中国通过科技 富强之意。作为整体的认识,这些观点 并无太多偏差,国内对传教士的研究也 大多证明这些论证的科学性。在这本书 中我们却能感到一个传教士对中国的热 爱,他不止一次地呼吁要为这个国家做 些实事,兴办医院和教育。他说,中国给 了我们茶,我们却给了他们鸦片,英国亏 欠中国太多了。这种呼吁不仅仅是口 号,而是落实在了他所做的每件事情 上。苏慧廉,是一个别样的传教士。同 时,谁又能否认,每一个“苏慧廉”都不可 能是一个别样的传教士呢?


沈迦,著。新星出版社,2013年2月第1版。定价:48.00。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史学书籍,从 思想层面来看,它在一些地方也触动着 我们反思在科技发展中应有的理智。书中提到,苏慧廉曾在《拓荒布道》一书中 描述他最初不愿来中国布道的想法,“因 为传教士居然到世界上最现实的民族面 前出售一个纯粹的理论,这个理论不能 给他们带来现世的利益”。这是一个年 轻人听到“中国”这个国家时最初的想 法,我们且不评价这种想法是否正确、中 华文化到底是否可以用“实用主义”来概 括,但是对于我们经常会思考的“钱学森 之问”,若从这个角度去解释也许会有容 易理解的答案。不重视基础和对纯粹真 理的追求,只重视短期利益和眼前利益, 应该也是当下中国科技发展的瓶颈所 在。就连苏慧廉的女儿也指出,“东方在 很短的时间内接受了我们几个世纪的科 技积累,也就是说,东方突然就与爱因斯 坦面对面了,而在此之前,他们尚不知牛 顿为何方神圣”。我们在看到今天科技 发展现状的时候,需要扪心自问,是否跳 级过快而并未打牢根基呢?

当然,还值得指出的一点是,本书作 者因受祖母影响而信仰基督教,使得本 书充满对传主崇敬的感情,这使本书增 色,但同时也使本书局限在个人的感情 中而缺乏更加理性的判断,包括对历史 事件和个人。虽然其中也提到有些在山 西大学堂任教的教员对苏慧廉有微词, 但并未对苏慧廉的性格和处事等方面做 全面的刻画和描写,这也许是中国式充 满感情色彩的传记的共同弱点。

假使我又见了你,隔了悠长的岁月,
  我如何致意?
  以沉默,以眼泪。

——拜伦
文/陈晓红
作者简介 中国科普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栏目主持人 尹传红,电子信箱:asimov@126.com
(责任编辑  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