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工作大家谈·
努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工业文明正在向生态文明过渡。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以“大 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题独立成篇地系统论述了生态文明建 设,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新的历史高度。报告明确指出,生 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要求把 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 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1. 从“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明确生态文明战略地位

2007 年,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总结了生态文明的建 设成就,把生态文明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目标。 紧接着,他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精神班开班式上所 做的7.23 重要讲话中,再一次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指出了明 确的方向。在十七大建设生态文明的号召下,生态省、生态市、 生态县建设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在此基础上,通过总结生态文明理论的研究成果以及典型 地区“生态文明模式”的实践经验,十八大报告将国家发展战略 正式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 生态文明齐头并进的“五位一体”新格局。报告强调,生态文明 建设与其他“四个建设”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要深刻融入 和全面贯穿到其他“四个建设”中,贯穿到国家发展的各方面和 全过程。

“五位一体”战略,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总体 布局实施,是新的“中国道路”,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它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 从“依赖事后”到“重视事前”:转变生态文明建设思维

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历史过程。 虽然从国家政策层面来说,我国的生态文明事业已经全面兴起, 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也已经被确定为国家的基本国策,但是,就 社会实际运行模式来讲,依然是依靠工业文明的运行逻辑,带有 明显的粗放印记。因此,在向生态文明模式过渡的过程中仍有 很多功课要做。

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历史过程。 虽然从国家政策层面来说,我国的生态文明事业已经全面兴起, 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也已经被确定为国家的基本国策,但是,就 社会实际运行模式来讲,依然是依靠工业文明的运行逻辑,带有 明显的粗放印记。因此,在向生态文明模式过渡的过程中仍有 很多功课要做。

保护自然资源的措施要变。这里的问题主要在于,现在我 们的生产方式仍然主要遵循“原料—产品—废料”这一非循环、 线性的生产方式。在这样的生产中,发展和运用科学技术提高 资源利用率和节约,只能达到局部的效果,或延缓资源全面枯竭 时候的到来,但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短缺的问题。生态文 明时代需要超越这种线性非循环模式,依据矿产资源有价值的 观点,遵循生态学整体性思维,创造“矿产—产品—资源再生—产品……”的非线性、循环的生产模式,通过“资源再生”实现地 球资源可持续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3. 从顶层设计到全民参与:建设生态文明推进机制

首先,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科学而严肃的系统工程,必须以 科学规划为指导,严格执行国土空间规划。目前我国基本建立 了由主体功能区规划、环境规划与各专项资源规划构成的规划 体系,但是我们不仅要重视规划设计的合理性,更应加强规划的 实施管理,在增强规划间的系统性和协调性上下大功夫。按照 科学性、长期性、战略性、系统性的特点和要求,研究编制生态文 明建设规划:科学分析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条件、优势和劣 势、前景和风险;科学确认生态文明建设原则和目标、路径和模 式;科学界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科学把握生 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和重点措施;明确规划的地位和作用,必 要时需要经过同级立法机关通过。

其次,牢牢把握以制度落实规划,以制度保障成果,十八大 报告提出有关生态文明建设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加强生态文 明制度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和目标相比,我国现行制度 还存在诸多问题和缺陷:资源制度方面,资源性产品价格不反映 资源的稀缺程度,资源产权边界不明晰、权能不健全、流转不顺 畅,资源税费结构不科学、标准不合理、效果不理想;环境制度方 面,环境评价还主要停留在项目层面且评估的客观性、公正性有 待提高,环境污染付费制度仍未全面落实,环境信息公开机制仍 不健全;生态制度方面,生态补偿制度尚未全面建立,生态保育 动力机制严重缺失;国土管理方面,制度缺失或落实不到位,国 土开发失序、开发强度失当、整治格局失衡等问题突出;在体制 机制方面,存在多头管理、管理无序、协调不畅等问题。为此,迫 切需要加大制度创新力度,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有序、健 康、有效地推进。

最后,生态文明建设需要顺应民意、汇集民智、动员民力。 我国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不断提高,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主 体,也在不断加深对于社会责任的认知,世界自然基金会调查表 明,在被调查的企业中,环境保护(98%)已经被认为是企业社会 责任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基本具备了生态文明建设全民参 与的社会基础。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动员参与机制,充 分利用各类媒体,全面客观介绍资源、环境、生态国情及资源环 境生态破坏严重后果,加强生态文明理念教育,提高公众对于生 态文明建设的认知度、认同感、参与度;创新公众参与方式和渠 道,使广大公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高 度重视和发挥非政府组织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营造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社会环境。

文/陈海春
作者简介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本栏目专门刊登就促进科学技术发展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欢迎国 内外科技工作者投稿。
(编辑  祝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