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江项目看WWF的工作特色
孙孟新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北京1000396
摘要: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诞生于1961年,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生态环境类国际非政府组织。在半个多世纪从事全球生态 治理的活动中,WWF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WWF在中国开展的长江治理项目中,选取1999年开始的西洞庭湖保护项目、2002 年启动的WWF-汇丰银行长江项目2个典型案例,分析了WWF在中国进行生态治理时对理念的重视、保护与发展共进等工作 特色,探讨了WWF开展生态治理活动的启示。
关键词世界自然基金会     生态治理     长江治理项目    
Features of the Ecological Governance Activity of WWF as Seen from Its Yangtze River Program
SUN Mengxin    
School of Humanities,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100039, China
Abstract:As the largest international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engaged in the global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the1961-born 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 (WWF), during its ecological governance practices worldwide over the past decades, has accumulated a great deal of experiences in the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and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applying these experiences to China, WWF has demonstrated high adaptability and flexibility in accommodating China's specific situation, and this could be seen in its adherence to advanced conceptions, and also in its approaches in conducting specific projects. In the past years, WWF has made a remarkable progress in its participation in China's ecological governance, and has gained applauses from the relevant Chinese stakeholders. This paper analyzes two typical cases among the many projects in WWF's Yangtze River conservation program, and summarizes the outstanding features of WWF in conducting ecological governance activities in China. On basis of this, the paper provides some lessons that China could learn from this organization.
Key words: 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 (WWF)     ecological governance     Yangtze River conservation program    

世界自然基金会(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WWF)诞 生于1961年,其使命是遏止地球自然环境的恶化,创造人类 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未来,主要致力于保护世界生物多样 性、确保可再生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推动降低污染和减 少浪费性消费的行动等。经过50余年的发展,如今WWF已 拥有一个由28个国家机构、21个项目办公室及6个附属会员 组织组成的全球性网络,在北美洲、欧洲、亚太地区及非洲开 展工作[ 1 ]。截至2013年4月,WWF在6大洲的153个国家发 起和完成了约13000个环保项目,资金投入逾100亿美元[ 1 ]。 目前WWF有近1300个项目在运转,涉及淡水保护、森林保 护、气候变化、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贸易等多个领域[ 1 ]。这些项 目大多数是基于各地实际问题,而且其中许多项目已融入当 地发展,成为当地经济或社会发展的一部分。WWF已经成 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生态环保类国际组织。

1980年,WWF在中国开始进行大熊猫保护活动,是当时 中国邀请来从事生态保护活动的第一个国际组织。1995年 前,WWF在中国的工作重点是支持大熊猫保护,活动内容相 对比较单一,未在中国设立固定的项目办公室。1995—2000 年,WWF在中国的业务扩展到淡水保护、能源、气候变化、环 境教育和森林保护领域。随着工作内容的拓展、工作地域的扩大,以及与中国有关方面交往的增加,WWF于1996年在北 京正式成立了中国项目办公室。2007年10月26日,WWF在 中国民政部登记为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办事处,性质 是非公募基金会。这是第一个在中国正式登记的国际非政 府生态环境组织。WWF北京办事处设立后,随着保护项目 的不断增加,出于项目管理工作的需要和对中国生态地区分 布的考虑,WWF先后在长沙、昆明、武汉等9个城市设立了项 目办公室[ 1 ]

WWF在中国的项目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少到多的发展 过程。据2013年统计,WWF北京办事处成立十几年来,在中 国共资助开展了100多个不同种类、不同主题的保护项目,投 入总额超过3亿元人民币[ 1 ]。通过这些活动,WWF已成为中 国生态治理事业中一支发挥着独特作用并为中国政府所认可的力量。其所开展的长江保护项目,是该组织在中国开展 的涉及地域最广、部门最多的项目之一,从中可以看到WWF 工作中的一些突出特色。

1 WWF长江项目典型案例

长江流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区域之一,是 大熊猫、江豚、雪豹等物种的家园,全流域的国内生产总值占 全国的40%。但是,在过去几十年间,随着重工业的发展、水 坝建设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长江成为世界上受污染和破坏 最严重的河流之一。此外,气候变化导致的冰川融化、海水 入侵、降水分布变化等,都给长江流域的生态保护带来了挑 战。图1显示了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所受到的种种威胁[ 1 ]

图1 长江流域所受生态威胁示意(来源:WWF中国网站[ 1 ]

为了保护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在过去30年,WWF在长江流 域开展了100多个保护项目,总计资金投入3500万美元[ 1 ]。这 些项目总称为“长江项目”,但每个具体子项目各有名称。在 长江项目中,WWF积极倡导流域综合管理,恢复河湖自然生 态,确保饮水安全。通过与中国政府的合作,WWF推动长江 中下游40个自然保护区建立了湿地保护网络,164万hm 2湿 地得到有效保护。此外,由WWF推动建立的“长江论坛”于 2005年召开了第一次会议[ 2 ],有27家单位与会,为政府、国际 组织、学术机构提供了一个共同讨论长江保护与发展的平 台。

在WWF长江流域诸多保护项目中,1999年开始的西洞 庭湖保护项目、2002年启动的WWF-汇丰银行长江项目是较 能体现其工作特色的典型项目。

1.1 西洞庭湖保护项目

位于湖南省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的青山垸,在1999年退 田还湖政策实施后,5800多人失去了土地生产基础,对生计 产生一定影响,非法及过度捕捞、猎鸟、无序放牧等都严重干 扰了鱼类洄游和鸟类栖息,不仅大大增加了西洞庭湖自然保 护区的工作压力,还加剧了农民与政府的冲突、农民与保护 区的矛盾。WWF在西洞庭湖开展了湿地恢复项目,积极帮 助当地寻找解决方案[ 3 ]。西洞庭湖保护项目初始阶段,采取 了发展网箱养鱼、建立环境教育中心、加强巡视巡护等方式, 并对此提供经济支持,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湿地保护和周边 社区大多数居民生计之间的矛盾。为了寻找一种双赢、可持 续的解决方案,WWF引入了保护区和社区共管的概念,主旨 是使保护区内的农民都可以成为湿地保护的受益者,进而成为维护者,从而实现湿地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从这一理念出 发,WWF推动成立了由县林业局、水产局、旅游局、公安局、 环保局、水利局参加的共管领导小组,下设由西洞庭湖自然 保护区及相关镇政府和社区代表参加的共管委员会,共管委 员会下设水产资源组、野生动物保护组、生态旅游组、环境检 测组。以水产资源组的工作为例,共管委员会组织社区人员 入股进行集体养殖捕涝,统一销售后按股分红;共管委员会 还从每年的收益中为保护区提供20万元资金,用于加强保护 区巡护、管理和建设。保护区共管为社区带来了直接的经济 效益,最初入股1万元的农户每年都可以得到1万~2万元收 入。这使当地农民、渔民意识到生计改善与自然保护密不可 分,激发了其自觉保护自然资源和景观的积极性。他们不仅 自觉按章作业,还积极制止、举报违反保护区规章的行为,从 而使保护区的综合管理水平有所提高。保护区与社区共管 带来的环境效益也令人瞩目,随着保护区内生态状况的不断 改善,实施共管后当年就有3万只水鸟返回垸区,其中有些是 30年未见的鸟类。

1.2 WWF-汇丰银行长江项目

2002年5月28日,WWF与武汉市人民政府签署5年合作 协议,正式启动以“重建江湖联系,恢复生命网络”为宗旨的 WWF-汇丰银行长江项目,计划在5年内恢复至少一个湖泊 (涨渡湖)与长江的联系,推动长江生命网络的恢复,促进当 地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 ]。在合作协议中,武汉市人民 政府委托武汉市林业局为项目协调机构,代表武汉市政府协 调项目的实施工作,其他相关部门在各自职能范围内协调、 配合、支持示范项目的开展,同时对示范点给予政策和财力 扶持。WWF将根据涨渡湖实际情况,与当地政府和群众一 起探索有前景的湿地替代产业,让当地社区从保护中获得经 济利益,实现湖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次,配合地方政府在 涨渡湖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恢复和改造适于鱼类和鸟类栖 息的生态环境;最后,通过“灌江纳苗”等措施,建立既利于生 物多样性保护又利于防洪减灾的江湖之间生态与水文有效 联系的模式,恢复涨渡湖与周围湖泊之间、涨渡湖与长江之 间的联系,实现生态、社会、经济方面的综合效益,并使之成 为长江中游建立江湖联系、恢复湿地的一个典范。项目还包 括政策和基础研究、宣传教育与推广、合作伙伴网络建设等 内容。实施过程中,WWF与相关单位开展了一系列“重建江 湖联系、恢复长江生命力”的工作和保护“千湖之省”湿地的 工作,特别是在项目示范点,WWF与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一 起开展多层次、多部门、多学科的合作,从湿地保护和保护区 建设、水生生物保护和江湖联系、农(渔) 民转产和社区发展 等方向实施长江中下游湿地保护,取得了显著效果。

2 从长江项目看WWF的工作特色

从WWF长江项目概况及其中2个典型案例,可以初步归 纳出WWF在中国从事生态治理的工作特色。

2.1 倡导先进理念,贯彻先进理念

WWF的工作特色之一是重视理念、理念先行。WWF很 早就指出,河流也有生命,其生命力来自于干流与支流和湖 泊、湿地的“血脉”沟通、自由流淌形成的独特系统。河流是 流域内所有生命形式的发源地和载体,而人类只是河流生态 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流域不仅包括河流水生生态系统 本身,还包括与之关联和作用的其他生态系统,如山地、森 林、草地、湖泊、湿地、农田、村庄、乡镇和城市。过去人类治 理河流多以防洪、发电、供水、航运、灌溉等为目的,重视河流 的经济价值而忽视了河流的生态价值。而河流生态过程与 功能的破坏,反过来也会抑制或破坏河流经济功能的发挥[ 5 ]。 这些认识也应用到了长江项目。

在参与长江治理之初,WWF就提出了“河流系统本身就 是一个完整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理念,并以 此为指导来从事治理活动[ 5, 6 ]。这一理念是该组织在进行淡 水治理的活动中一直倡导的理念之一。WWF从其在全球推 广河流流域综合治理的大量实践中得出结论,流域综合治理 必须要从全流域的角度出发,以流域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和 联系为基点来管理流域内的水资源。这才是进行长江流域 综合治理,推动流域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 5 ]。 长江流域面积大、涉及人口多、经济开发程度高,这些都决定 了只有实施有效的全流域综合管理,才能从根本上保护长江 的生态系统。据此,WWF与有关方面分别在长江上中下游 开展了森林、湿地等典型生态系统保护、综合管理与合理利 用等示范项目,并结合中国退田还湖、退耕还林还草等政策, 明确提出把确保实现防洪安全、饮用水安全和生态安全作为 长江流域综合管理的三大目标,以重建长江的河流生命网 络,恢复长江的生命活力[ 3 ]

按照“完整生态系统”的要求所进行的流域综合管理,需 要通过跨部门与跨行政区的协调,开发、利用和保护水、土、 生物等资源,最大限度地适应自然规律,实现流域的经济、社 会和环境福利的最大化以及流域的可持续发展。这并不等 于把水资源、水环境、水土流失等要素进行简单的叠加,而是 在利益相关方广泛参与的基础上,通过系统方法和综合性措 施重建生命之河的管理机制。在把这套先进而系统的理念 应用到长江项目时,WWF进一步提出了“生命之河”、“为河 流让出空间”、“为湖泊让出空间”等理念[ 7, 8 ],把长江作为一个 整体系统来设计具体项目,而且在执行各个具体项目时也充 分考虑到整体的要求。这在WWF-汇丰银行长江项目所确 定的目标中也有体现。这些目标包括:重建湖泊与长江的联 系,推动流域综合管理,减轻洪涝灾害,恢复湿地生物多样 性,同时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目标本身即体现了很强的综合 性和系统性。

2.2 多方协调,搭建优势互补的合作平台

对在中国开展生态治理活动,WWF曾在其保护项目的 实施中提出这样的基本理念:“自然保护是公益事业,需要政府部门、社区自主力量和经济力量的共同参与。只有三者各 司其职,才能从不同的角度完善社会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 步和自然发展的良性循环。” [ 9 ]这一理念在长江项目中的体 现,是在与各利益相关方协调后建立起来的合作机制。

由于长江保护问题的跨领域、跨部门特点,WWF在开展 工作时需要而且能够在各相关利益方之间直接建立起联系, 并在其中发挥沟通、协调甚至是联合的作用。在许多具体项 目的执行中,WWF都成功地动员起各相关部门、机构、企业 乃至社区的力量,各司其职,共同完成保护任务。这使国内 许多过去从未有过什么合作的部门,甚至存在不和谐因素的 部门,也能够共同合作。例如,在WWF的建议和资助下, 2004年成立了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流域综合管 理课题组,通过调查研究提出了“推进流城综合管理,恢复中 国生命之河”的报告,推动了长江新一轮流域综合规划的开 始;2005年,WWF推动创建了“长江论坛”这一平台,邀请来 自水利部、国家环保总局、国家林业局、交通部、农业部、长江 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及长江干流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政 府共27家单位的高层代表共商长江流域保护与发展大计。

WWF的桥梁作用在中国相关部门之间存在“扯皮”现象 时尤显可贵,有助于将彼此间的推诿最小化,而将彼此间的 合作最大化。因为长江流经很多省份,所以其综合治理离不 开国家相关部门和各省之间的通力合作。在与各相关方的 合作中,WWF基本上能做到取长补短、相互配合。无论合作 对象是什么性质的机构,该组织能够做到与对方积极协同。 在此过程中,WWF不是去告诉对方“怎么做”,而是和对方 “一起做”[ 10 ],这就最大限度地推动了合作伙伴之间,尤其是地 方政府和当地资源使用者之间的互动,激发起不同利益相关 方参与河流保护的潜力。这样做的结果,使得WWF长江项 目成为了各利益相关方之间成功合作的一个范例。

2.3 强调保护与发展共进,注重改进民生

保护与发展共进是WWF保护工作的一个突出特色,其 特点在于给予当地经济发展和民计民生充分重视。在西洞 庭湖项目初始阶段,在发现扶持网箱养鱼、建立环境教育中 心、加强巡视巡护等方式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湿地保护和周 边居民生计之间的矛盾后,WWF引入了保护区和社区共管 的概念,其本质在于将保护与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湿 地的可持续保护。保护区共管的措施为当地居民带来了直 接收益,使当地农民、渔民意识到,他们的生计改善与自然保 护并不矛盾,而是密不可分。有了这样的认识,社区居民对 保护工作的参与和配合就成为主动的行动,形成了良性循 环,也提高了保护区的综合管理水平。

在WWF-汇丰银行项目中,通过替代产业、灌江纳苗及 生态恢复与改造等措施,WWF与当地社区共同探讨湿地多 种可持续利用模式,恢复长江与示范湖泊的生态和水文联 系,同时推动小流域综合管理、防洪减灾、恢复生物多样性, 促进经济发展。在与湖北、安徽等各级地方政府及社区的合 作下,17个主要的长江中下游湖泊与长江干流重新相连。这不但改善了供水、增加了野生生物和鱼类的种类,还提高了 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其中对洪湖的治理改造将其污染降 到很低的水平。在不到1年的时间内,湖水再度达到饮用水 标准,全球濒危鸟类之一的东方白鹳重返洪湖[ 4 ]

2.4 结合项目所在地特点,创新项目方式

WWF在全球50多个流域开展湿地与淡水保护及流域综 合管理示范工作,包括一些著名的大湖、大河,例如流经16个 欧洲国家的多瑙河,因此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12 ]。1998 年中国南方洪水之后,湿地和淡水生态系统保护成为WWF 在中国的主要工作领域之一,其中就包括长江项目。WWF 在开展长江项目的过程中,一方面依靠过去所积累的有关经 验,另一方面也十分注意结合地方特色,在项目方式的设计 与具体执行中不拘一格、时有创新,体现出对可持续发展等 理念的高度重视及对中国国情的切实考虑。例如在西洞庭 湖项目实施过程中,WWF与有关方面的协调及有关工作方 式的创新都很出色,尤其是保护区与社区共管的办法。

在中国现有的社会经济状况下,自然保护的主要目的是 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也要顾及各利益相关方的权益 维护及自身发展。“保护区与社区共管”方法就是一条经实践 检验了的可行的办法。对于这一方法,过去不少地方的管理 部门虽然知道其概念,但没有进行过任何实践,因此不知如 何开展。在WWF的引领下,“社区共管”由概念变为现实,这 一方法受到了当地群众的欢迎,而且在我国其他地区也可以 适用[ 9 ],因此是很有意义的做法。

2.5 重视后续工作,实现可持续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项目实施后,WWF继续关注后续工作的开展,并进一步 宣传有关理念。2007年3月22日“世界水日”到来之际, WWF发布“全球面临危险的十大河流”报告[ 11, 12 ],指出,受气候 变化、污染等因素的影响,世界上的一些主要河流正面临日 益严重的危险,其中就包括长江。报告重点指出长江面临的 最严峻的威胁是水污染,而污染问题对长江流域的经济安全 也会带来严重的威胁。长江的淡水资源占全中国总量的 35%,如果这35%的淡水资源被污染而无法使用,将给沿江经 济的发展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对中国经济的崛起和中国社 会未来的可持续性发展也将是一个灾难,因此,长江的持续 治理意义重大。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下,长江保护就不再是一 个短期行为,而是一个长期的、可持续的活动。

项目的可持续开展离不开公众的配合。为使公众理解 相关理念和做法,WWF采用了多样化的宣传与环境教育活 动,来促进公众对长江的了解和对有关做法的理解,从而使 其参与到保护长江的活动之中。WWF的环境教育一直开展 到社区,目的在于提高最基层群众的生态意识,并引导其参 与生态保护。

2012年,WWF对长江项目的推进又有了新的进展。 2012年6月15日,WWF与汇丰银行宣布,未来5年双方在中 国的合作将重点推动长江中下游区域的水资源保护和可持 续利用。2012年9月23日,WWF与长江流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在上海举行双方第3个5年(2012—2017年)合作备忘 录签字仪式[ 13 ]。双方回顾了第2个5年合作,一致认为通过双 方的共同努力,在长江豚类保护、生态渔业示范点建设、灌江 纳苗和生态调度、湖泊生态渔业意识宣传、2010年上海世博 会长江生物展示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推动长江流域 水生生物资源养护、维护河流健康、促进水生生态系统功能 发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下一轮5年合作期内,双方 将致力于完善水生生物保护政策体系,推动水生生态环境的 有效保护,确保河流系统的健康稳定及其生态功能的全面发 挥,实现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这些 都是使长江领域实现可持续保护的可喜进展。

3 WWF长江项目的启示

在长江项目中,WWF注重对先进理念的倡导,注重先进 理念在现实中的应用,结合项目实际情况以及中国国情,通 过有效的沟通与协调,形成了多方面、多层次共同参与治理 的局面,初步实现了可持续治理的目的。

3.1 先进的理念是项目的支撑

从长江项目,可以看到在中国的特定条件下WWF对生 态治理相关理念的不遗余力的倡导和推动。无论是总体上 的“河流本身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是具体项目中的 “保护与发展共进”,都体现了该组织理念上的先进性以及先 进理念对项目的有力支撑。

在保持先进性方面,WWF通过保有一个世界级的、不断 更新的专家库,保障了其专业上的先进性,并把先进的知识 应用到其开展项目的世界各地,包括上述项目。WWF的组 成人员以专业人员和有专业背景的人员为主,其中包括生态 领域的专家。他们熟悉生态治理中的具体问题,了解国际生 态保护的现状,具有雄厚的专业知识背景,为WWF提供了强 大的专业支撑,使该组织能够针对不断发展变化的国际生态 保护状况提出新的理念、采取有效举措。WWF也正是通过 倡导并践行一系列先进的生态理念,例如可持续发展的理 念、低碳理念等,使自己走在世界生态环保的前沿。当然,如 果WWF能够与中方有关部门合作,共同宣传、倡导其先进理 念,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3.2 沟通与合作是工作的基调和项目成功的保障

在开展具体保护工作时,WWF非常重视与相关方面的 沟通,强调彼此间的合作,并不遗余力地去推动合作。可以 说协同与合作是其工作的基调,也是其项目成功的保障。

WWF认为,开展保护工作,从来不是靠自身单枪匹马的 努力就可以奏效的。如果不能将自己的保护目的、意义和路 径与项目所在地的各利益相关方充分沟通并争取对方支持 的话,那么即使投入再多的资金,保护效果也没有保障。反 之,在相关方面理解了WWF的意图和办法后,往往会伸出援 手,给予支持。这种支持有时是配套资金的形式,有时也可 能是人力、设备等方面的投入。在某些由该组织主导的项目 中,WWF往往能够出色地调动各种有生力量,形成合力,取得成效。“长江论坛”的成功举办就是一个例证。

3.3 对利益结合点的把握是项目开展的杠杆

由于生态保护本身综合性的特点,任何生态项目都必然 会涉及到不同的利益相关方。在开展项目的过程中,WWF 善于在各相关方之间找到利益的结合点,并以此为杠杆,巧 妙地“撬动”项目各相关方面的积极投入,其中包括政府部 门,也包括社区居民。这样做的结果是各利益相关方也积极 行动起来,各方面分工协作,各司其职,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保 证项目的顺利开展。这里,利益结合点的确定是一个关键因 素,这有赖于对项目的充分调研和准备,也有赖于经验的积 累。但只要找好这样的结合点,就能够事半功倍。

3.4 创新是保持先进的手段

对任何一个组织的发展而言,如果缺乏创新,必然影响 到其前进的步伐。恰恰是各种形式和多个层面上的创新,使 得WWF得以保持自身的不断发展,也在公众中保持着一个 较好的形象,有时甚至还能令人耳目一新。这方面,笔者认 为其最为突出的当属项目开展的方式方法上的创新。每一 项保护工作都有其基本方法,但在与项目所在地的具体情况 相结合后,对基本方法可能需要加以修订、调整或补充,以使 其适应当地的特定情况,包括我们所说的国情。在这一过程 中,WWF表现出了很强的创新能力。该组织从不拘泥于任 何固定范式,而是大胆创新适用的模式和有效的办法,真正 做到了“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这一点对任何部门、机构都 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4 结论

在参与中国生态治理的过程中,WWF做到了在先进理 念指导下的实质性参与,体现了很强的、建设性的合作精 神。中国与WWF应主要加强以下4个方面的合作。

4.1 注重对先进理念的研究、采纳和吸收

作为世界一流的生态环保组织,WWF无疑拥有许多先 进的生态治理的理念,而且在其发展过程中还会不断地产生 一些新的理念;同时,WWF还能把国外的经验包括自己在其 他国家开展治理的经验带到中国。对此,中国应与WWF加 强交流,及时了解该组织所掌握的全球生态治理中的最新理 念、最新经验,认真遴选适合中国国情的理念和经验,加以系 统研究,并在适当情况下予以采纳和吸收。

4.2 关注高端生态问题

随着中国生态治理整体水平的提高,在与WWF合作方 面,应当把关注点集中于生态环保领域的高端问题,尤其是 那些对中国有关方面而言还存在着理解不够、认识不足、行 动不够到位甚至存在误区的问题,其中也包括涉及全球生态 治理的问题[ 14 ]。对那些知识含量少、技术含量低的治理内容, 则可基本交由国内有关部门去完成。通过在高端问题上的 合作,中方认识水平和实操水平都会不断提高,甚至有可能 做到对WWF在专业方向上予以引领,这就必然以利于整体 治理目标的实现。

4.3 积极适应WWF的工作特点

在处理与中国各利益相关方的关系方面,WWF一直十 分注意对中方“工作特点”的充分适应,这是其适应中国国 情、成功开展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但适应应当是相互的。 如果只是被动地接受WWF对中国的适应,而不去主动适应 对方,对方的适应就可能会变成迁就。因此,所有和WWF等 国际非政府组织合作的参与方,都应当有努力适应对方的心 理和长远打算,都应在这方面付出努力,了解并适应对方的 工作特点。

4.4 建立相对固定的合作模式

中国可与WWF建立相对固定的合作模式,以更为开放 和更加包容的姿态,支持WWF在中国从事生态治理活动。 例如,可以和WWF共同宣传先进的生态治理理念,以提高公 民整体环境意识。同时,对WWF所主导实施的项目,中国相 关机构尤其是政府部门也应当给予积极配合,为其提供便利 条件,帮助WWF甚至与其一道克服项目执行中的掣肘因素, 以利项目成功。无论从自身国家利益的角度考虑,还是从中 国在全球可持续发展中所承担的国际责任来衡量,中国与 WWF乃至类似组织进行积极的、相对固定的互动与合作,既 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也会有助于中国国际形象的提升,因 此是一项双赢乃至多赢的战略举措。

参考文献
[1] WWF中国[EB/OL]. 2014-05-01. http://www.wwfchina.org/programmedetail. php?id=1.
[2] 首届“长江论坛”在武汉隆重开幕[J]. 水利水电技术. 2005(5): 33. The first“Yangtze Forum”was held in Wuhan[J].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Engineering. 2005(5): 33.
[3] 世界自然基金会长江项目在武汉正式启动[J]. 森林与人类, 2003(7): 21-26. The Yangtze Project of WWF was commenced in Wuhan[J]. Forest and Humankind. 2003(7): 21-26.
[4] 李琳. 生态服务补偿: 世界自然基金会的看法和实践[J]. 环境保护, 2006(19): 77-80. Li Lin. Compensation to ecological service: The outlook and practice of WWF [J],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06(19): 77-80.
[5] 袁瑛. 河流是一个完整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专访世 界自然基金会全球总干事詹姆士·李普[J]. 商务周刊, 2007(9): 35-37. Yuan Ying. River itself is a wholesome social-economic-natural eco-system: Interview with James Leape, director-general of WWF International [J]. Business Weekly, 2007 (9): 35-37.
[6] Long H L, Heilig G K, Wang J, et al. Land use and soil erosion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Some socio-economic considerations on China's Grain-for-Green Programme[J]. Land Degradation & Development, 2006, 17(6): 589-603.
[7] 张翼飞. WWF: 长江需要流域综合管理[J]. 人与生物圈, 2010(5): 66-69. Zhang Yifei. Yangtze needs comprehensive basin management [J], Mankind and Biosphere, 2010(5): 66-69.
[8] Zhou Z C, Gan Z T, Shangguan Z P, et al. China's Grain for Green Program has reduced soil erosion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World Ecology, 2009, 16(4): 234-239.
[9] 郭建峰, 张勇, 李祖坤. 秦岭保护与发展共进——世界自然基金会的 一个重点项目[J]. 人与自然, 2004 (2): 21-28. Guo Jianfeng, Zhang Yong, Li Zukun. The joint advancement of convers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Qinling: A priority project of WWF[J]. Mankind and Nature, 2004(2): 21-28.
[10] 高飏. 建设性的合作——保护自然的惟一选择[J]. 绿色中国, 2004 (Z1): 110-115. Gao Yang. Constructive cooperation: The only option in nature conservation [J], Green China, 2004(Z1): 110-115.
[11] 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布报告:全球十大河流面临最严重干涸危险[J]. 节能与环保, 2007(4): 6. WWF report: Top 10 rivers of the world facing dry-up [J].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2007(4): 6.
[12] 郑洁. 救救尼罗河多瑙河还有长江[EB/OL]. 2014-04-26. http://news.163.com/07/0321 /04/3A33HA4O0001121M.html. Zheng Jie. Save the Nile, the Danube, and also the Yangtze[EB/OL]. 2014-04-26. http://news.163.com/07/0321/04/3A33HA4O0001121M. html.
[13] 长渔委与世界自然基金会签署第三轮五年合作备忘录[J]. 科学养 鱼, 2012(10): 49. Yangtze Fish Industry Committee and WWF signed the 3rd five-year cooperation MOU [J], Scientific Fish Farming, 2012(10): 49.
[14] Schwarzenbach A. Saving the world's wildlife: The WWF's first fifty years[M]. Profile Books,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