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期刊亮点·

发现新分子标靶有助治疗阿尔兹海默症

香港科技大学理学院院长叶玉如领导的研究团队,发现了可以治疗阿尔兹海默症的新分子标靶,有机会 进一步开发成为治疗该症的新药。研究团队针对导致患者认知障碍的EphA4 蛋白异常活化,成功从传统中药 中筛选出一种天然化合物,证实可以抑制EphA4 的活性,并改善阿尔兹海默症病症。这项研究6 月4 日在线发 表于PNAS上。

阿尔兹海默症主要影响65 岁以上的人士,患者在出现认知能力下降等症状前就已经患上了阿尔兹海默 症。淀粉样蛋白被视为导致患者出现认知功能障碍的主因。研究发现,淀粉样蛋白会过度激活EphA4 蛋白, 从而减低神经细胞之间的通讯能力,造成病人认识功能障碍。研究人员与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黄旭辉团队合 作,利用电脑筛选和分析,寻找可以作为EphA4 抑制剂的小分子,并最终从传统重要数据库找到一种天然化合 物,可以弥补导致认知功能障碍的神经突触损伤。该小分子化合物在动物测试中,证实可减轻阿尔兹海默症 的病理症状,该项研究将有助开发成为新药物。

香港科技大学[2014-07-07]

科学家实现“纳米火箭” 人为控制

哈尔滨工业大学 基础与交叉科学研究 院贺强团队在人工合 成自驱动纳米机器研 究方面取得进展。前 期研究中,首次制备了 铂纳米粒子功能化的 聚合物纳米管(“纳米 火箭”)。在该“纳米火箭”内部,由化学 催化所产生的气泡能够驱动纳米管的快 速运动。除此之外,该团队还发现了可 以利用近红外辐照造成的光热效应实现 对“纳米火箭”运动的多次开关。研究成 果发表于6 月24 日出版的ACS Nano 上。

研究发现,其基本原理在于当“纳米 火箭”所需的化学燃料浓度低于临界值 时,“纳米火箭”处于静止状态;但若利用 近红外激光辐照“纳米火箭”,“纳米火 箭”外部金纳米壳层所产生的光热效应 将导致局域的温度陡然升高,加速化学 燃料的扩散与催化分解以及所产生的气 泡的释放,从而触发“纳米火箭”的高速 运动;反之,辐照后关闭近红外激光辐 照,随着热量的逐渐散失,化学燃料的催 化反应速率将下降,使“纳米火箭”减速 并停止,这一过程可反复多次。

《中国科学报》[2014-07-22]

绘制DNA 新型修饰基因组 分布图谱

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由 德林研究组等报道了细菌基因组DNA 磷 硫酰化修饰位点分布图谱,介绍了用于 DNA 磷硫酰化修饰位点测定的单分子实 时测序和碘切割依赖的深度测序的技术 原理和流程。

DNA 磷硫酰化修 饰是近年发现的一种 新型表观遗传学生理 修饰。这种新型修饰 是位于DNA 大分子骨 架上,由硫原子取代 了DNA 磷酸骨架上非 桥联氧原子,而形成的具有序列特异性 和空间构象专一性的磷硫酰化修饰。它 的发现拓展了经典的DNA 组成,但这种 新型修饰生物学功能以及基因组上修饰 位点,一直困扰着该领域研究人员。这 项工作不但极大地推动DNA 磷硫酰化的 生物学功能研究,而且对深入理解并揭 示这一特殊表观遗传学修饰的生物化学 过程提供了重要依据。

《中国科学报》[2014-06-24]

研究揭示青蛙如何趋利避“菌”

对青蛙和其近亲而言,蛙壶菌这种 可致命的真菌会传染将近一半的两栖动 物物种,侵蚀其皮肤,并引发心脏病。一 项新研究指出,有一种青蛙能学会避免 这种广泛存在的真菌——重复接触蛙壶 菌而幸免于难的青蛙会发展出一些重要 的免疫力。这一研究成果7 月10 日刊登 在Nature上。

研究人员以2 种在佛罗里达州易于 捕捉的青蛙(橡木蟾蜍和古巴树蛙)为研 究对象。首先,调查了橡木蟾蜍是否能 学会躲避蛙壶菌。他们在实验室设置了 一个小屋,把蛙壶菌放在屋内一侧。当 橡木蟾蜍刚被放入小屋时,它们在小屋 两侧停留的时间相等。之后将橡木蟾蜍 移走并用高温将蛙壶菌杀死。当相同的 橡木蟾蜍被放回小屋时,它们不太愿意 停留在曾有蛙壶菌的 一侧,意味着它们可 以习得如何避免蛙壶 菌。其他针对这2 个 物种的实验也显示, 每一次暴露于蛙壶菌 后,青蛙的免疫系统 都会得到增强。

《中国科学报》[2014-07-22]

首次发现2.4 亿年前植食性恐龙长有羽毛

在俄罗斯西伯利亚新发现的化石表明,羽毛已经深深地烙进了恐龙的进化树中。事实上,恐龙可能在其 存在的非常早期阶段便已有了羽毛。这是研究人员第1 次发现一种长着羽毛的植食性恐龙化石,这说明羽毛 不是肉食性恐龙的专利,也许所有恐龙都长着羽毛。该发现发表于7 月25 日出版的Science上。

化石记录清晰地表明,鸟类是从6600 万年前可能由小行星碰撞地球导致的大灭绝中幸存下来的唯一恐 龙。但是已发现数以千计的早期鸟类和以会飞恐龙标本为标志的近10~20 年的研究也显示,羽毛是一种早期 的演化革新,即便它们出现的原因可能与动力飞行无关,例如保温或性显示。研究人员越来越多地认为,如果 这些刚毛结构代表了早期的羽毛,那么它意味着羽毛在恐龙中的进化可能发生在距今2 亿年前,早于蜥臀目 (包括肉食性恐龙)和鸟臀目(由植食性恐龙构成)在进化树上分离的时间。

《中国科学报》[2014-07-28]

(编辑 祝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