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钱三强,他在1950年代为中国 原子能事业所做的开拓性和基础性的工 作,为日后中国成功研制原子弹奠定了 早期的科学基础,是“喂饱”原子弹腾空 而起的“第1个馒头”。二是赵九章,他是 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和奠基人。 从1950年代后期开始,赵九章就以极大 的热情投入到中国空间事业的创建工 作。从1958年毛泽东提出“我们也要搞 人造卫星”到“文革”之前,尽管中国人造 卫星事业波折起伏,但赵九章一直没有 放弃努力,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开展科 学研究和组织工作,对中国卫星系列的 发展规划尤其是第1颗人造地球卫星总 体方案的确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 用。尽管赵九章未能在有生之年看到中 国第1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成功,但人们没 有忘记他的开拓性贡献,他被遴选为“两 弹一星”元勋。三是被誉为“计算机之 父”的英国人图灵,他并不是世界上第1 台实用计算机的研制者,但他却是第1个 提出利用某种机器模拟人的各种计算和 逻辑思维过程的科学家。他关于理论计 算机的诸多思想,是后人设计实用计算 机的思想来源,是当今各种计算机设备 的理论基石。对于这样一位天才的开拓 者,世人没有忘记他,有世界计算机科学 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最高荣誉就被命名为 “图灵奖”。
上述科学发展史上伟大人物的经历 给我们的启示是,对于开拓者和奠基者 这样的科技领军人物的历史作用,我们 要给以足够的认识和充分的评价,在强 调原始创新的今天,深刻认识到这一点 尤为重要。这是因为“原始创新”者往往 都是某一科学领域的披荆斩棘者,他们 可能在当时的条件下并没有取得非常耀 眼的成绩,但他们的开创性工作却是后 来者的“垫脚石”,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 工作基础,后来者才会收获更多更大更 耀眼的成果。
其次,要正确评价大科学时代战略 科学家、组织科学家的作用。20世纪以 来,随着科学的发展,尤其是技术上的突 飞猛进,科学技术与工业工程的结合成 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宣告了大科学 时代的到来。大科学时代的典型特征就 是科学技术逐渐演变为一项高度复杂的 庞大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耗费惊人的 人力物力,而且需要众多的科学家集体 作战攻克难关。由此,关于大科学工程 的谋划、组织、管理就变得十分重要,承 担此功能的战略科学家、组织科学家应 运而生。他们不是某项技术难关的攻克 者,却是技术难关的研判者、攻克难关的 组织者。没有他们,大科学工程就难以 高效有序地推进。可以说,他们是大科 学工程的灵魂人物。钱三强在苏联毁 约、中国自主研制“两弹”的艰苦岁月里, 就典型地承担了这一角色。他既不是具 体的某一方面的攻克技术难关的一线科 研人员,又不同于一般的行政领导和管 理者,作为原子弹工程的技术总负责人, 他把中央的意图与科学家们的专长联系 在一起,适时为中央决策推荐最恰当的 科学家去担当重任。
中国的情况是这样,外国的情况亦 如此。比如,苏联原子弹之父库尔恰托 夫,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等,他们的 对于大科学工程的贡献,绝不仅仅是某 个具体技术问题的攻关,在一定意义上, 他们是大科学工程的“灵魂”。
当前,大力实施“协同创新”工程已 成为国家战略,科技与教育领域都在寻 找制度、体制、机制上的创新与突破,以 利于拔尖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和重大科 研成果的问世。在这一背景下,原始创 新的开拓者和大科学工程领军人才的作 用就显得尤为突出,进而他们的成长环 境、成才机制、使用机制、评价机制应当 得到更多的关注和研究,或许钱三强在 “两弹一星”元勋名册上的“起死回生”能 带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文/黄庆桥
作者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
究院,讲师。图片为本文作者。
栏目主持人 关增建,电子信箱:guanzj@sjtu.edu.cn。
(编辑 王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