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风云·
《三体》:中国科幻走向世界的开始

在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中国科幻曾出现了2次高潮,现 在,第3次繁荣期开始到来。

近日,中国科幻界传来了一则令人 振奋的消息: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的科 幻巨作《三体》三部曲——《三体》、《黑暗 森林》、《死神永生》的英文版将于2014年 10月开始,陆续在美国出版发行。《三体》 三部曲是一部想象中的未来史诗,以恢 弘大气的笔触描述了地球文明以外的 “三体文明”,被誉为中国科幻文学的“天 才之作”,堪称现今国内科幻文学的巅 峰,其整体性的思维和超越性的视野,足 以与世界其他国家杰出的科幻作品相媲 美。此次英文版在美国上市,无疑释放 出重磅信号,标志着中 国长篇科幻作品开始 进入国际视野(7月15 日《中国青年报》)。

在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中国科 幻曾出现了2次高潮,现在,第3次繁荣 期已经到来。2013年3月,世界著名科幻 理论杂志、美国的《科幻研究》推出“中国 科幻专号”,收录了10位作家、学者对中 国科幻文学的研究成果,全面介绍和分 析了中国科幻的发展现状。负责此次中 国专号的特约主编、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吴岩表示:“该杂志在出版的40年中,只 发行过英国、法国、日本和拉美4个国家 和地区的研究专号,中国是第5个。”而在 最近热播的美国科幻大片《变形金刚4: 绝迹重生》中,高潮也是尽在“中国元 素”:北京鸟巢、武隆天坑依次入镜,变形 金刚各派别更在香港中环展开“终极大 战”,甚至中国国防部长也有着30秒钟举 足轻重的出场。这一次,中国成为世界 主流科幻电影的“参与者”。

科幻作品体现着人类最前沿的想象 力,它游刃于科学与文学之间,在假设想 象中的世界中进行推理,排列出各种可 能的未来,而这种“科幻思维方式”也已 成为各国政府在进行科学决策时的一项 重要参考维度。吴岩认为,中国科幻文 学作品“走出去”的这一步,代表着“中国 人如何思考未来“已经成为各国社会关 注的问题,中国科幻文学的复兴,不仅对 中国、对整个世界也将提供极有价值的 科学精神养分。

科幻作品最魅力四射之处,来自于 它具有某种前所未有的“预言性”,这点 和未来学家极为相似。最近,世界最著 名的未来学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尼葛洛庞帝就抛出了一个足够科幻的 “诱人预言”:未来30年,人们如果想学会 一门语言,或者想读懂莎士比亚,只要吃 粒药就行。

众所周知,人类是通过眼睛阅读获 取信息的,但在学习知识上,这的确不算 是一种很有效的方式,比如,几乎每个中 国学生都有着十分“痛苦”的英语学习回 忆。现在,尼葛洛庞帝给出了令人欢欣 雀跃的解决之道:未来,人们将能以“摄 入”并最终“消化”的方式获取信息、学习 知识,这种方式的原理是让药物通过血 液最终进入大脑中不同区域,存储在相 应的位置并发挥作用。更令人振奋的 是,“这绝不是件遥不可及的事,也就需 要30年。”

尼葛洛庞帝堪称未来学家中的“预 言帝”,他的著作《数字化生存》风靡全世 界,曾在未来数字化生活、电视和无线网 络等方面成功进行过多次预言,这一次, 也许他又说对了,因为不少前沿领域的 科学家也支持这一说法(7月14日新华社 消息)。

有时候,技术的发展甚至会超过人 类的想象力,就像“电脑写作”,这项似乎 一直存在于“科幻”中的技术忽然在一夜 之间变成了现实。美国第一大通讯社美 联社日前宣布,从7月份开始,该社将引 进一套新闻书写软件,自动撰写有关公 司财报的新闻,而美联社的财经新闻发 稿量,将由每3个月的300篇激增至3400 多篇。

据了解,自动写作软件采用一系列 的“预设的逻辑规则”,来辨认数据中的 事实和关键趋势,以报道类型为基础,梳 理案例中的历史数据,如果发现异常之 处,就会从词库中选取恰当的单词进行 描述。而在软件工程师的努力下,其系 统正在逐渐“进化”,使之能够通过编程, 表现出幽默或语调。

其实,自动写作软件从2010年开始, 就已经在美国各大媒体中“私下实验”。 《洛杉矶时报》用它进行突发事件的报 道,从撰写到报道发出耗时仅3分钟,犯 罪新闻也能用它来报道,只需要编辑在 选题上把关。美国十大体育电视网中, 读者看到的40%的足球赛事的简要报道 也是机器写作的,而且“物美价廉”,每篇 500字左右的报道仅耗资10美元。

“一觉醒来,惊现 历史”。虽然美联社 发言人信誓旦旦地表 示,引进自动写作软 件是为了让更多的记者投身深度报道, 但新闻记者还是确确实实感受到了丢掉 “饭碗”的威胁,因为有软件公司负责人 预测,在5年之内计算机所撰写的文章就 能获得普利策新闻奖,并称将来90%新闻 稿由机器撰写。虽然有人认为,让机器人 写出好文章很复杂,需要制定很多种规 则,但站在这些科学家位置上,道理反而 更加简单,只要制定足够复杂的规则,就 能写出好文章来(7月4日《广州日报》)。

现实版的科幻技术正出现在人类生 活当中。但是,这些高智技术究竟对人 类未来是好是坏,现在还难以准确判 断。吴岩在“地平线未来丛书”的《追忆 似水的未来》一书中谈到,科幻作品是集 中面对科技发展对人类影响的作品,它 能展示现实无法展示的遥远世界、未知 世界、神秘世界,也能展示人类可能或不 可能达到的好的和不好的未来。它告知 人类会命悬一线,可能被拯救,也可能进 入无可挽回的灾难境地,种种不同的面 对自然的科技方式都会在科幻作品中 “提前试炼”。当阅读1000部科幻作品所 带给人们的1000种未来,人类个体就能 勇于迎接真实世界中的第1001中可能, 这也是“不真实”的科幻作品最终的“真 实”魅力所在。


文/杨书卷
(责任编辑  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