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界声音·

20年前互联网进入中国,我当时正好负责这件事,推动了一把,没有让我们错失良机,我认为这是我人生中最有价值、最快乐的事。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会理事长 胡启恒
《中国青年报》[2014-06-10]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报》

科学也是一种艺术。艺术创作是对感受和意境的追求,科学研究是对物质世界规律的探索,讲求精益求精,步步严谨,最后的结果也像是艺术品。越往前走,艺术越要科学化,科学也要艺术化。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 刘翟
《中国科学报》[2014-06-10]

尽管我国科学家不像国外一样需要通过与公众沟通来进行一项科学决策,但这并不妨碍院士们与大众沟通的自觉性。很多院士每年都会到大学和中小学去跟学生们沟通,免费作科普讲座。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原校长 殷鸿福
《中国科学报》[2014-06-11]

现在,国内留给科研人员充分的各抒己见、建言献策的空间。研究者们都是“言者无罪”,可以畅所欲言。不过,在我看来,关键要行胜于言,不能光说不练。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教授 冯士笮
《中国科学报》[2014-06-11]

推动中国工业发展是中国工程院的天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是我们的天命。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副院长 樊代明
《科技日报》[2014-06-11]

知道院士不好当,尤其是看到老院士那么尽职尽责,责任心和奉献精神这么强。当了院士才知道这种无形的压力就是我们身上的天命。对于我自己,就是以两院院士为榜样,和全国同行紧密协作、共同提高,解决好13亿人吃饭的问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 赵振东
《科技日报》[2014-06-11]

院士队伍中不排除有“学霸”,但这只是个别现象,不是整个院士群体,更不能牵扯到院士制度上来。我的亲身经历却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议申报项目的时候,无论对院士还是其他科学工作者都一视同仁,大家都是平起平坐地竞争。也有院士报奖没有通过的,这说明学术资源并不是由院士垄断的。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崔向群
《中国科学报》[2014-06-12]

院士称号是荣誉性的,代表着在学术界被尊重被认可,而不是跟待遇挂钩,更不是对应什么行政级别。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叶大年
新华网[2014-06-12]

国 内 谈 创 新,大 部 分 是“叶 公 好龙”。企业和科研单位结合,谈得很多,但实际上几乎没有哪个企业愿意拿出钱来搞科研。科研院所和企业紧密结合,应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科研开始就结合起来,这样企业才会感兴趣。同时,产学研必须和政府的调控结合起来,才能收到实效。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所长 周国泰
《中国科学报》[2014-06-11]

科研就是挑战和实践的过程,对于每一个科研人员都是如此。人的生中时刻面临挑战。所以,不管是在读书还是工作期间都要学习,否则就会落伍。只要你努力,就有希望做成你想做的事,就会发现付出的努力总会有所回报。

——北京邮电大学工程技术转移中心主任 邓中亮
《中国科学报》[2014-06-11]

1952年,在那个火热年代,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我们不讲条件,反倒觉得很有激情,因为这是“国家需求”。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汪尔康
新华网[2014-06-11]

半个世纪,这里的土地,我几乎走遍,这里的人民,和我血肉相连,我已和他们融为一体。青藏高原,是我科研生命的根。我也在继续和时间“竞走”,在有生之年和高原病战斗到底。

——中国工程院院士、青海省高原医学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吴天一
《中国科学报》[2014-06-12]


图片来源:《科技日报》

作为顶级学府的教授,国家提供了最优质的资源,如果放弃奋斗,得过且过,情何以堪?所以,我肯定选择这样的人生——把个人利益抛开,扎扎实实做些有意义、有影响的事情。年轻一代的学者,要如拓土开疆的将军,“ 背对繁华,面向强敌”。这个强敌,可能是人类科学的未知,也可能是国家急需的攻关,而繁华,是名、是利,从未有一个学者因繁华而被历史记住。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 陈巍
《科技日报》[2014-06-11]

在国外,青年人才精力最旺盛、创造力量最强的阶段,是拿到博士学位之后的那段时间,即博士后阶段。正好我们国家在这个阶段最弱。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 吴岳良
《中国科学报》[2014-06-12]

我很幸运,在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阶段先后遇到了几位恩师。其实我的资质并不好,只是比别人更勤奋一些。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 韩业君
《中国科学报》[2014-06-10]

(编辑  石萌萌)